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0.50KB
约24页
文档ID:43891353
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_第1页
1/24

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 (1)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社会繁荣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和红黑二色的陶器就世界原始彩陶而言,中国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纹样最为丰富多彩,几何图形及鱼、鹿、人面形纹、植物变形纹外,还有排列成组的人形纹样,在彩陶中属罕见小型器可以直接捏塑而成型;大型器则需要用泥条盘筑成型陶器烧制温度在 800-1000 度之间,很确切的说,红陶只要 900 度就可烧得完善了彩陶在原始社会是用作贮藏物品的日用器和用以蒸煮食物的炊具(器内不加彩绘) 彩陶以分布黄河上下游,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为典范(2)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 1921 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类型彩陶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时间在 7000——5000 年之间,历时 2000 多年按器型和装饰纹样分类,可分(典型):半坡型和庙底沟型 (一)半坡型:7000——6000 年,典型的分布是西安半坡村典型器型:圆底钵、盆,卷唇盆,折腹盆,细颈大腹壶,葫芦型器等装饰特点:以写实和抽象两种做装饰写实为彩陶典型主要纹样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和鸟纹。

另有抽象的线条以及几何纹 (二)庙底沟型:6000——5000 年,典型的分布是河南陕县庙底沟典型器型:小底鼓腹钵(折唇和敛口) ,另有瓶与罐装饰特点:由半坡形发展为流畅的曲线,在器腹形成一条连贯的横向装饰带,无程序,随意点画,天真自然另有写实的鸟蛙火焰纹以及动物纹的头部演化成人面的,这种人面蛇身图形应该是原始的图腾崇拜3)马家窑型文化马家窑文化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前 5000——4000 年,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形 (一)马家窑型:马家窑型、 已向西发展到甘肃、 青海 一带螺旋纹和内彩颇具特色,旋转的曲线富于韵律美,点的应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器物典型以旋涡蚊,尖底瓶为代表 (二)马厂型:马厂型,除装饰四大圈外,人形纹很有特色造型已渐趋丰富多样器物经典以鼓腹罐、翁,腹肩以上装饰(三)半山型:是青海一带出现的彩陶文化半山型,造型极为优美,比例和谐,装饰有侧视和俯视的多面效果,可称多效装饰法除黑色外已用红彩,出现锯齿纹其装饰开始出现文字造型以奇特见长4)黑陶 黑陶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又兴起一种黑陶。

它以黑色为特征,又称“黑陶文化” 早期出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因此称为龙山文化其特点是黑、薄、光、纽,黑而光泽如漆,薄似蛋壳,多纽、鼻、耳等附件几何印纹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质地较硬,上印有各式几何纹 黑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的主要标志性文化类型造型类别:鼎、规、甲、杯、豆、簋等典型作品:高足杯制作技术:已用陶轮制作,并掌握了封窑技术窑形改造,火道加长,窑温提高,缩短烧窑时间,增加窑容量5)青铜青铜——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6)青铜器青铜器——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7)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从出土和传世的大量青铜器可见,古老的块范铸造技术在远古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青铜器在中国先民的生活和精神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古代青铜器与青铜工艺的演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物质进化史,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进化史。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时代(距今约 4000 年至 2200 年)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8)青铜器的装饰纹青铜器的装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 夏代,因在模壁上加泥片再雕刻,因此装饰呈现浮雕效果,纹样形态有主纹就地纹之分线条清晰,层次丰富2 商代,装饰技术与夏相近,装饰花纹多为臆造的动物纹,主要有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回纹等铭文:也叫钟鼎纹或者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钟鼎上的文字,以大篆为主要体制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青铜器常见装饰纹样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由于再青铜器上做装饰使用多用无肢体的兽面形象,即“有首无身” ,后被通称兽面纹夔纹:青铜器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巴上卷盛行于商周时期3 周代:周代装饰,早期与商代相近,到了中晚期,逐渐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如窃曲纹为周代的主要装饰纹样、鸟纹、环带纹、重环纹、垂鳞纹、瓦纹等窃曲纹:青铜装饰纹样之一,由两端回钩的或者“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 ,形似兽体而不辨首尾盛行西周,春秋战国仍然沿用9)商周青铜工艺的特点商周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铸刻有文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这也是中国青铜器的最大特点。

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青铜器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是一两个字,即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族徽”的文字商代晚期开始铭文增多,但最长也不过 48 字西周时期是铭文大发展时期,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达 497 字,是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铭文渐趋减少,战国时往往是“物勒工名” ,罕见长篇铭文这些铭文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 )以礼器为主的大宗青铜器是商周(中国)青铜器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 (10)春秋战国青铜工艺装饰的演变1 从雕纹到模印2 装饰从商的单独纹样到周的二方连续直到春秋战国的四方连续3 纹饰的种类:春秋战国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是蟠螭纹早期还有羽目纹、绳索纹、贝纹;晚期有蟠虺纹蟠螭纹: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 ,斜口,卷尾,蟠屈的形象巧妙组合成的图案为蟠螭纹.金银错:用金银细丝镶嵌在刻有图案阴纹槽的青铜器体上,再以错石错平打光鎏金:也叫镏金是用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青铜器上,经炭火温烤、冷却后的摩擦,使水银蒸发而金留在器物上的一种工艺技术叫鎏金。

11)失蜡法失蜡法:是一种镂空技术是以蜡刻成器形和装饰,内外敷泥,待泥干后注入青铜溶液,蜡自然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花纹层次丰富,清晰精细,表面光滑,可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花纹失蜡法的特点:1 制作简便无需分块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3 器物表面光滑,成器后无需打磨4 精确度高12)原始青瓷原始青瓷:是一种比较接近青瓷的陶瓷.春秋战国时期的青瓷在技术上尚未达到完全的瓷器技术要求,因此称为早期青瓷,也为原始青瓷(13)瓦当瓦当即瓦头,为古代建筑物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常砌于屋檐,既有庇护屋檐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性功能为一体14)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具有的特点与时代风貌(一)这个时期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二)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活跃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促使工艺美术呈现巧思清新、活泼人本的特色三) (重点掌握)打破前史工艺美术创作在装饰上的格局特点四)工艺美术理论出现 《考工记》(15)*秦汉工艺美术装饰题材1 反映现实生活的:宴饮、乐舞、狩猎、攻战以及劳动(耕种、收获、冶炼和煮盐等)场面2 助风俗成教化的:儒家、仙道以及佛教3 神话题材:东王公、西王母、龙凤文化以及珍禽瑞兽等。

16)秦汉时期的铜镜*秦汉工艺美术装饰题材1 反映现实生活的:宴饮、乐舞、狩猎、攻战以及劳动(耕种、收获、冶炼和煮盐等)场面2 助风俗成教化的:儒家、仙道以及佛教3 神话题材:东王公、西王母、龙凤文化以及珍禽瑞兽等17)*秦汉瓦当艺术风格秦汉瓦当在艺术风格上具有繁而不乱、淳朴浑厚的特点动物纹瓦当的取材都有一定的寓意,有鹿、獾、夔凤、鸿雁、鱼以及四神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这些内容属于吉祥图案类,如鹿谐音“禄” 、羊谐音“祥” 、獾谐音“欢” 、表现人民祈福纳祥、欲求美好的愿望四神瓦当在汉动物纹瓦当中最精彩,是当时大型建筑上所不可缺少的它具有辟邪的作用,是被神化的动物,代表四个方向,也叫方位神,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四神又代表四种颜色,分别的青(兰色) 、白(白色) 、朱(红色) 、玄(黑色)文字纹样瓦当在汉代是全盛时期,文字的内容有表明用于某建筑物的,如“长乐”就是指长乐宫, “上林”就指上林宫;也有表明地名地址的,如“京师仓当” 、 “上陵西神”等;有表明吉祥意义的,如“千秋万代” 、 “万寿无疆” 、“延年益寿”等在构成上不管有一字、二字,还是多达十二字,都充分进行书体的变化,有的上下对称,有的采用四分式;有竖向从左到右排列的,有中间饰物文字分列四周的,极其富有节奏与规则变化。

18)织成织成:古代一种名贵织物.在纺织时就已将服装,服装的佩饰等织好,经后期直接缝合即成服装的织物叫织成或者可以解释为:织成是按设计意图或成品要求,采用通经转纬的方法制织类似缂丝一样的丝织品,因而易将织成与缂丝相混淆,或认为织成就是缂丝19)汉代服饰服饰:张袂成阴汉代的佩绶制:汉代官员一官一印,一印随一绶,绶带与官印一样又朝廷统一发放,因为专用于印,因此绶带也叫印绶汉代规定,皇帝佩黄赤绶带,绶带上有四彩,赤、黄、绀、缥,长 2 丈 9 尺 9 寸;皇太后、皇后与皇帝佩绶同制诸侯王佩红绶,长 2 丈 1 尺;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佩绶同制;诸侯贵人、相国佩绿绶,三采,长 2 丈 1 尺;公、侯、将军佩紫绶,长 1 丈 7 尺等等,到百石之职者佩青伦绶,一采,1 丈 2 寸汉代佩绶制直延续到唐代后变为双绶制技术:织锦,素色染、蜡染20)金银平脱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金银花纹面较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纹,但不能刻透金银片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是十分贵重的漆器(21)螺钿。

螺钿:亦作“螺填“、“螺甸“,是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的装饰技法22)秦汉漆器装饰纹样1 云气纹: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纹样之一,形式变化繁复多样;2 动物纹:虎、羊、鹿、猪、鱼、龟、龙、凤等等;3 人物纹:描写生活现实的场景;4 植物纹:卷草纹、四瓣花纹(柿蒂纹) 、四叶纹等等茱萸纹:汉魏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茱萸纹古代这种寓意图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锦绣上就有不少茱萸是一种乔木,结实气味芳烈,可入药,古人认为能“辟除恶气,令人长寿” 《风土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淬除恶气,而御初寒” 《酉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传说汉代桓景一家,因佩带了盛茱萸的绛囊,竟避免了一场灾祸汉代织物上的茱萸纹,常见和云纹组合一起,构成四方连续纹样在当时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涵意5 几何纹23)画像砖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24)画像石圆雕、平雕画像石,古代祠堂、墓室等的石刻装饰画开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