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二班,李少辉开题报告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827020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科二班,李少辉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科二班,李少辉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科二班,李少辉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科二班,李少辉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科二班,李少辉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科二班,李少辉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科二班,李少辉开题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池州体育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对策研究生姓名 李少辉 系 别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祝亚雯 填表日期 2014 年 12 月 - 2 -池池州州学学院院本本科科毕毕业业论论文文 ( (设设计计) )开开题题报报告告学生姓学生姓 名名李少辉学号学号110711209110711209专业班专业班 级级地科二班地科二班题题 目目池州体育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对策社会实践中完成 题目性题目性 质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社会调查基础理论研究文献 综述型其它- 3 -一、选题依据和目标一、选题依据和目标(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主要参考文献)(该研

2、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主要参考文献)1.1.选题目的和意义选题目的和意义(一)选题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池州市的部分居民体育旅游认知情况、体育旅游需求以及参与体育旅游活动情况,对池州市部分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与动机以及体育旅游消费水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池州市体育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提出发展池州市体育旅游市场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为有关部门了解和掌握池州市体育旅游市场状况提供信息,为更好发展池州市体育旅游市场提供参考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旅游群体中,以消遣娱乐、健身康复为目的的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大。并预测,到 21 世纪初,中国将成为

3、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到 2020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随着旅游和世界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与旅游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体育旅游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就中国而言,体育旅游市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与未来,研究体育旅游需求市场和供应市场,探讨体育旅游者的各种特征和和旅游供给因素的诸多环节,将会推动中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体体现在通过对体育旅游市场的研究,可以科学地预测体育旅游发展的态势,从宏观上制定发展体育旅游的规划,把握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满足体育旅游者个性化消费需求,加快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

4、转化过程,实现资源向效益转化及时将新衍生的体育旅游资源元素开发利用,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有助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体育与旅游业的互动机制,实现体育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赢革局。本文只有获得池州市居民体育旅游情况的真实资料,才能对池州市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认真分析,揭示池州市居民参与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与动机,并采取有效措施和相应手段,促进池州市体育旅游市场科学合理地发展。2.2.研究现状研究现状1 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体育旅游发展较早,并且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近年来,体育旅游己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特别在欧美,日本开展比较普遍,尤其重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人们通过旅游参与一些体育活

5、动,既达到健身的目的,又- 4 -放松了身心。因此体育旅游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体育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学术上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早在 1921年,国外的体育社会学就对体育旅游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涉及的内容极少。台湾也于 1970 年出版的体育社会学,对体育旅游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当代的国外学术研究不仅仅限于对体育旅游开发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像旅游业比较发达的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士等国家,他们的学术研究在对体育旅游开发的同时涉及到了对体育旅游者的招徕,接待,服务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美国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如1997 年出版的SPortMkaretPlace

6、Dierctoyr一书中己收录了 130 余种适于开展体育旅游的运动项目“2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节假日制度的实施,恩格尔系数的下降等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旅游的 发展,体育旅游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就总体而言,这种发展进程存在许 多问题,并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仅是起步阶段,许多体育旅游的发展问题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而体育旅游市场的研究更是不多见.目前,我国有关体育旅游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 体育旅游的内涵及体育与旅游的关系研究目前体育旅游在我国刚刚发展,就对体育旅游的内涵界定,许多学者的理解 并不一

7、致。朱竞梅认为,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以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会议, 交流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广义上讲,是各种球类运动和水上水下运动,各类探 险活动,康体休闲运动,汽车自行车越野,狩猎骑马,棋牌武术等为主要目的 和内容的旅游。是旅游科学和体育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领域.唐国梁 认为,体育旅游广义上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中 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黄燕飞在肯定上述观点的 基础上,认为狭义上讲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各种各样 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8、,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一种社会活动。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体育旅游的 本质就是使社会的主体人(旅游者)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2 体育旅游的规划和资源开发与评价的应用研究孟凡运,唐国梁,陆芳,王桂忠,从体育旅游的功能入手,客观地分析了 当地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本地的文化,地理,历史优势,结合 国际体育旅游的新潮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项目,并对当地 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价。但是这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缺乏宏观的理论指 导和市场导向的系统开发与管理,并且,存在地域的局限性,缺乏整体系统的开发 与规划,没有突出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

9、和综合功能,特别是跨区体育旅 游项目经营协作,促销与综合服务网络尚未形成,缺乏体育旅游产品统一的市- 5 -场营销氛围。难以形成整体的产品形象和持久的效应。这在其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当地的体育旅游开发的市场化进程。3 民族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田祖国指出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异,有着丰富的体育旅 游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体育旅游的政策,同时指出政府管 理,社会投资,对体育旅游进行产业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体育旅游 市场。张德成对黑龙江滑雪旅游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入地分 析,提出发展滑雪旅游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企业观念创新,需要社会各

10、方合作。 唐国梁,常毅臣,孙东敏等学者主要指出民族体育旅游的特征,背景,文化优 势,提出了开发条件与建议。陆元兆等,周战伟等学者阐述了体育旅游可持续 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有关民族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基本上都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民族体育旅游的优势,作用,认为应结 合本地特色,挖掘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以及地方的风土人情,使之相辅相成,良性循 环,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育旅游观念和对策。但这些研究缺乏市场调 查和市场管理的新理念,没有在市场调节下提出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和管理的合 理规划.4 体育旅游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研究韩鲁安从体育旅游的经济意义角度入手,提出了高等院校应

11、适时设置体育旅游 专业或专业方向,认为高校增设体育旅游专业对丰富社会体育学科体系,拓宽其 专业门径,提高办学效益,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并指出开设体育旅游方向的原因:首先是体育 旅游的发展和学科的逐渐形成,还有全球性旅游活动的普及和发展:其次,体育旅 游在旅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旅游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逐渐被更多的人 所接受;最后指出体育旅游的研究逐渐深入亦促进其学科的形成。韩丁分析, 论述了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规格,方式,构建了 体育旅游人才的课程体系,认为发展体育旅游业,关键之一是培养具有体育和旅 游复合知

12、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专门人才。因为体育旅游业是以 提供多种多样,综合性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从事体育旅游活动需 要的服务,组织,行业和社会构成的关系总和。同时还指出,我国体育旅游同 发达国家相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不是因为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也不是开发的 程度,主要是体育旅游人才的医乏和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机制的不顺畅。5 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张砚,吴肖恩,王德根,陈永军,从理论角度入手,分析了体育旅游消费 的特征,指出发展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划分了体育旅游市场,提出了开发 体育旅游产品的对策:认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同时也说明了 目前体育旅游

13、开发的不足,并提出了开发体育旅游的建议。冯淑风通过市场调 查,认为经济实力不足和缺乏余暇时间是制约居民参与体育旅游消费的主要因 素,朱竞梅以昆明市体育旅游开展情况为例,提出了体育旅游面临的一些问题,指 出应创建安全体系,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生存能力的体育旅游项目。另外,还有其 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体育旅游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但以 上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理论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而实证调查研究较少,缺乏对体 育旅游市场开发和管理的宏观研究.- 6 -6 有关体育旅游特征的研究体育旅游能成为当今的新潮,并折射出强大的生命力,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目前 对体育旅游的特征的论述相对较多一些.王桂

14、中等从旅游者的角度入手认为体 育旅游的特征首先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满足人们健身与娱乐的需求;其次是能 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再有就是体育旅游具有可重复性,并指出体育旅游既吸 引本地人,又吸引外地人。陈峰根据地区的差异性认为,体育旅游开发的民族性, 区域性,阶段性是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题.黄燕飞认为体育旅游 隶属旅游范畴,是现代旅游和大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旅游的区别 是目的不同: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不同;最终的效果不同。陆芳认为,在人们 系统的研究,探索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发现众多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与 以体育健身,娱乐,探险,观赏,康复等各类体育活动为特征的体育旅游

15、紧紧 相连,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天军认为民族 体育旅游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二是丰厚性和时节性;三 是与其它资源的良好配套性;四是多功能性,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观赏和参 与功能。陈永军等认为,体育旅游符合大众需求的特点。因为其目的是为了娱 乐,往往通过简化规则使活动变得容易进行起来,使得运动能力较差的人也能够 愉快的参加活动。另一个特点是自由性。在体育旅游当中人们可以自由的发挥, 没有被淘汰的危险,也没有被歧视的感觉。3.3.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2003,122李香华等.体育旅游与健

16、身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53王德刚.现代旅游区开发与经营管理M青岛出版社.青岛.2000.74李家清.旅游开发与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2000.85宋振春等.现代旅游管理学M青岛出版社.青岛.1998.66保继刚等.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27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1.48邸德海.旅游管理信息系统M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0.99马勇.旅游经济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1999.1210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M华夏出版社.1996.1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2001.512姜付高.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曲享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