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地论文之黄河地质作用及其结果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62509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地论文之黄河地质作用及其结果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普地论文之黄河地质作用及其结果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普地论文之黄河地质作用及其结果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普地论文之黄河地质作用及其结果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普地论文之黄河地质作用及其结果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地论文之黄河地质作用及其结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地论文之黄河地质作用及其结果(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地质过程及其结果“君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用这种豪放的诗句直白地将自己对黄河的无限敬仰直白地表达出来。虽然这其中可能有些许夸张,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影响的深远。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就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历史。几千年来,黄河中下流两岸的广大地区一直是我国祖先的重点活动区域,并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五千年文明。黄河与上千条支流和溪川相连,犹如无数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如滔滔黄河之水在不

2、同的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黄河昔日的荣光,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黄河的诞生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地球岩石圈不停地运动之中,华北地台大约在 17 亿年以前隆起了。随后它持续抬升,形成中国范围内最早而且面积最大的一块大陆。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华北地台两次下沉,受到海水的浸泡,二叠纪(距今 28500 万年至 23000 万年)再次抬升,重新露出水面。在这个反复拾升和沉降的过程中,大量的生物遗体在沉积区堆积起来,形成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随后的侏罗纪(距今 19500 万年至 33700 万年)与白垩纪(距今 13700 万年至 6700 万年)发生了被称为燕山运动

3、的造山运动,与现今山西高原原本连为一体的今华北平原地区转而沉降,先形成盆地。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片大平原,而山西高原则陆续抬升,形成了东低西高的局面。进入新生代(始于距今 6700 万年)时期,又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这次造山运动更为强烈,不仅促使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崛起,青藏高原抬升,而且波及到整个中国,使一些地块抬升,成为山脉;一些地块下沉,成为盆地,如山西高原就因受到这次造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两条近乎平行的大断裂带.从北向南穿过高原的中部,断裂带的断块程度不一至地向下陷落,形成狭长的槽谷。槽谷的南端与关中所处的沉降带相接,形成汾渭盆地。一些拾升的山脉受到风化剥蚀,逐渐夷平,成为高原;下沉的盆地

4、则贮积起水而成为湖泊。此后,这个地形先后经历两次规模较大的冰川活动,气候变得寒冷而干旱,大湖逐渐萎缩,或被分割成许多小的湖泊,全区出现若干个大型湖盆和许许多多的小湖泊及湿地。地面上的流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逐渐汇聚到盆地当中,并发育成若干各自独立的内陆湖水系。在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一条流水从这里向东南流淌,由于山脉南北夹峙,它便流向当时正在下沉的今若尔盖草原地区,在那里聚集,形成若尔盖湖,流出于西倾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另一条流水,在两山的峡谷中自东南向西北方向流淌,汇集到今青海省共和县的古盆地。古共和盆地的东面,当时另有一条流水沿着拉脊山南麓的峡谷东流进入今甘肃,经过今日的兰州后,经北忻流

5、向今宁夏地区,至贺兰山旁汇集到因断层陷落而形成的银川盆地,形成古银川湖。东鄂尔多斯高原的东缘,又有一条河流经由一连串的小湖泊,注入汾渭盆地,形成古汾渭湖。汾渭盆地的东面,耸立着一座高大的中条山,山脉东侧的流水,由于受到山东丘陵的阻挡,则分由丘陵南北不向的河道,东流注人大海。这样,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山东丘陵,使逐渐形成了四段各有源头、互不连接的河流。古黄河就是在这些独立的水系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 在地质年代第四纪(始于距今 250 万年前)的早期即距今 100 万年前后,这个地区冰川融化,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降水量充沛,河水暴涨,流水的冲刷下切作用不断加剧,流水的冲刷促使河床逐渐由浅变

6、深,从而产生溯源侵蚀作用,使源头的位置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上游不断向上延长。流水的下切,则冲击着阻挡其前进的高山峻岭,为自己开辟通道,使下游日益向下延伸。此时,中国中西部的高原继续处于上升的阶段,加强了这种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流水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终于将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打通,使各个封闭的 湖盆有了出口,使各自独立的河段连接起来,古黄河至此已初露端倪。不过,此时的古黄河还是一条内陆河,她的东端止于浩淼的三门古湖,因为东面的中条山还阻挡着它通向大海的道路。但是,古黄河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发挥其溯源下切的侵蚀作用。当上游的来水大量进入三门古湖,水位升高,超过了三门地垒的高度,湖水就向东

7、漫流,并不断下切。经过漫长的岁月,它终于切穿三门峡,流人华北平原,而与中条山东侧的流水连接起来,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投人大海的怀抱。一个伟大的生命从此诞生了。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黄河下流的决口和改造给人类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安居,人们修建了下游堤防,但是堤防所导致的悬河却使洪灾风险累积,一旦决口,水沙俱下,往往对区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灾害,因此,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一直是政府乃至民族的大事。更深入的了解正基于此,本论文选择以黄河作为地质作用的论述对象,希望借此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一、黄河的流域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

8、、陕西、山西、湖南和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5464km,,干流全长 54km,流域面积 79.5 万平方千米(含闭流区 4.2 平方千米),黄河流域地形分属三个台阶;海拔 3000m 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 10002000m 的黄土高原和海拔 100m 以下的黄淮平原。黄河下流河床悬于两岸平面之上 46m,是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 千米;河口镇至河 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 1206 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 786 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

9、流域东西长 0.1 千米,南北宽 1.1 千米,总面积达 752443 平方千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 400 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 574 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 2 亿多亩耕地,1 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580 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 77 毫米,流域人均水量 593 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 立方米。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 亿吨(1933 年),最高含沙量 920 千克/立方米(1977 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

10、 16 亿吨,平均含沙量 35 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 1 千克。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年平均 16 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的 1 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 2700000 倍。主要支流有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干流峡谷有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 30 处,位于上游河段的 28 处,位于中游段流的 2 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

11、长 1707 千米,占干流全长的 31.2%。二、对黄河分段进行地质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的论述(1)黄河上流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本文开头所引用的诗篇不仅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大陆西高东低而且相差悬殊的地特征。经过科学的地形测量,人们发现中国大陆自西至东高低相差悬殊,为世界上所少有,而且是沿两条边界上陡然跌落,形成三个巨大的阶梯,在黄河流经的地域,这个特点表现得最为典型(第一道边界为自祁连山迤逦转折向南,至滇西的横断山脉一线,即青藏高原的前沿)。这个高原表面的一般高度达到海拔 40005000 米, 分布在上面的山脉峰峦的高度,更多超出了这个数字。 而越过这道边界,地势骤降到海拔 3000

12、 米以下,更可低到海拔 1000 米上下,甚至 更低。再向东去,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至滇东高原东侧,又构成了一条地势陡然跌落的边界,在此边界以东,多为平原和低矮的丘陵,也有些山岭,但即使是在那里看起来很高大的山岳,实际高度也不过 1000 多米,极少超过 2000米的,而青藏高原是三大阶梯中最高的一级。正是由于这种在黄河上游存在的较大的落差,黄河上游的流速也就比较大了。根据玛曲尼玛水文站的统计,在尼玛站附近的枯水期,黄河河面宽 287m 水深 1.2m,流速 0.83m/s 常水期河宽 300m,水深1.74m 流速 0.88m/s;洪水期河宽 330m,水深 4.5m,流速 1.

13、6m/s.较大的流速从而导致了黄河上游的侵蚀作用的明显。黄河上游侵蚀作用形成的最为典型的地形便是秦晋大峡谷,秦晋大峡谷自内蒙河口镇至山西禹门口。秦晋峡谷虽只有 720 公里长,但却是黄河 5464 公里中水势最为凶猛的一段,是黄河之魂魄所在 ,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黄河,此段急转为南北走向,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 100 米以上,谷底高程由 1000 米逐渐降至 400 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仅 30 至 50 米。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秦晋大峡谷河段,深涧腾蛟,浊浪排空,黄河峡谷的典型风貌尽集于此。而反应这一特征地

14、形最典型的便是著名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两岸群山颠连,黄河河水奔流至此,两岸皆断山绝壁,黄河形同利斧,劈开一条上缓下陡的甬道,从群山之中强行突出,直下千尺,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河底坚硬的岩石,在水流常年不断地冲刷下,形成一道 3050 米宽的深槽,状如长长的壶嘴 。黄河上游诸多水电站(如拉西瓦水电站 )的建立正是由于黄河上游这一显著地理特征。(二)黄河中游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其结果根据调查发现, 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水土流失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

15、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黄河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是黄河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在其它外界 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

16、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 39.1 亿吨(1933 年),最高含沙量 920 千克/立方米(1977 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 16 亿吨,平均含沙量35 千克/立方米。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这一系列的地质作用是使黄河成为悬河的根本原因。从山区和高原冲刷带来的黄河水里的泥沙,到了中原,水流一慢就渐渐地沉积起来,这就使河床越来越高,河水就四散奔流,河两旁的居民连忙筑起水堤来防止它。千百年来,河床的泥沙愈积愈高,河水愈升愈高,水堤也愈加愈高,这道河水就像悬在空中的水沟一样,成了一条最危险的害河!(三)下游及其入海口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其结果黄河以其巨大的输沙量著称于世,其载荷主要是极细粒粉砂物质。大量悬浮物使河水的密度增高,呈稀薄浊流倾泻入海。这种沉积作用不同于正常河流,也不同于浊流,应当由自己独特的沉淀机制和模式。其向海加积的方式和因此形成的粒序变化,也有其独特性除此之外,多少世纪以来,黄河由于下游河床不断淤高而成悬河。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