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_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92294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_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_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_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_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_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_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_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年研究2000 年第 4 期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汪天德汪颖琦内容提要 : 本文综合总结了美国学者从 1900 年至 1990 年期间对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所提出的主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结果 。所涉及的理论包括 : 心 理分析 、社会解组理论 、结构限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等对青少 年犯罪行为有重要意义的理论 。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与美国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的状况有很多相 似之处 。许多类似的变化 , 很多中国社会今天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 过去也曾在美国社会出现 过 , 虽然中美社会有很大的差异 , 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们

2、所带来的影响 , 在很多方面 却是相似的 , 因此 , 了解美国社会在发展中所出现过的社会问题 , 以及美国的学者们当时对这些问题所做的研究 , 无疑会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解决中国今天的社会问题 。二十世纪 , 美国的社会科学主要由实证主义所主导 , 社会学界对家庭与青少年犯罪行为 的研究也多数是实证主义的 。因此 , 我们这里所总结的也主要是实证研究的结果 。二十年代以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十九世纪末期 ,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 , 青少年的失范行为和犯罪问题已经成 为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 自 1899 年美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在伊利诺伊州成立后 , 学者们对家 庭与青少年失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

3、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青少年而言 , 家庭对他们 的培养和教育至关重要 , 父母亲是子女行为的典范 , 子女从他们那里学会如何做人 , 如何与 他人相处 ,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 同时 , 也学习他们的道德标准 、行为准则 、生 活习性 、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 在一个和睦而温暖的家庭环境中 , 子女享受着父母的爱护与支 持 。然而 , 当父母反目 、夫妻离异 、家庭充满矛盾 , 父母无暇顾及子女 、甚至虐待子女时 ,子女也深受家庭之害 , 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 , 当青少年行为失范 , 甚至于走上犯罪道 路时 , 人们难免把责任归咎于家庭身上 。1930 年以前 ,

4、美国学者们的注意力 , 往往集中于研究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行为失范的影面继续研究家庭破损对青少年失范行为或犯罪行为的作用 ; 另一方面 , 也重视家庭经济上的 困境对青少年行为失范或犯罪行为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 , 一些学者们运用心理分析( Psychoanalysis) 的方法对青少年的失范行为进行研究 , 而大部分学者则运用社会解组理论 ( Social Diso rganizatio nal Theo ry) 指导他们的研究 , 以了解城市化和经济问题对青少年犯罪 的影响 。 心理分析理论主要由弗洛伊德所开创 , 由很多犯罪学家采用来分析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 (A

5、kers , 1997 ; Siegel and Senna , 1998) , 人的个性分为三个部分 : 一是本我 , 二是自我 , 三是超我 。本我 (它) 与生俱来 , 是一个人最基本的 , 最原始的生理需 要 , 包括性的要求 , 对食物和其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品的需求 , 这些需要遵循追求快乐的 原则 ; 自我 (我) 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有意识的 、理智的部分 。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 , 使其生理上的自然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之间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平衡 ; 超我 (高于我) 的发展是一个 人接受了父母 、社区 、以及周围其他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的结果 , 是一个人的个性中道 德品质部分 ,

6、个人用它去检验其行为 。超我是社会文化在个人个性上的体现 , 也是个人个性 中内在化以后的社会文化 。人的个性是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形成 , 如果这两者间有一个比重过大 , 这个人的个性 就不正常 ; 如果本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 , 他就可能会不惜犯法去满足本我的要 求 ; 如果超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 , 而本我的要求受到过分压抑 , 这个人就会精 神焦虑 , 并出现行为失范 。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有利于健康的个性发展 , 但是 , 如果社会化的主体 (如父母亲) 使用惩罚性的 、反复无常的 、或是专横的教育方法 , 那么孩子的个性发展 就可能失去平衡 。因此 , 青少年的违法

7、行为可能是个性深层矛盾的反映 。就人的本性而言都 是反社会的 , 人只有经过一个妥当的 、平衡的社会化过程 , 才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 一个人如果认同于周围人们的社会与道德的行为标准 , 有一个正常的自我的发展 , 那 么 , 这人就可能具备正常的个性 , 但是 , 如果一个人超我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干扰 , 或者是自我的发展是倾向犯罪的 , 那么 , 这个人就很可能走向犯罪 。同样 ,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没有得 到足够的发展 , 没有学会克制自身本能的需要 , 那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 一个人的正常 的个性 , 必须是其生理的需要 、社会的现实以及社会思维意识三者之间和谐而又平衡的整 体

8、。一个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 就是因为他的本我 、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受到干扰而未能平 衡地发展 。社会解组理论由芝加哥学派创立 。这一理论认为 , 完整的社会结构 , 良好的社会秩序 , 稳定的社会环境 , 以及和谐而交融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 , 反之 , 动乱的社会环境 和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行为失范或犯罪 。在一个社会中 , 如果人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和行为准则 , 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 人群的交往井然有序 , 那么 , 这个社会 、社区 、或团体 就是一个组织完好而又关系融洽的社会 。反之 , 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融洽 , 相互的交往不能正 常进行 , 社会控制失效 , 或者是

9、团体间矛盾重重 , 那么 , 这个社会或社区就已经解体了 。在一个结构解体的社会或社区 , 内部人际关系差 , 不融洽 , 人们行为失范的比例和犯罪率就会 很高 。这一阶段的研究表明 , 同正常的青少年相比 , 行为失范的青少年大多数来自破损的家 庭 , 这种不健全的家庭常常是经济危机 、矛盾重重 。据统计 , 有 90 %的这类家庭是依靠福 利救济度日 , 子女缺少父母的爱护 , 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也往往缺乏一致性 , 在缺乏父爱和母爱的情况下 , 90 %的青少年感到与家庭的关系不和谐 , 由于长期生活在缺少爱的环境 里 , 很多青少年心理失调而尽力避免回家 , 在社会上又很容易交友不当

10、受到坏的影响而行为 失范或走上犯罪道路 , 此外 , 这些家庭中有 40 %的父母有过犯罪记录 , 父母亲的犯罪行为 , 往往成为其子女犯罪的榜样 。四十年代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 由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学者们对家庭与青少年行为失范的研究有所减少 。在这十年中 , 心理分析的方法和社会解组理论依旧是学者们的主要理论依 据 。四十年代的研究表明 , 充满矛盾的家庭 , 过宽或过严的管教 , 父母对子女的放纵或过分 袒护 , 不和谐的父母关系 , 父母缺乏对子女的爱心 , 都是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或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因素 , 对于那些已经失足的青少年 , 只有当他们的父母关

11、系和谐 , 道德水准高 , 爱 护子女而又严于管教 , 这些青少年才不至于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些研究也表明 , 急速的 社会变化 , 社会结构的解体 , 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动 , 也会造成青少年行为失范 。五十年代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美国社会安定 , 经济繁荣 , 社会科学也欣欣向荣 , 学者们对家庭与青少年失范行为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三种社会理论 : 社会 控制理 论 ( Social Co nt rol Theo ry) 、心 理 分 析 理 论 ( Psychoanalysis) 、以 及 差 异 交 往 理 论 (Differenti

12、al Associatio n Theo ry) 。社会控制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运用最多的一个理论派系 , 与其它众多 的理论相反 , 社会控制理论不问人们为什么会犯罪 , 而是问人们为什么要遵守社会的行为规 范 , 为什么不违反规章制度和法律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 , 人们之所以不违反社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 , 主要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有效控制 , 如果这种社会控制一旦失效 , 人们就会违 规犯法 。人们这种违规犯法的倾向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 , 必须受到社会有效的控制 , 如果 一个人犯了法而又不会受到惩罚的话 , 那么 ,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法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 , 青 少年

13、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同家庭关系的弱化 , 父母不妥当的教育方式 , 以及子女对 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疏远 , 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能力 。差异交往理论的最早创始人是萨瑟兰 ( Sut herland , 1947) 。根据这一理论 , 一个人的行 为主要是由他的社会交往所决定的 , 一个人犯罪行为的形成 , 主要是由于同有犯罪行为的人往 , 而且同罪犯交往的频繁程度 、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同一般人的交往 , 那 么这个人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个人学习犯罪行为 , 通常是在兼有犯罪行为和反对犯罪行为的环境中学会的 , 犯罪行为的学习过程相似于其它

14、行为的学习过程 。这一阶段的研究 成果 ,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1 父母惩罚性的管教 。对子女的管教缺乏一致性 , 对子女缺乏感情 , 或对子女的期望程度很低 , 这些因素都可能使青少年形成反社会的攻击性性格 , 从而行为失范 。21 家庭经济贫困 。家庭收入过低 , 以及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可能促使青少年行为失范 。但是对于子女而言 , 家庭关系的好坏和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大小 , 比家庭结构是否健全更为 重要 。31 格鲁克斯提出了五个预测青少年是否行为失范的因素 , 这五个因素包括 : ( 1) 父亲 对子女的管教 ; (2) 母亲对子女的监督 ; ( 3) 父亲对儿子的感情 ; (

15、4)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 ;(5) 家庭内的亲情关系 。当用问卷获取答案来测量这五个因素时 , 这五个因素测定的分数越 高 , 子女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就越小 。41 那些重复犯罪的青少年 , 他们的家庭环境往往充满矛盾 , 住房拥挤 , 收入低 , 因离 婚或死亡而导致家庭结构不健全 , 父母对子女往往采取惩罚性或排斥性的态度 。这些重复犯 罪的青少年常常在家中既不喜欢他们的父母 , 也不做家务 。51 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过于严格或完全放任都会导致青少年行为失范 , 如果父母对子女 的要求和管教缺乏一致性 , 也会导致青少年行为失范 。此外 , 母亲对子女并不了解而又控制 过严也会促使子女行为失范 。61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对于那些富于进攻性性格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 , 发现这些青少年有四个特点 : (1) 父母对子女的学业期待不高 , 子女缺乏外在压力 ; 父亲很少跟儿子在一起 , 父子关系疏远 ; (3) 父亲对子女有排斥性 , 对子女限制较少 , 管教也缺乏一致性 (Bahr and Wang , 1992) 。(2) 在男孩的童年时期常惩罚子女 ; (4) 母亲六十年代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美国社会经历了持续的民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