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73746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论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管理何谓创新?2010 年美国学术界掀起新一轮关于创新的讨论。1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提到“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发展就会陷于停顿,社会就会出现危机” 。创新教育承载着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而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创新型人才最多的一个国家,研究美国创新教育的经验,对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诺贝尔获奖者是创新人才的典型代表,笔者整理分析 277 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简历,得到创新人才从小获得良好的教育、在著名院校研究学习、得到优秀导师的指导、在其创

2、造力旺盛期取得成就的规律。这些只是创新人才的一些表面特征,深层的原因是美国重视创新教育的传统、大力培养学生自由精神和独立性、充足的经费投入和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校教育。一、重视创新教育的理念美国人重视创新的理念由来已久,杜威在 1916 年研究“科学的实验方法” ,提出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学说;19211923 年,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Terman, lewis Mcadison)通过实验得出创造力与智力呈非正相关性;1926 年,哲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oseph wallas)提出沃拉斯模式,即创造过程包括: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四个阶段;1936 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设“创造工程”课程,

3、对职工进行创造发明教育和训练;1938 年,美国纽约 BBDD 广告公司副经理奥斯本(Alex F.Osborn)发明了发明技法“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 ,在 IBM 公司举办了创造性工程培训班,并在1941 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创造思维的专著思考的方法,首创了创造学这门学科;1945 年,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创史人魏特海墨(M. Wertheimer)出版了创造性思维 ,提出创造是一个连续的思维过程;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1955 年,泰勒(C.W.Taylor)在美国犹他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创造型科学才能的讲座” ,1964 年编制了“创造过程调查表

4、” ;60 年代,麻省理工华裔教授李跃磁建立了“创新中心” 。之后,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制定了创造力的测量表,创新教育专家 E.P.托兰斯把创造学的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推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1973 年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各建立一个“创新中心” ,进行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巨大成果。1983 年,美国质量教育委员会在国家在危险中 ,再一次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90 年代,美国理论界提出在大学校园内教学活动与后勤活动相互协作构筑一个“无缝环境” ,能够有利于学生在教室内与教室外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

5、,无论是美国政府、学校还是民间团体都十分重视创新教育,他们的努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相比我国,由于教育受政府控制的成分较大,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和市场驱动力,所以我国的创新教育开展起来非常困难。现在我国正在构建自身的创新教育体系,并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营造一个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社会环境势在必行。二、大力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独立性创造是个自由的王国,创新需要自由的空间、宽松的环境,这是人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和保障。斯宾诺莎认为“思想自由对科学和艺术是绝对必要的,若是一个人判断事物不能完全自由,则从事科学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美国从建立国家起就形成了追求自由民主的氛围,

6、 “西进运动”中的“拓荒者”精神已渗入美国人的骨髓。在美国,科学家可以不受任何行政权利的干扰和限制,在高度自由的氛围中思考、选题、设计、研究,宽松自由的环境给了科学家充分的心理安全和精神自由,使他们得以专心科研。这种“舒适”的环境不仅使本国的人才得以茁壮成长,也吸引了大批的他国科学家为他们创造技术与财富,如 2000 年美国 6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 3位是别国血统,2005 年美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在美国工作的有博士头衔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中,超过 38%是外国裔2。这些都要归功于美国人对自由的极力“吹捧” 。美国创新教育也大力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的首要特点,因此创新

7、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美国文化特点是求异,这就在教育的传统中承认个人主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美国,小孩一生下来就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教师、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其独立性。学校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美国实行地方分权制,以州为单位独立行使教育管理权力,独立管理教育事业,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甚至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因此,美国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这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不要求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重视学生的态度和学习体验,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人格的培养。所以美国的小孩都非常自信,敢于发表

8、自己的见解。而我国过于重视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固定单一、以教师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急于“望子成龙” ,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显示,美国中小学学生的科学能力在 30 个发达国家排名第 21,数学能力排名第 25。3它们的学生在起点上并不比我们优秀,但是到了大学阶段,我们的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出现了巨大差距。很多教育学者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于“教的太多”而不是“教的太少” ,这种知识传递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扼杀学生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要实现我国学生创造力的迅速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培

9、养方式,更大胆些,不必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而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三、充足的创新教育经费投入社会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因素在社会诸因素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占首要地位。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霸主,他们比其他国家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科学研究。仅以 R&D(研发经费)为例:1993 年美国的 R&D 投入为 1658.49 亿美元,1999 年为 2470 亿美元,到 2001 年 R&D 投入量在 30 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占 44%,是第二位日本的 3 倍,比日本、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六国的总投入还多。2009 年末奥巴马政府发起了新一轮“教育创新”的运动,目

10、的是为提高美国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方面的能力。这项运动得到了联邦政府、高科技公司、基金会、非营利组织以及科学与工程学会的支持。美国教育部指出“创新教育”必须增加学生 STEM 能力的认识,使所有学生在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都能学习深入、批判性的思考;在未来十年把许多中等水平的学生提高到最高水平。在这项运动的一个部分“竞争登顶” (Race to the top)美国就投入 40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3相比而言,很多专家认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如 2008 年全国教育经费为 14500.74 亿元,而 2008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30

11、0670 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 3.48%,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总体比重还是比较低。因此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对创新教育的资助对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四、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学校教育学校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从初等教育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和研究精神;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修大学的课程并承认学分;到大学阶段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新研究,甚至得到世界级大师的指点。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政府各部门设立了各种培养计划。另外,美国又把立足国内培养、依靠名牌大学作为其人才策略的着力点,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等 13

12、 所就云集了美国近七成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高等学校是他们养育科学人才的基地,也是创造科学成果的重要场所。一般而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决定了科学事业的发展水平。一个拥有较多名牌大学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近百年来,美国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更新教育思想和学科专业结构,特别是针对高等学校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建设一批第一流的名牌大学。如今,美国名牌大学占全世界名校的比例已超过一半。根据2003 年的统计,世界排名前 10 位的大学,美国占据 6 席,世界排名前 30 位的大学,美国就占了其中的 2/3。这些大学不光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云

13、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学者,这种隐形资源具有优势累积和“群落生成”的效果,使得美国创新人才呈“链式”传递,生生不息。我国现在正在积极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必须确保创新教育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努力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等等。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要解放学生负担,切忌压制;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养成、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的成形期,应重点进行专项开发。作者简介:李豪杰(1986.4)男,重庆,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08级,比较教育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