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1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918657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班级_姓名_学号_得分_一、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A 哽咽(y) 蝉蜕(tu) 可汗(hn) 九曲连环(q) B 炽痛(zh) 默契(q) 祈祷(q) 脑髓 su C 救济(j) 憎恶(zng) 嫉妒 j 环谒 y D 确凿(zo) 气氛(fn) 污秽(su) 讪笑 shn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崎岖 丑陋 延棉 人迹罕至 B屏嶂 怪诞 肿胀 荒草萋萋C书塾 幽寂 博学 来势凶凶 D狂澜 谰语 斑斓 风流倜傥3、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

2、组是( ) (2 分) A、鉴赏(鉴定和欣赏)卒之为众人(卒:士卒)B 亘古(远古)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 闹)C 确凿(确实)双兔傍地走(走:跑)D 高山之巅(巅:山顶)宛转(形容声音圆润 动听)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B看到眼前的毕业照,小新不由想起三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桌共读。C “十一”期间,滔滔不绝的游客使庐山风景区热闹非凡。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 5、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

3、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 做荷花的事业吧,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让我们学 做莲子的事业吧,_;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_。把寂寞留给自己把芬芳献给他人以苦心孕育未来以宽阔拥护生活A B C D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冼星海。 黄河颂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颂 。B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着名作家都德。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歌颂了沦 陷区人民的爱国热情。C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是北朝乐府民歌。D 土地的誓言写于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作者是端木蕻良。标题中的 的“誓言”是指 “面对土

4、地发出的誓言”。 7、古诗文积累(共 8 分。)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2)谁家玉笛暗飞声,_;(3)许多成语都源于古文,请你写出“扑朔迷离”在木兰诗中的原句 _ _, _ 。 (4)古诗中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请写出一句描写清明的句子: , 。 8、综合性学习(6 分)(1)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骚客对它描写颇多,而我们的劳动人民也创作了 很多关于黄河的口头文化,请你简述关于黄河的成语、俗语(或谚语)各一个以及两句完 整的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或谚语): (1 分)诗句: , (2 分) (2) 、中华大地,英才辈出。为了弘扬中华

5、儿女的优秀品质,班级举行了“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的主题班会。为了给这次主题班会拟一副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一个上联,请你从下 列 8 个短语中选用 4 个组成下联。 (2 分)时代先锋 看今朝 兢兢业业 谱新篇齐奋斗 继往开来 盼未来 勇争先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下联:_ 9、下面是一份对 200 名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情况表,请根据这个表回答问题。 (3 分)阅读内容人数百分比卡通书11256%时文杂志3216%武侠小说3015%文学名著2613%从表中可得出一个结论,即 (1 分)看了这一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2 分) 二 、语段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3 分)金溪民方仲永

6、,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0、 本文作者是北宋著名

7、文学家、政治家 ,他和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 (1 分) 11、 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 分) (1)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 (2)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3)稍稍( )宾客其父 (4) 不能称( )前时之闻 12、下列与“借旁近与之”中的“之”字的解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邑人奇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忽啼求之 D、于舅家见之 13、 翻译句子(4 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4、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你什么启示?(2 分)15、假如你身边

8、也有像方仲永这样的同学,你会怎样劝导他呢?(可以引用名言、诗句来讲 道理) (2 分)。 (二)人类与技术环境(二)人类与技术环境 14 分分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 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 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 15 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 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变革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演变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 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 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 2.5 个

9、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计 算 5000 次发展到当前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吗?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 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 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 140 多亿个, 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 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都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

10、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6、第段中“取之不尽”的“之”指代 ,“用之不竭”的“竭”的意思是。 (2 分)17、文章的探讨的是 和 的关系问题,得出的结 论是 (3 分)18、用简洁的语言揭示“第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要求不超过 20 字)(2 分)19、根据第一段“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的内容,请再举两个例子: (2 分)20、第段中加点的“基本上”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3 分)21、第段画线句除了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这一问题外,还说明了什么?请扼要回 答。(2 分)(三)我长大了 (14 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

11、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 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 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 渐渐, “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 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 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 终

12、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 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 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 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 ,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

13、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 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 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 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 大了。 22、第一段中,作者说“小时候想长大” , “想长大”的内容是什么?(2 分)23、文中划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3 分)24、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 “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2 分)_ 25、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 (详写,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