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2002005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3880277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o.C2002005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No.C2002005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No.C2002005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No.C2002005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No.C2002005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No.C2002005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o.C2002005 “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北京大学 林毅夫No.C2002005 2002 年年 3 月月 21 日日3“三农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北京大学 林毅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 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相当于 1978 年的 3.27 倍,年均增长率高达 6.4%,为同期世界各国之冠。但是,90 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停滞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实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6%,曾经被认为是农村奔小康所必需达到的目标,可是这一目标自 1989 年以来,除了 1996 年外,其他年份都

2、没达到。2000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仅比 1999 年增长 2.11%,和 1997 年相比也仅仅增长了 10.5%。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1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年均

3、增长率比人口年均增长率高出5.1%,从中外农业生产的历史经验来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是,中外的历史经验也表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农村劳动力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调整。2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一直沿着上述的两个结构调整的方向在进行,但是从 1997 年起,农村产业、就业出现了逆向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滑坡,1998 年、1999 年农村工业从业人员净减少 1000 万人左右,而农业从业人员不减反增,农民收入增长也就出现了滑坡、停滞的现象,“三农”问题因而转为严峻。一个国家农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和农业就业

4、人口的持续减少,前提是该国家非农产业的不断增长,可以容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城市出现一批无产、无业的游民,成为一个新的社会、政治问题。1997 年底,我国国民经济通货紧缩的势头开始出现以后,一方面,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开始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城市企业开工不足,导致投资下降,新增就业机会减少,农民难于转移到城市就业,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就业1 本节根据 11 月 15 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汇报的农民收入增长困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文整理。2 由于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很小,如果没有农村人口就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而仅仅是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必然会导

5、致“谷贱伤农” ,农民的收入不会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而增加。4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形下,技术、管理、产品质量水平较低的乡镇企业受到的冲击远比城市企业严重,不少乡镇企业停工、破产,使“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就业结构调整逆转,不少农村劳动力回流到附加价值较低的农业,并牵连乡镇政府普遍高额负债,据调查全国每个乡镇的负债平均高达 400 万元,这些债务最终必须由农民来归还,使农民的负担问题更为雪上加霜。在生产能力出现普遍过剩时,一般企业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投资意愿必然下降;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利润下降或亏损,职工将面临企业破产和失业的危险,导致职工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消

6、费趋于谨慎,加上我国这几年的医疗、保险、教育、就业、福利制度改革增加了职工未来的支出预期,整个社会的消费意愿因此下降。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在 2000 年占我国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 84.8%,当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意愿双双下降,而生产能力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时,则会使原来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更为严重,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导致投资和消费的意愿更加不振。因此,要实现农民就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的调整,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启动内需,消除国民经济中的过剩生产能力,遏止通货紧缩的势头。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是存量的过剩,要在短时间内消除普遍过剩的生产能力必须要启动一个巨大的有支

7、付能力的存量需求才能实现。在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都必然已经得到满足,因此,不可能找到一个这样的需求存量,这是为什么当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通货紧缩现象以后,总是旷日持久、国民经济每况愈下而无法走出困境。但是,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基本上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市场隔绝,农村消费条件不充分,市场发育不完全。在占全国总人口 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2000 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

8、拥有量分别为 48.7、12.3、28.6,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41.7%、15.4%、31.6%。2000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253 元,比 1991 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2025 元高出 11.3%。2000 年上述三大件的价格仅为 1991 年时的一半或更低,但 2000 年农村居民的拥有量也仅为 1991 年城市居民的71.1%、25.3%、35.5%。可见,不是收入水平,而是基础设施不足是限制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其消费意愿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 1999 年 12 月对全国 18796 个农户所做的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电价每调

9、低一毛钱,对5彩色电视机需求的刺激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 370 元;对电冰箱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 667 元;对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 909 元。如果做到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很快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将不再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农村地区还会自发地掀起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和改善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而且,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

10、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

11、,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加强农村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消化掉过剩生产能力,使国民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国民经济可以恢复健康、快速、持续的增长,这样农村劳动力才可能有机会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

12、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二、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二、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差距小地区差距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东中西部之间收入差距如何不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缩小,是我国在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所要克服的难点之一,关于此点,建立全国的统一大市场是关键。6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逊提出的“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在没有交易成本的前提下,要素禀赋结构不同、比较优势有异的地区,如果能够按照比较优势来决定产业结构,然后,通过统一的产品市场,进行地区间的产品串换,那么,各个地区间劳动者的收入就会随着经

13、济发展而趋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以粮食为例,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人多地少,工资水平高,因此,粮食这种土地相对密集的农作物在东部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有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当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和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生产就会越来越不合算,东部地区自然会缩小粮食生产的比重,增加向生产粮食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的购买。粮食市场的价格将会相应上升,中部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就能从粮食增产中得到增收的好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会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拉动力。3同样的道理,当东部地区越发展,也会增加购买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西部地

14、区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推动该类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拉动力。这样,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就会随着东部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而不断缩小。所以,要缩小地区收入差距,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大市场。当然,地区之间的产品交易是需要交通、运输、仓储、信息等等成本的,因此,也就不能完全依靠“要素价格均衡理论”的道理来使各个地区间的收入得到均等。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还有赖于要素的流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第二层意义是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市场。东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越来越短缺,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富余的劳动力向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发达地区流动,流动

15、出来的劳动力可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积累资金、信息和技术力量,而且,可以使留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来从事生产创造收入。这样,东中西部地区通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有机结合,东部地区的发展就会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东中西部地区收入的差距也就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缩小。我国现在已经正式加入 WTO,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实施WTO 的非歧视和国民待遇原则,迎接加入 WTO 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不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不但违背 WTO 的原则和我们的承诺,而且东部发达地区有可能抛开中西部地区,利用高度开放的新形势与国外开展分工合作,比如从

16、国外进口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矿产品,这样,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比较优势发生变动而让出3同时,只要粮食价格上升,中西部地区农民产粮的积极性提高,中部增产的粮食将能够弥补比较利益低的东部地区减少的产量。并且,粮食市场的范围越大,各地区产需余缺互补 的可能性就越大,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也就会越小。7的市场和转移出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很有可能落到了境外,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无法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获得拉动力,地区收入差距缩小的愿望就会落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也将有利于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将经济工作的重心由参与和直接干预生产经营转向发育市场,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被削弱了,恰恰相反,通过为农民保护产权,活络市场,替农民创造一个能节约交易费用、能开展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不仅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而且调控的面也大大拓宽了。 (1)对于政府来说,只有当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才有可能从应付日常的小事中解脱出来,着重研究和解决一些真正属于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