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状元36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34926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状元36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状元36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状元36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状元36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届状元 360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对应学生用书 P347)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2 年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 、 “认祖归宗” 、 “寻根问祖” 、 “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 “同祖同宗” 、 “认祖归宗” 、“寻根问祖” 、 “叶落归根”的纽带是血缘关系。2(2012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

2、十人。 ”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兄弟之国、姬姓之国”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3(2012江苏模拟)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答案】C【解析】从“始皇帝”和“传之无穷”可得到 C 答案。4(2012青岛模拟)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

3、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A 错在“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两者是矛盾的;C 错在“进入黑暗时代”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能说是黑暗时期;D 错在将中央集权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世界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现在仍然实行中央集权。5(2012江苏苏北四市第二次

4、调研考试)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穷苦子弟” “登上科” ,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试入围而步入仕途,这是科举制的内容。6(2012南京模拟)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层层推荐 B重门第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答案】D【解析】解题的关

5、键是“宜与寒士” “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出身不高的庶族可以利用科举步入仕途,但门第较高的士族子弟则无法进入官场。7(2012北京市朝阳区二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此发明动力源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受董仲舒影响,弘扬儒学需要C推行文官制度,防范武将专权D深受理学影响,强化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动力源” ,科举制的本质是通过加强中央对地方用人权的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目的。从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A 项最

6、符合要求。8(2012福建模拟)从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制发展到行省制。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地方权力日益扩大C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D中央机构逐渐民主化【答案】C【解析】行省制实质上是郡县制的发展,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B 项和 D 项明显错误;注意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区别,A 项属于君主专制的内容,可排除。9(2012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 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

7、县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A 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B 项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分封制;D 项在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政治制度,C 项郡县制是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行省制度属于元以后的地方行政组织。10(2012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 B 错误。11(

8、2012广州市高三二模)“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阁臣票拟”等,可知这是关于明朝内阁情况的描述。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内阁有“票拟”之权。12(2012抚顺模拟)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

9、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时期,此时期是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时期,当然不能说是“成熟”了。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13(2012华师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 分)材料一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 ”材料二 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 。材料三 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

10、材料四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者)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 ”上从矣。材料五 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1)概括材料一、三和四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3 分)(2)分析材料三中统治者的做法的目的(3 分)及实施结果。(4 分)(3)材料二、四表述的办法反映出统治

11、者有什么共同目的?(4 分)(4)材料五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3 分)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结果如何?(5 分)(5)归纳以上五则材料,指出几代统治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 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上,与其他四则材料不同的是哪则材料?(2 分)【答案】(1)统治者实行分封制。(2)目的:吸取秦亡教训,广封刘姓子弟,以巩固西汉统治。结果:诸侯势力强大,不服从中央号令,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3)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4)弊:藩镇(割据)之祸。解决:置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政事。(答“用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削夺中央大将或地方

12、节度使兵权”可适当给分) 结果: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5)问题: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问题。不同的材料:材料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6 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 ,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

13、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

14、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做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

15、以广学校(1905 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 “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 “才”的新认识。(11 分)【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