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7403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2 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年全国高考语文精选汇编专题2012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 叶 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答 (1)(4 分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 7 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思”

2、与与 “信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 别具情致。别具情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思”、“信信”两字作用两字作用 的给的给 2 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答案】(2)(4 分

3、分)以松以松“王王”与叶与叶“落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 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 2 分:能分:能 简要分析的,给简要分析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2012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

4、试题解析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 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 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6 分) 8 8 【命题意图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

5、,准确把握。从题目上 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 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 面上入手。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

6、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 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9 9 【命题意图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 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

7、去了颜色。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 念之情。念之情。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关系是:关系是:“就砚旋研墨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 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这首词后人评为“

8、痴人痴事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 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 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这一中心。首句由 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千里念行 客客”一句,因寄书不得,

9、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 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语文(北京卷)语文(北京卷) 三、本大题共有 4 个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0、11 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0、(7 分)下列对本事的赏析, 不正确的是(3 分)A一二句点题,写 “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写“密树”点出堤上

10、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答案答案】C 【解析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 指指“细柳营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 “风暖落花轻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

11、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 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 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 ”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 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

12、 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 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 邱睿都城春日) 【答案答案】DE 【解析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嗅觉”表达表达“触觉触觉”和和“视觉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因此即使考生不 了解了解“通感移觉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 ABC 写的都是真实写的都是真实 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13、)、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 150 字)(10 分)11、【答案答案】略略 【解析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 纳概括出诗中的纳概括出诗中的“景景”和和“理理”分别是什么内容;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景景”与与“理理”之间的逻辑联之间的逻辑联 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系,为什么

14、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 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安徽卷解析语文安徽卷解析)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 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 分) 答: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 分) 答:_8.8. 【解析解析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 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 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 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 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 9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修辞作用。解答这 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