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我也去航天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90545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大我也去航天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大我也去航天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大我也去航天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大我也去航天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大我也去航天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大我也去航天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大我也去航天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大我也去航天- 统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8-100页信息窗第1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作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会填制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填制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记录单、作业纸(

2、1号纸:教材99页的统计表及统计图 2号纸:宇航员耐力训练情况统计表、统计图 3号纸:自主练习1-3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收集数据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平衡转圈实验。(师讲明要求,并做平衡转圈实验示范)2.学生分组后单个测试,小组长记录数据。(教师监督,用数码相机录制学生活动或拍图片)【设计意图:学生转圈后会有头晕、难受的感觉。在课前进行转圈活动,能避免个别学生因身体的不适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第二环节:课堂教学1、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以图激趣,揭示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航天知识,师出示相关图片。从 2003

3、 年杨利伟驾驶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航天成功,到今年的“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十余天成功返回,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你们长大后,想不想驾驶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呢?(想)同学们,请记住你们这个远大的理想,“长大我也去航天”(师板书单元主题)要想成为一名航天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们要经过很多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瞧!他们正训练着呢!(播放航天员训练的视频)在这众多的训练项目中,平衡能力训练师其中的一项,虽然我们不能象宇航员叔叔那样进行专业的训练,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转圈试验。课前,老师已组织同学们进行了转圈实验,试验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我们班同学实验情况的记录。 (出示学生转圈图

4、片及转圈成绩)【设计意图 : 飞船发射是四年级以上学生极感兴趣的一项科技活动,结合图 片及视频资料的介绍,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另外, 学生在观看自己转圈的图片时更是兴趣盎然,自然而然的对教师出示的数据也 感兴趣,为提出各种问题做好铺垫。】2.观察数据,提出问题(1)讲解:像我们这样转圈并且记录的过程就是在收集数据(板书:收集数据)(2)请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最多转了多少圈?转多少圈的同学是最多的,转多少圈的同学最少呢?(二)板书课题、示标导学1.设疑: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那么转多少圈的同学最多,转多少圈的同学

5、最少呢?谁能一眼看出来?(学生可能会说:数据太多了、太乱了,看不过来)看来,我们谁也无法一眼看出结果来。那该怎么办?(学生交流:分类数一数,用统计表统计一下)2.引入课题: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都是想要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表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除了统计表,还可以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 (师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学习内容。【设计意图: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谁能一眼看出来?”,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探求整理数据的方法,感受数据整理方法的多样性,并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法整理数据。】3.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先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师投影出

6、示,目标同上)4.自学指导为了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认真阅读教材98-100页“红点”及“小电脑”内容,结合课前的转圈平衡试验记录,以小组为单位拿出1号作业纸把这些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并完成统计图。在填制统计图时重点思考:(1)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2)纵轴只给10个格子,格子不够用怎么办?你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方法?(5分钟后汇报学习收获,比一比,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对又快)】5.小组按要求分工合作,师巡视,重点观察统计图的填制。【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后多数学生会选择“一格表示2或3人的方法” ,所以在提出“格子不够用怎么办?”后激

7、励学生: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方法?是为了生成下一环节的“多种方法比较”,凸显一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一)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及遇到的困惑(二)班内展示汇报1.交流统计表的填写(1)出示教材99页统计表师讲解分段统计:我们转圈的数据有很多,而这个统计表的圈数一栏只给了6个格,所以我们可以进行分段统计,刚才大家填写的统计表就是老师根据数据进行分段后的统计表。(师出示分段后的统计表)四年级 班同学转圈平衡试验情况统计表年 月圈 数 10及10以下1112131415及15以上人 数 (2)引导学生明确:填统计表时先把表头填完整,然后填上时间。(3)学生汇报展示填写的统计表(

8、找完成最快的小组展示)他们统计的数据对不对?你们怎么统计的这么快?学生交流:我们是分工完成的,有的数 11 圈及以下的,有的数 12 圈的,然后把每个人数据进行汇总。小结:合理的分工会让我们节省很多时间。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温馨提示:统计表填完后应进行迅速的口算,检验一下与统计的总人数是否相同.。2.交流统计图的填制(1)师出示99页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指图说明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追问:统计图上有箭头、分别是它的纵轴、横轴,它们一般表示什么?(学生交流:横轴表示圈数,纵轴表示人数)师明确:在制作统计图时首先要标明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四年级 班转圈试验情况统计图),

9、还要标明制作时间。统计图的横轴一般用来表示统计的项目;纵轴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一般从 0 开始。(2)学生分组展示我们班同学转圈范围相同的人数最多是 13 人,而统计图中统计人数的一栏只有10 个格子,你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解决格子不够这个难题的?(小组代表边展示边汇报)预设:第一种:一格表示1,格子不够了,我们往上又添了几个格。师:格子不够,我们给它添够了,是一个好办法。第二种:格子不够,我们又涂了旁边的一列格子,这样就够了。师:你们运用“拐弯涂”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很有创意!第三种:格子不够,我们用一格表示2人。师:这个方法比较新颖,你能详细介绍一下吗?生:我先一个一个数,有10个格,最大

10、的数是13,格子不够,我就用一格表示2人。如果有4个人就涂2个格子,8个人就涂4个格子质疑:最多的人数“13”是个单数,怎么涂呢?生:13 个人,就可以涂 6 格半。因为一格表示 2 人,那半个格就是 1 个人,所以 13 个人就用 6 格半来表示。第四种:一格表示 3 人师:请说一说你的想法?生:一格表示三人,涂四格就是 12 人,然后再涂一格的三分之一表示一人。(引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只要学生说出理由,师及时给予鼓励)【设计意图 : 在制作统计图时,把“格子不够时,该怎么办?”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在“添格法”、“拐弯法”等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一格代表 2 人”的方法,突出本节

11、课的学习重点。】(3)比较方法同时出示“添格法”、“拐弯涂”、“用一格表示 2 人”三种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法都解决了格子不够的难题,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好在哪里?(学生交流:用一个格子表示 2 个人的方法更好,因为它表示起来既简单又方便。)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争辩、比较,知道添格子的方法具有局限性,数据大了很麻烦比较“一格表示 2 人”及“一格表示 3 人” 提问:你认为用一格表示 2 人比较合适,还是用一格表示 3 人比较合适?为什么?(一格表示 2 人比较合适,因为找一格的三分之一,有点麻烦)质疑:怎么能让人看出来 1 格代表 2 人?学生交流:在纵轴上,从 0 开始往上直接

12、标 2,这就表示 1 格代表 2 人了。再往上依次标 4、6、8就可以了(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小结: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想出了多种方法,还找出了最合适的方法:用一个格表示 2 人。提出问题:在这里最大的数是 13,我们一格表示 2,如果数据再大些,一个格表示 2 还合适吗?(不合适)追问:最大数是80,一格表示(10)。最大数是800,一格表示(100)。同学们说的很好,这样看来一格不仅可以表示 2、3 还可以表示更多,到底表示多少,得根据什么确定啊?(数量的多少)小结:一格表示多少,要根据最大的数据和图中的格子先进行比较、然后再分析、最后确定一格表示几,这是

13、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关键。【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一步步加深理解从“一格表示 2”上升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可根据实际数据的大小均衡。】4.分析数据:(1)谈话:上课开始,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让我们结合统计图一起来分析分析吧。(板书:分析数据)学生观察统计图,交流从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交流:那你们说说看,哪些数据能代表我们班的转圈水平呢?(学生交流)(2)预测: 如果小明是我们班的一名学生,体质较弱,请你预测一下他会转多少圈? 如果小强是我们的一名学生,聪明机灵,身体素质较好,请你预测一下他会 转多少圈?(3)大家得到的信息真不少! 和统计表相比,这个统计图有什

14、么优点?(学生交流)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通过直条的长短一眼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这就是条形统计图最大的优点。【设计意图 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又回应了课一开始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的理念。】5.反馈练习(1)想做一名优秀的宇航员不仅要进行平衡能力训练,还要每天跑步,进行耐力训练。看这是宇航员前四周的耐力训练情况统计表。(出示:宇航员耐力训练情况统计表)宇航员耐力训练情况统计表周 次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路 程(米/每天)4000 6000 7500 8000提问:如果要画成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少米合适呢?你是怎么确定的?(最

15、大数是8000,有9个格子,我就用一格表示1000米)(2)学生拿出2号纸独立完成统计图,教师巡视。(4)学生班内展示汇报(5)分析:你能预测一下第五周宇航员每天会跑多少米吗?预设:第一种:第五周每天跑8500米、9000米、10000米。教师引导:你们的意思是要增加,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因为从前面的数据来看,都是一周比一周多)第二种:也可能会减少,宇航员天天跑这么多太累了。要休息休息,调整一下。小结:分析得不错,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的。但从图中表现出来的趋势看,第五周增加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设计意图:俗话说“趁热打铁”,设计这个反馈练习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便于教师了

16、解学情,发现问题,同时为下一环节的“考一考”做铺垫】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1.新知与旧知比较,加深印象: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统计图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原来是 1 格表示 1 个,现在可以表示 2 个、3 个甚至更多)2 .回顾方法:通过观察统计图我们解决了提出的问题,而且一眼就能看出来。看来,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肯动脑筋,找到合适的方法,就一定能解决。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找到这个好方法的?(生结合板书回答)3.概括总结:我们先收集数据,接着大家把数据用统计表、统计图的形式进行整理,再经过分析数据就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就是统计的全过程。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同学们在课堂中表现的特别出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赶紧做好准备,“考一考”自己吧!1.基础练习(自主练习1-3题)(1)引导学生观察:这几幅统计图和我们上面完成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师依次小结:第一幅:横向的条形统计图,用纵轴表示项目,用横轴表示数量的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