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心理测验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87886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心理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心理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心理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心理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心理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心理测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心理测验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心理测验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 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 比孔子稍晚的孟子也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物皆然,心为甚。” 这 就明确指出了对心理现象进行测量的必要和可能。 自从隋炀帝创行开科取仕,科举制度在我国通行了 1300 年。目前西方言语测验中常见的填 字和类比,相当于我国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和对偶,早在 7 世纪的唐代就有了。欧美各国通 过考试选拔官吏的方法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从我国学去的。 清朝末年,心理学由西

2、方传入我国。1920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 了我国最早的两所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并用心理测验 试测投考该校的学生,这便是我国正式开始的科学心理测试。1921 年他俩正式出版智力 测验法一书。1922 年,比奈量表由费培杰译成中文,并在江苏、浙江两省的一些小学生 中进行过测试。同年美国测验专家麦柯尔(W.A.McCall)博士应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来华讲 学,在他的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南 大学等校的教授和学生开始编制测验。据麦氏说:当时中国心理学家所编造的各种测验至 少都与美国的水平相等,有许多竟比美

3、国的为优。1923 年,在教育改进社的主持下,进行 了全国小学生教育调查,调查地区包括 22 个城市和 11 个乡镇,测验了 9.2 万个儿童。这 个大规模的调查,引起了当时教育界对测验的注意。1924 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 奈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1936 年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1931 年中国测验学会成立。 1932 年测验杂志创刊。根据不完全的资料统计,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 制订或改编出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二十种,教育测验五十多种,出版心理与 教育测验方面的书籍二十多种。 1949 年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心理测验一直成为禁区。粉碎“四人帮”后,心理测验才在

4、科学的春天中复苏。1980 年初,北京师大心理系首次开设心理测量课。许多单位陆续编制 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验。随着心理测量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心理测验开始在实际部门 应用,如飞行员的选拔、运动员的选材、精神病的诊断、儿童多动症以及智力超常与落后 儿童的检查等。在 1984 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以北师大心理系张厚粲 教授为首的测验工作委员会,后改称测验专业委员会,加强了对测验工作的指导。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1.察举制汉代选拔人才制度称为“察举制”。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 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

5、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 始的。前 178 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 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 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 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 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东汉 220 年,曹丕 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

6、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 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 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 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3.科举制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代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 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 炀帝时又加

7、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 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 统治阶层中。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使我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唐朝 科举制度分制科和常科两种取士方法。制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待“非常之才”。 应试者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以是庶民百姓。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 规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时亲自进 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 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8、,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 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宋朝对科举制做了不少改革。宋太祖时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殿廷主 持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廷及第后,可直接授官。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第 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改称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 名探花。宋朝科举制基本上仍分制科和常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 府试称解试,礼部试也称省试。 元朝科举制度也分乡试、会试、御试三级,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 并分别登榜。元朝科举考试重经义而轻诗赋。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

9、发严重。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学校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考试程序分三级,即 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考生应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录取后再 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支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称生员,俗称 秀才。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可于 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逢丑、辰、未、戌年的 3 月举行。会 试录取者称贡士或进士,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的同年 4 月 21 日举行。 凡贡士均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

10、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 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 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乡试和会 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规定一篇文 章在开始的破题、承题之后,必须有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 后比(后股)、束比(束股)、落下等部分。在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的每一部分必须 有两股两相排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这种严格的文体又称八股文。即“八股取士”。 科举制的确立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

11、选拔官吏。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 弊病也愈显明显。由于明清时期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形式的死记硬背,一切有 用的知识都不涉及,把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在孔孟之道之中,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 而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1905 年,推行学校教育,废除科 举制度。1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 1400 多年前的中国 开始的,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中国古代想要选拔官吏方式有很多种,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还有大 家熟知的科举等等。如果根据主要特征来划分,大致可以划

12、分为 3 个阶段,先秦的世袭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过,每项制度之变,总不能惟心所欲的变,所贵的是要 在他变动之处寻出不变的本源,这便是历史传统。而选人制度的根本,无需详述,各位可 以细细品味。 先说世袭制,也称世卿世禄制,夏、商、周时代最为盛行。原始社会时“天下为公“,首领 的遴选以选贤能禅让制为主。后来私有制出现了,逐渐实行“大人世及“的世 从西周王朝开始,实行分封制,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士大夫都世代享有官职与俸禄的特 权。它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并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人们凭借血缘关系和亲缘 关系进入仕途,这必然导致政治腐败。到

13、了春秋初期时期,社会动荡,周制虽毁,而诸侯 公卿,大夫强族在激烈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多产生一种“急难索士“的迫切要求,使得各国 招贤养士之风盛行,到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以“四公子“为聚首的人才中心,世袭世禄制 受到严重冲击。接下来商鞅的出现,以及年轻的秦孝公急于在朝廷作出些成绩,多种因素 交织在一起,给了商鞅一个机会废除了世袭世禄制,在秦朝实行军功封爵制。这一政策在 当时得到很多底层民众的支持,曾经有个商鞅让老百姓搬木头给给五十金的故事,也是为 了说明商鞅用什么样的办法得到百姓的支持,虽然商鞅最终下场不好,这里就不多讲了。 真正的选举制度可以从汉朝开始,贵族世袭被打破,军人政治也未得到沿袭,这还

14、得到汉 武帝以后,出现了太学,也就是现在的国立大学,里面的学生毕业分两等,甲科为郎,乙 科为吏,这些人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行政有了成绩,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在经过一定考 试,才能入仕。再么就是特殊选举,如果政府需要派人出使西域,要通外语、能吃苦,又 要灵活应变,这还有种办法叫选举孝廉,这也是从不定期慢慢到定期对一种选举方式。单 从如此看来,汉代的选举制度相较而言,在消除贵族与平民鸿沟矛盾的目的上,向前大大 迈进了一步。于是汉朝建立了以察举制为核心的选人制度,并附以征辟、赀选等形式。这 些铨选途径为两汉官僚政权解决了人才选拔的问题,但其到了后期,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因察举重在道德评判,而道德的标准又很难以客观、公正、划一的尺度去衡量、验证,这 就极易造成举荐者任人唯亲、鱼目混珠,被举者矫情造作、欺世盗名。东汉后期,选拔官 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