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91892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大学大学选读选读一、原文选读一、原文选读 1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新” )民,在)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意】多多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达到最美善的道德境界。知道应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后有确定的志向,志向确定而后能心静不躁,心静不躁而后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后能虑事周祥,虑事周祥而后能达到最美善的境界。 2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治其国者, ,先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意】古时候想把彰明内心美善本性推广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

3、家,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招致自己的良知。招致良知在于格除物欲,- 2 -物欲格除而后良知到来,良知到来而后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好自身,自身修养好而后家族才能整顿好,家族整顿好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统一地都是要把修身作为根本。33、 “如切如磋如切如磋”者,道学也;者,道学也;“如琢如磨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者,自修也。【大意】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治学要像加工骨器

4、象牙那样切磋;修身要像加工玉、石那样琢磨。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 )恶臭,如)恶臭,如好(好(ho)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意】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如同厌恶恶臭,如同喜好女色。这就叫做自求快意满足。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的时候也十分谨慎。5 5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意】做国君的要处于仁的境界;做人臣子的,要处于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处于孝的境界;做父亲的要处于慈

5、的境界;与国人交往,要处于信的境界。 6 6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3 -【大意】内心真诚地去追求满足民众的要求,即使不能完全符合,也可以相差不远了。 7 7是故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诸人。【大意】因此君子自己具备的,而后才要求他人做到;自己不沾染的,而后才能禁止他人。 8 8汤之汤之盘铭盘铭曰:曰:“苟苟日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意】商汤的盘铭说:“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二、学习提示二、学习提示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把大学

6、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是为朱熹大学章句。 后世一般认为“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大学”为据郑玄注为“博学”,即广泛地多多地学习之意。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 4 -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洋溢着古代儒家学者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目的论:教育论与政治论的统一 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 大学的基本精神。在 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培养

7、和完善过程,是一个社会政治伦理从内化到外化的人的社会化过程,而社会的政治又是一个教育和改造所有人的过程,教化的过程。在“三纲领”来看,教育的最高目的即是政治的目的,是完成政治的目的,为政治服务。 “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亲民”,即使人自新;就是要 “止于至善 ”,树立最美善的道德境界。就是天下所有的人,每一个人的教育和培养:“明明德”。一旦每个人“明”了其“明德”,则是理想社会自然实现之时,不再需要其他过程来完成。 “三纲领”的宗旨即是道德修养与政治施为合谐统一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也是儒家“修己治人 ”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内圣外王人生哲学的具体化。(二)教育的实质论: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

8、道德教育的精神贯串在 大学教育纲领的始终。在大学的体系里,道德对人的生活及价值具有本源的意义。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因此,伦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 5 -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三)教育的过程论:修己治人 大学所提山的 “三纲领“、“八条目“的教育程序,充分体现了儒家学术讲论的根本宗旨: “修己治人 “之道。这正是儒家学者批判佛老的核心武器。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修己“与“治人“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

9、,可以说是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相统一的精神在具体的人的培养过程中的体现。 “修己“是教育自己, “治人“是教育他人。 “修己治人 “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 “修己“是“本“,治人是 “末“,“治人“是“修己“过程的自然外化,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而对于所治之人来说,又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这就是 “修己治人 “之道的核心。(四)教育的理念:主体价值的自我教育观 大学所阐述的教育范畴,基本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三大纲领的起点是 “明德“,这个“明德“是从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推衍出来的。朱熹解释说: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其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

10、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由此看来, “明德“即是人天生即具的完美本性。这种 “明德“,不仅具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的根底,而且有使人的所有美好品德发展完善和充分实现的本能。大学教育,就是要使人天生即具的“明德“,依靠人的自觉的主观力量,即这个自天而来的“明德“本身而发扬光大。这就要在心性中下存养的工夫,这就是一个从自己- 6 -开始的自修的过程,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大学正是由此而提出了一个从自己做起,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为基础的、推己及人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纲领的。从“八条目“来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起点和基础。 “格物”即格除物欲,人虽天性本善

11、,但因后天性受环境物欲的影响,因而会丧失掉部分良知,必须格除物欲才能招致良知而后才能意诚、心正、身修。这说的正是以存心养性为起点的自我教育,最后由内而外,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五)教育认识论 大学从“格物”的实际教育着手,到理想境界的 “天下平”的实现的过程,在前后连接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 “八条目”)里,实际存在着教育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1认识阶段。 大学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认识开始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要使人与整个人类的环境和谐并进、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其中的 “致知”、“知之至”有两层意思:一是“致良知 “

12、,即从心灵深处着手。所谓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大学之道 ”)矣”“明德”、“修身”就是“本”。 二是“知止”,即了解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予以认同:“止于至善 ”,即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也就是说,从理智上认识教育过程的最高目标,具有心理导向的作用,是达到目标的心理保证。- 7 -2情感阶段。 “诚意”和“正心”讲的都是道德情感的培养问题。情感是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产生的,是对事物的态度和意向。 大学把“诚意”、“正心”放在“格物”、“致知”的自然逻辑过程之后,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表明作者已经自觉地认识到情感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的必然和必需。大学把“诚意”作

13、“不自欺欺人 ”解,把“正心”解释为勿为杂念动情。即 “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句话,要求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智统帅情感,以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3.力行阶段。 大学把身体力行,躬身践履作为人的教育过程的完成阶段。因为在儒家学者看来,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德治“,是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贯穿着力行的原则,它们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大学篇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论,强调 “知“、“情“、“意“行“的统一,把社会的政治过程和要求与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教育过程联系起来,既注意了社会化要求,也基本符合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思想内部矛盾发展转化的过程,是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理论意义的。1总之,大学作为一种教育与政治相统一、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哲学思想,并没有具体论及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但是,其中蕴1材料来源: 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 8 -含着对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的方法论,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