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87545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演讲稿:经海流痕系列之青格尔师兄谈投资银行“迷思”2013年01月28日 17:50:47这篇文章本是一次毕业后参加返校分享活动时的演讲整理稿,当时演讲的题目是关于投资银行的五大神话,由经院职发的小盆友们整理好后昨天发到了校内上。一方面我想通过分享自己的一点经验和体会能够对师弟师妹和朋友们对行业的认识和求职有所帮助,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和资历尚浅文中也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幼稚和值得商榷的内容,也希望有高人批评指正文章发出后有不少同学加我的校内,不过套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如果你觉得一个鸡蛋味道不错,倒不必非认识那只母鸡不可,所以对于完全之前不认识的同学,如果文中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2、我就很开心啦。青格尔谈投资银行“迷思”(本文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职业发展中心根据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工作单位:某合资券商投资银行部学历:2012届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家好,我叫青格尔,是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本科生,毕业后得以加入一家合资券商从事投资银行工作。在求职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行业的人每天在做什么,只是自己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只言片语,缺乏深度的思考。也正是因为大家对这个行业不了解,所以才产生了很多误解,在面试的过程中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所以在这里,我想先给大家破解一下关于投资银行的五大“神话”,向大家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投资银行

3、。请大家注意,我这里所定义的投资银行是指狭义的投资银行,也就是所谓的IBD。IBD主要做的业务是三大块:第一块业务是股票债券的承销,第二块业务是收购兼并,第三块业务是财务顾问。为什么想到这个题目呢?其实是来源于之前的一个研究报告。之前胡祖六先生来经院做过演讲,他是我个人很崇拜的一个金融家和经济学家,2003年他和瑞银的亚太区的首席经济学家Jonathan Anderson合著了一篇文章关于中国和世界的五大神话,主要是讲贸易方面的,也破解了一些大家普遍存有的对中国和世界贸易格局的误解。所以在这里,我借用这样的思路整理出今天的演讲稿。我的开篇是: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惊人地相似。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

4、出自浮华年代,一本讲美国20世纪20年代史的书。当时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特别相似,都经历过比较繁荣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一批巨富,但是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在急剧地动荡,金融市场被推高,资产价格泡沫化,最后走向崩盘。而那时的美国人对于银行家的批判和今天是很相似的,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所以我所说的五大神话也不是最近才产生的,而是一直以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我的总结是,大家之所以对投资银行有很多误解,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第一是工作高度私密,即使在公司内部也是如此,因为做一级市场的人和二级市场的人之间的信息是被切断的,如果跨过这道墙就是“内部交易”,也就是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是不能联系起来的。第二是经常在媒

5、体曝光,2003年至2004年大批国企上市,几家投行的名字不断地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引起大家的关注,而次贷危机时自是更不用说。第三是行业门槛高进入的人比较少,比如投行招人的时候在毕业学校方面往往选择名校,就是所谓的target school,这是因为我们是服务业中的乙方,必须要向客户证明我们的做事能力是一流的,那名校本身也能部分地说明一些问题。第四是小众化、精英化,投行做的事和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而主要是为一小批非常有钱的富人或大企业大公司客户提供服务。举个例子,中国上市公司2700家左右,但中国的企业不止100万家,所以可以想象投行的服务范围还是很小的,也就引起大家围观和八

6、卦的兴趣。五大神话中的第一个神话是关于“阴谋”,阴谋论以货币战争这本书最为有名。按照阴谋论的观点,投行家做的事情第一是操纵世界,第二是他们操纵世界的方式是见不得人、鬼鬼祟祟的。我个人比较喜欢金融史学,看了很多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后,我发现这个论断是错的,因为它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投行家想算计别人,难道别人不会算计他们吗?这是不可能的。任何的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互动而非单向的基础上,所有的阴谋论都忽略了这一点,即其认为社会关系的流向是单向的而不是互动的。事实上,银行家不论和客户,还是和政府、公众,都有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说和客户,一个客户做某个行业的时间可能比银行家本人的岁数都大,因此凭欺诈来

7、做生意是风险极高得不偿失的事情,也做不成像样的生意。而和政府的关系处理在中国体现得就更加明显,大家不要低估证监会监管市场的能力和手段,也不要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冒险,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至于公众形象,这是很多投行在金融危机之后遇到的一个困境,它们现在也在纷纷下大力气树立正面形象。其实,冷静思考后也会发现投资银行的形象没有那么邪恶。第二个神话是关于利益冲突的问题。很多人说做投行的人心里往往有“愧”,因为和他们打交道的人最终都会被他们“剥削”,但事实并非如此。投资银行讲求的是个性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最好是长期稳定的。在世界或中国领先的几家投行无一例外地都有非常稳定的业务关系,因为只有稳定的客

8、户关系才能提供稳定的收入,并提高投行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中的抗风险能力。相反地,很多做事不太“地道”的投行最终的结果都是很快倒闭。在美国的80年代,有“高收益大王”之称的Michael Milken最终入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产生了以杀鸡取卵的方式来赚钱的想法。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投行业长期看是不太吃得开的。第三个神话是关于监管。很多人认为投行经常出事是因为监管方式不对和监管力度不够,应该多管,但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似乎不是这样的。首先,从绝对意义上来说,金融业所面对的管制我认为要严格于其他行业,比如说,我自己做实习时做过咨询、快消等范围比较广的行业,感觉到金融业在对员工合规意识的培训方面毫无疑问是

9、最强的、最密集的,基本上法律合规部每天会强调合规的重要性,我们对客户发重要文件都必须先由法律控制部过目并出具法律意见书表明不违背法律后才能发送。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金融业“不管”或者“没管”是不正确的。第二方面,即使以经济危机为例,它的发生我理解也不是金融的问题,而是不懂金融的问题。因为出事的产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两房发行的债券已明确声明是没有担保的,虽然评级机构给了最高的评级,但是风险依然存在,购买者不能说你看了评级说是AAA就随意推卸责任,那你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从何谈起。最后,研究过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化过程后你会发现,它们基本都是在对监管极不信任的文化中产生的,我暂时还没有发现什么

10、靠政府搞大跃进就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先例,所以监管万能论似乎没有什么具体事例的支持。前三个神话是关于行业的,后两个神话是关于个人的。第四个神话的原话摘自电影,网络上有一个很流行的帖子叫“美国商学院学生必须看的20部电影”,在其中一部开水房(Boiler Room)中,有一名刚毕业的学生想要进入证券公司工作,他的导师跟他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拼命干活拼命赚钱之类,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前提和结论都是不对的,至少在中国是这样。首先,在中国做投资银行而变得非常有钱是比较难的,因为真正能赚大钱的人毫无例外都是用资本赚钱的,很少人能够通过知识或技术成为亿万富翁,绝大多数人虽然通过技术起步但最终致富却是凭

11、借资本。投资银行恰恰是卖方,主要靠的是知识和技术而非资本来赚钱(当然自营业务不属于这个范畴)。第二点,这种生活本身会带来高额支出,尤其是投资银行的高层人员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客户关系,虽然这些花销客户并不会埋单,但却是为了拿到项目所必要的,包括置办服装、奢侈的生活方式等,真正能存下来的钱未必很多,因此在美国的金融天王沦落至纽约贫民窟的故事也时有发生。第三点,就国内而言,玩命干活的情况并不会经常出现,投资银行的工作虽然累,但还没到让人的生理上承受不了的程度。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周一至周五基本上是上午九点工作至晚上十一二点,周末会有一日休息,这样的生活虽然累,但至少留有供自己调整、休息、社交和个人生

12、活的空间。市场不好的时候空闲时间会更多,市场好的时候自然有临时的通宵加班,但这在其他行业也是广泛存在的,不能因个例而推翻普遍的规律。所以我的总结如下:投资银行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技能上,的确能为个人年轻时代打下不错的基础,用个最简单而明确的指标,只要能在这个行业待上十年就可以在北京买房了,运气好的时候,比如04、05年,可能用时更短。第五个神话是关于道德的。说起做投资银行的人,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词往往是非常“A”(aggressive),即咄咄逼人,富有攻击性,尤其是投行女的形象已被“妖魔化”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我的经历而言,自己接触到绝大多数在投行工作的人其实都比较nice

13、。人们所认为的“A”在我看来,可能部分是因为工作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大家有话只说一遍,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比较差,说了几遍仍未理解清楚而没玩没了地问,对方可能会烦,但把这种“烦”定义为咄咄逼人是言过其实的。另一个角度来看,事实上,金融业中慈善家的比例往往更高。查阅美国著名高校的捐赠资金的来源比例,比如哈佛和耶鲁,这两所学校最大的捐赠来源就是金融服务业,其中最多的是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显然,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钱捐给学校用于培养下一代知识研究的工作的。因此,这种说法并不能得到事实的支持,可能只是媒体的渲染或一厢情愿的猜想。这并不是说银行家的道德水平高于公众,他们只是普通的一群人,和大家没

14、有什么区别,甚至不能直接从外表辨识。大家不要因为报纸舆论的误导对这个行业的生存状况产生担忧,比如刚进去会不会特别“虐”、前辈会不会故意与我们为难。这些情况都不会发生,有不懂的问题都可以问,但前提是必须自己好学,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要轻易麻烦别人。把“五大神话”破解之后,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投行的思考。一、工作性质为什么在投行工作这么累?投行为什么不多招一些员工呢?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但后来我发现,这是出于效率的考虑。多增加一个员工,就会多增加一份沟通的成本。当组织内部沟通的结构过于复杂时,组织的效率就会下降。比如说一个IPO项目,这个项目被切割的特别细,若当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拖延了整

15、个项目的进度,就是对客户极其不负责任的一个企业只有一次上市机会。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的人数少,负责的事情多,同时,每个人都会对业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有助于降低内部沟通的成本。因此,不完全是因为投行吝啬,而是这样做是投行提高效率的保证。二、行业素质1、财务、会计和法律第一,财务与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合不合常理,有没有财务造假的嫌疑?要弄清楚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非常熟悉四张报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中发现线索。很多在投行工作的人,都是从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跳槽来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财务与会计基础非常扎实。第二,法律。在中国的市场上,业务都需要政府审批,因此法律的要求体

16、现的更加明显。比方说,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时候,牵扯到的政府部门非常的多,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的法律条文和相应的规定,不同部委之间的规定还可能有冲突。这时我们便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找出有利于客户的规定。这其实是在考察法律功底。因此,我建议有意愿进入投行工作的同学学习公司法和证券法。这些法律在工作中都会经常用到。2、金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受益与风险的衡量。在评估一家公司的业绩水平的时候,不能光看它的盈利有多少,还要看它长期利润的波动水平;在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时,不能光看它业绩的增长率,还要看它业绩的增长是否来源于一个或者极少几个客户;如果这些客户未来取消了订单,这个企业的业绩会不会受到大量的影响,诸如此类。也就是说,在看到收益时,一定要有看其相应风险的意识。最好能同时准备一个后备计划:如果出了风险,出了问题,能用什么办法去补救。3、行业知识我们必须要清楚行业的基本情况,否则无法和客户沟通。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个人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