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39239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香茗山区域名胜古迹保护和开发香茗山区域主要包括鸦滩镇,位于望江县西北部,距县城 40 公里左右。东与高士镇接壤, 东南临武昌湖,南与长岭镇交界,西邻太湖县大石乡、徐桥镇、北与新仓镇接壤,东北与 怀宁县雷埠乡相连。东西最长 29.5 公里,南北最宽 18 公里。2008 年文化部授予鸦滩镇“中 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鸦滩镇为省级中心建制镇,并被安庆市人 民政府评为“环境优美乡镇”。 一、香茗山名胜古迹众多 香茗山钟灵毓秀,风景如画,吸引着历代文化名人,有西汉隐士梅福、唐代诗仙李白、文学 家罗隐、明代才子解缙、明学者哲学家罗汝芳、明嘉靖进士翁溥、清进士李世洽、清拔贡 姚琅等。

2、他们先后在香茗山采药炼丹、筑屋读书、著述、会友、观光赏景。望江古属“吴头 楚尾”,而香茗山一带则是吴楚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美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是道佛 修行参禅的理想场所。因此,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大致可分为八类。 1、香茗山之泉 香茗山之泉,其特点一是多,遍布峰岭沟壑;二是净,纯天然无污染;三是奇,一年四季 不枯不盈、不浅不溢。最出名的有朱砂井泉、伯温泉、曹公泉、朝旸庵泉。 朱砂井泉。位于大茗山无量殿南面陡峭石壁之下,系一口巨石下的泉水井。原井深数米, 井口直径两米,井水清澈,四季不涸。四周丹参藜草丛生,中若明镜出匣,内藏朱砂,赤 光夺目,故名朱砂井。解缙有“山崖殷窦簇朱砂”的诗句即指

3、此。现在的朱砂井已淤塞,井 口犹存,直径和水深均不过一米,泉水仍然不断外溢,从不干涸。井缘何淤塞?有三种传 说:其一,古代在茶排上居住的夫妇俩,妇死后,丈夫将她葬于井内而塞;其二,无量殿 惠智道人,为治龙患,下长而大的铁蜈蚣于井内,并以砂、土填塞;其三,朱砂井有一老 龙,因犯天条,玉皇大帝将它困于井中。老龙有个龙子,在宿松凿山修道,每年 5 月要到 香茗山探视老龙,并舔食井里的朱砂,剩下的土石积于井中而塞。 伯温泉。俗名泉水池,池面约 2 平方米,在寨林庵护林场舍的东南角。据说朱元璋的军 师刘伯温,当年随军南下,兵屯香茗山,筑有大茗山寨和狭英寨。刘伯温就住在狭英寨的 衙屋岭。是年寒冬大冻,山中

4、须烊冰化雪造饭,饮水极为困难,军师偶见岭下石缝中凝有 珠点玉片,吮而尝之,知是山泉,即命士兵掘而蓄之,果清水满池。后来山中人感其功德, 遂以“伯温泉”命名,也称“寨林泉”。至今泉井犹存。 、曹公道场泉。位于狭英寨北门的仰天螺,人称“神井”。口径、深度都不过 1 米,即使 大旱之年,山溪泉水俱涸,而此井却不枯。上山牛群都知道来此就饮,饮后,井水不浅; 不饮也不漫溢。封建时代,每遇大旱年头,乡民有设坛祈雨之举。传说井与龙有关,祈雨 前斋戒沐浴,来此井取水母,回去遍洒四境,水母洒到哪里,雨就下到哪里。 、朝旸庵泉。美誉海眼泉,位于朝旸庵古刹前那棵已有近 500 年的大香樟树两侧。相传 此地形为出山的

5、蜈蚣,头伸向眠牛塘梢,尾拖在香茗山南麓,庵堂建在蜈蚣头上,这两处 泉眼,就是蜈蚣的两只眼睛。西侧泉眼在独山脚下,因修公路而填塞,东侧泉眼现分为两 个井口,一为饮用,一为洗刷、浇灌。同时象征着蜈蚣的两只眼睛。朝旸庵的泉水,清澈 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在办“五-七”大学及后办的“望江师范”期间,200 多学生 的生活用水都富足有余。井周围是茂林修竹,夹杂着烂漫的山花,倒影其间,如诗如画, 不愧有“仙井”之誉。 2、香茗山之石有山皆有石,无石不成山。而香茗山之石,则有奇、神、陡、险、活的神韵,如无数珍珠 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 奇者,首推石林。为陡峭石峰林立的一种石灰岩地貌,由水流沿石灰岩的垂

6、直裂隙溶蚀作 用,形成姿态万千神韵无穷的形象石林,特别是洞佛庙东北部的山上山下为最多。有植物 形象的: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有蘑菇似的上大下小,有如树干的修长挺直;有动物形 象的:如鳌鱼石如嬉如游;乌龟石似走非走;情人石相依相偎;悟空石 状欲腾空;观音石体态端庄;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嶙峋怪石,线条清晰,轮廓分明, 随着游人欣赏角度的变换,其姿态则变化多端,构成一幅幅奇妙的画图。争奇夺势,美不 胜收。特别是蓬莱三岛石、六郎石、烈马披鞍石一带,景象奇特壮观,真是“神功鬼斧天然 巧,妙笔丹青画不成”。 神者,当数“牵奶奶晒日头石”。牵奶奶晒日头石是两尊一大一小极象人形的石头。坐落褒 隐水库大坝西端的

7、阳西山南坡。其中一尊大的上端扁圆,微翘上昂,中间弯曲,下端中间 有一条很深的裂缝,形成左右两根石柱。远观近看,极象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行走。另一 尊上圆下方,三粗三细,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如一个活泼的少年。冬天来了,暖洋洋的,少 年小心翼翼地牵着老奶奶上山晒日头,维妙维肖。相传是八洞神仙韩湘子化斋至此,听香 茗山神谈及少年牵老奶奶晒日头之事,点化而成。 陡者,还是二茗。二茗又叫小香茗山,位于莲花尖东北侧,海拔 477 米,山虽不高,但独 耸于低平的泉塘盆地北缘,相对高度(垂直高度)却很大,且十分陡峭。尤其是近洞佛寺 的一段山路,有几处几乎没有坡度,攀登者只能从“之”字形的石径,小心翼翼地爬行而上

8、, 踏过 34 级石阶,便可进入头道门,在一块用石块砌成几米高的石墙,再填以土石的人造平 地上矗立着六柱六角飞檐小亭,似乎是挂在峭壁之上。再由此进入二道石门,即洞佛庙。 到此另是一番景象:云生脚下,雾腾天宇,佛香袅袅,好一个神仙洞府!放眼远山近水, 若隐若现,亦虚亦幻,使人飘飘若仙。险者,莫过于大茗赤壁。它位于大茗山巅西北侧,由两方成 120 度角的巨型石壁组成, 拔地而起,形成垂直而立的大茗“赤壁”。 “仰观难望其顶,俯视怕望其底。 ”斧砍刀削一般, 飞鸟猿猴也望壁兴叹!传说崖壁藏有朱砂及名贵草药金钗石斛。1995 年太湖县志载: “大香茗尤为高峻,上有朱砂,险不可取。 ”常有探险者采之,难

9、得。明朝大学士解缙“山岩 殷窦簇朱砂”即指此。 活者,要数二茗东北部的“将军石”和“烈马披鞍石”。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在此安 营扎寨。山民们为纪念这位起义军的领袖,便将寨前这块巨石称为“将军石”。你看他身材 高大,身穿战袍,盔甲整齐,腰跨指挥刀,威武雄壮,大有点将出兵之势。坐落在二茗东 南的“烈马披鞍石”,宛如一匹志在千里的骏马,前足腾空,仰天嘶鸣。难怪耕夫有“拔地腾 空思沃野,仰天长啸振雄风”之叹! 此外还有牛头石、凤冠石和猴子守铜锣、驴头石和果老石、牌刀石、六郎石、姊妹石等也 都活灵活现。 然而,奇、神、险、陡、活是茗山石的外部特点,那倔强、挺拔、坚韧不屈,则是其可贵 的品格。 3、

10、香茗山之寨 、大茗山寨。坐落于大香茗山峰顶,为元末朱元璋所建。寨墙依山势用土夯筑,又名“土 城”。四周多绝壁悬崖,形势险峻。山寨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多用麻青石条砌成。后 经明末罗汝才、史可法,清太平军石达开多次维修,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土城至今仍 形迹可辨。南门最高,原形犹在,多层石条,高达 1 米。东门以大小石头砌成,内有城壕。 西门、北门尚存基脚石。 、狭英寨。坐落于小茗山及其北面的一座山峰。峰上与小茗山脊围有土石寨埂,内围三溪四梁,周长约 1.5 公里,寨埂高处 23 米,低处依稀可辨。设有东、西、北三门,东门 叫阎王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东门北侧的平山肩,曾为驻军文衙

11、所在,故名 衙屋岭,又称雅士岭。寨始建于元末。朱元璋带军师刘伯温西下,过此筑狭英寨, “山口狭 窄,山峰险陡,易守难攻”。故名。明末农民起义首领罗汝才、张献忠(崇祯十年即 1637 年)先后过此扎寨,望江、太湖县志有载。继而民族英雄史可法来此驻守多时南下。顺治 二年(1645 年)史在扬州殉职后,香茗山人念其忠烈,遂将寨内原有的广具庵扩建大殿三 进,改名“寨林庵”。择木雕史阁部像,常年祭祀。清人王道一撰书一联悼念:“论大忠千古, 历朝不少;看明季一人,信史真稀。 ”庵殿于 1947 年被毁。旧址建有护林场舍四间,现改修 一间为“观音寺”。清咸丰三年(1853 年) ,太平军石达开回师西征,占领

12、望江全境,将此 寨作为茗山五城寨中的主寨,屯兵驻守。其后守守退退,退退守守,前后达十年之久。 、先锋寨。坐落于鸦滩镇凤栖村西北的一座椭圆形山峰上,西北紧临太湖县境。面积约 4000 平方米。寨前是当时由宿松、太湖通往石牌、安庆的必经之路。清咸丰三年(1853 年) 正月,太平军从徐家桥进军石牌,曾在此扎寨。寨体为碎石块和石条所砌,寨墙残存,寨 内曾拾到石弹丸。 、营盘岭寨。坐落于鸦滩镇连塘城村营盘岭,东北紧连怀宁,西北与太湖相接。面积约 3000 平方米。寨址四周有当年太平军所挖的战壕,壕沟 1 米深,寨内曾出土磨制的石弹丸 和一门太平军使用的铁炮。炮身长 69 厘米,口径 13.5 厘米,现

13、存望江县博物馆。 此外,还有大寨烟墩。烟墩,亦名烽火台,也叫“狼烟台”。是我国古代作战时报警的通讯 设备,为我国古代军事信号上的重大发明。坐落于小茗山东边第三座山峰牛马嘴。登上峰 顶,东望武昌湖,南面长江,西眺花亭湖,北观天柱,百里风光,一览无余。乾隆三十三 年望江县志载:“元末大富豪毕银(寅)率望、太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城) 。小 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 ” 4、香茗山之城 、连塘城。坐落于连塘城村,因城内有多口水塘相连,故名。1995 年望江县志载: “城址周围委土为堑,高 35 米,宽 24 米,周长 1.5 公里。城垣呈圆形,有东西南北四 个城门,系古代争战之地”。又载:“历史上

14、将连屯旧戍列为望江十景之一。 ”中国古今地 名大辞典和重修安徽通志地舆志亦有类似记载:“连塘城在望江西北茗山下,委土 为堑,周二里,门四,相传刘裕与卢循战处,遗垒尚存。 ”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 “元末大富豪毕银,率望、太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城。其南有关马城,城东高阜有望马楼, 小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与民约,贼至入堡,贼去则耕,时平归朝,用为枢密指 挥。 ”据帅氏家谱,卷首原序载“公殷重始卜宅于望邑。斯时,红巾之余尚未靖息,至元丙申 岁,指挥毕荣(以荣误寅编者注)公检点军务,筑连塘城,保障一方。 ” 由于连塘城在历史上曾为古战场,故有“连屯旧戍”之称,至今有数段城墙完整可辨,1986

15、年 1 月望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马城。坐落在码头村郑家嘴北边。东南临武昌湖,西近香茗山,面对牛山背。元末 大富豪毕寅所建。民谣说:“绕城跑一圈,腿脚都发软。 ”“草坦大,马啃荒。 ”可见关马城之 大,养马之多。关马城,委土为堑,城墙高 3 余米,宽约 2 米,周长近 1 公里。城垣为椭 圆形,有东西两个垛口,各有木栅关闭。城内栓马桩数百根,配有马槽。城东有一放马川 (今吴家嘴对面) ,地势平坦,水草丰腴。城西有一归马林(今香茗村境内) ,丘岗起伏, 绿草如菌。 春夏,启开东垛口,马队浩浩荡荡,直奔放马川。秋冬启开西垛口,马队直抵归马林。连 塘城内设有炮台,早发三炮,晚发

16、三炮,号令马出马归。相传毕寅被害、关马城被毁。后 太平天国保卫安庆时,曾利用城堑建一水寨,名叫鸭嘴寨。至今依稀可辨。 、赤城县。 “为吏敢云暑,驱车到赤城。野农挥汗耨,华宇傍云横。松柏颜皆古,诗书代有声。老僧不解热,布纳坐泉清。 ” 这是清康熙年间望江县令陈杮祚专程采访赤城畈所作的一首诗,题目是夏日循行赤城畈 憩 。赤城畈,就是赤城。南北跨香茗山到南山,东西跨太湖县建设街到望江县武昌湖西北 的湖梢。相传古赤城县县治在今茗南村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地方。 赤城县系东晋末(317420 年)晋熙郡管辖的一个侨置县南楼烦县。楼烦,本是春秋 战国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散居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围。后来他们定居于并州雁门郡, 成立了楼烦县(今属山西省武宁县) 。东晋末,楼烦部族因战乱大批南徙,一部分侨居在当 时侨置的汝阴郡(今合肥地区) ,并沿用其籍贯名称组织地方,侨置为楼烦县;一 部分继续南迁,定居于晋熙郡新冶县(今望江县)的香茗山脚下,侨置为南楼烦县。楼烦 人到新冶县后,多以冶炼业为生。久而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