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_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381905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4.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__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八章__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八章__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八章__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八章__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__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__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康复功能评定第八章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人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 发、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 稳定的能力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和有良好控制的 运动能力 第一节 平衡功能评定 第二节 协调运动功能评定第一节 平衡功能评定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平衡: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 2、平衡反应:一种自发反应,当身体重心发生变 化时,即可诱发这种反应,以试图恢复中心在原 来的支撑点内或调整到自身稳定状态的过程,包 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映的时间: 俯卧位6个月;仰卧位7个月;坐位78个 月;蹲起912个月;站立位1221个月 3、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

2、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 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 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 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 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 立新平衡的过程 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 害 4、评定内容 静止状态 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衡,睁、闭眼时能维持 姿势稳定,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 整反应。 运动状态 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 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 新的体位平衡。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 动态支撑面

3、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姿势反射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外力(推力或 拉力)作用而发生移动,人体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 动时间。 评定指标: 稳定性 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摆动范围越小 ,稳定性越好。 对称性 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在站立位,身体质量平均 分布在两下肢,坐位下平均分布在两臀。 动态稳定性 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 5、平衡的表现方式:4种 (1)支撑点发生变化,身体向外力方向弯曲、伸 展 (2)支撑点发生变化,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肢 体外展 (3)从前向后推,出现足趾屈曲、屈髋、躯干屈 曲、上肢前平抬、头与肩前倾 (4)从后向前推,出现足趾屈曲、

4、足跟抬起、伸 髋、躯干后伸、上肢后摆、肩后伸、头后仰 6、平衡功能评定 定义:依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的平衡功能 进行定量和(或)定性的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常用方法: 观察法三级分法 量表评定法Berg平衡量表 定量姿势图法静态姿势图、动态姿势图 (二)平衡功能分级 三级分法,又称Bobath法 静态平衡 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 ,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 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 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 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 用下(包括加速

5、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 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 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三)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 重心的高低重心低,平衡好 支撑面的大小支撑面大,平衡好 稳定角稳定角大,平衡好 摩擦力摩擦力小时,支撑面越大,平衡越好 前庭功能 肌力等 (四)评定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确定平 衡障碍的程度、类型,分析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 ,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对 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帮助研制 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五)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前庭功能损害、肌 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 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

6、患;下肢骨折未愈合;不 能负重站立;发热、急性炎症;不能主动配合者 二、评定方法:观察法、量表法、平衡仪测 试法 (一)平衡反映评定 1.坐位平衡反映 检测体位:病人坐在椅上。 诱发刺激:拉或使病人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保护性反应( 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其他部位没有)。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抬高一侧上下肢外展、伸直(平衡 反应),较低的一侧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应。 2.跪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病人呈双膝立位。 诱发刺激:拉或使病人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保护性反应。 (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应,但其他部位没有)。 阳性反应:

7、头、胸调正,抬高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直( 平衡反应),较低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 3.迈步反应 检测体位:病人呈站立位,检查者双手握住病人上臂。 诱发刺激:使病人向前、后、左、右方向活动。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前、后、左、右跨步以维持平 衡。 (二)静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1.平衡评定:坐位平衡;睁眼站立平衡;闭眼站立平衡 2.双脚前后站立:睁眼;闭眼 3.站立在泡沫塑料垫上:睁眼;闭眼 4.单脚站立:睁眼、闭眼 静态平衡试验: 检查方法:受检者取站立位或坐位,支持面保持 不动,观察受检者坐位时、站立位(双足站、单 腿站)、足尖对足跟站能否保持

8、身体稳定而不晃 动 阳性反应:受检者站立位是双足站立不能维持60s ,单腿站立不能维持10s,足尖对足跟站立不能维 持60s Romberg检查法: 检查方法:受检者在闭眼的情况下,两足水平并 拢垂直站立。观察其有无身体摇摆晃动,以及保 持平衡的时间 阳性反应:受检者在标准体位下,闭眼身体摆动 幅度过大、站立不稳或脚移动,或平衡时间少于 30s (三)动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1.睁眼/闭眼走25步,记录跌到次数 2.睁眼/闭眼在泡沫垫上行走25步,记录跌到次数 3.在阶梯训练器上,每只脚上下阶梯10次 (四)站立和步态评定 睁眼在短距离的直线上行走,然后闭眼行走 自动动态平衡试验: 检查方法:取坐

9、位或者站立位,受检者支撑面不 动,躯干朝前后左右不同的方向进行重心转移, 前后方向角度小于12.5,左右方向摆动角度小 于16 阳性反应:受检者进行重心转移时不能维持身体 平衡 步行平衡试验: 检查方法:受检者取站立位,观察受检者在不同 条件下行走(脚跟碰脚趾行走、走直线、走圆 圈、绕障碍物行走)能否保持平衡 阳性反应:受检者在不同条件下行走时不能保持 平衡 他动动态平衡试验: 检查方法:受检者取站位或坐位,保持身体重心 的中立位,评定师站在其右边对受检者的前后左 右方向施加一定的推力,评定师需在推力的反方 向给予受检者保护 阳性反应:受检者在受到来自评定师前后左右的 推力时,重心不能回到中立

10、位 平衡反映: 检查方法:受检者取站位或坐位,当受检者受到外界 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如向前、向后推受检者或者站 在平衡板上面,观察受检者在坐位时头部和上肢的保 护性伸展、立位时下肢及髋部的跳跃反应 阳性反应:受检者在坐位受到评定师给予一定的推力 后出现重心的变化时,受检者保护性伸展反应弱甚至 不存在保护性伸展反应;受检者在立位受到评定师给 予一定的推力后出现重心的变化时,受检者跳跃反应 弱甚至不存在跳跃反应 (五)Berg平衡量表(BBS) 由Katherine Berg于1989年首先报道,包括站起、坐下、 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 台阶、单腿站立等14个项目,测试

11、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 成。 Berg平衡量表评定指南 测评者按照以下说明示范每个项目和(或)给予受试者以 指导。如果某个项目测试双侧或测试1次不成功需要再次 测试,则记分时记录此项目的最低得分。 大多数项目中,受试者在要求的位置上需保持一定时间。 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时间或距离,或需要监护,或需要外界 支持或测评者的帮助,则按照评定标准给予相应的分数。 受试者要意识到完成每项任务时必须保持平衡。 测评工具:秒表或带有秒针的手表1块、直尺或带有5、12 、25cm刻度的测量尺1把。测试所需的椅子要高度适中。 在进行第12项任务时要用到一个台阶或一只高度与台阶相 当的小凳子。 结果分析:020,平衡功

12、能差,患者需乘坐轮椅; 2140,有一定平衡能力,但有跌倒的危险,可在辅助下 行走;4156,平衡功能良好,可独立行走 (六)静态姿势图 P122 (七)动态姿势图 P122第二节 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 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 肌力 协调运动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有控 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 节奏和肌力 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 身体平衡发生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一、概述 (一)评定目的 协调评定的目的是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 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帮助了解协调障

13、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功 能障碍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依 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 训练的新设备 (二)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三)协调功能分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 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 拙、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14、(四)共济失调的常见表现 协同不良 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 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 的正常控制。 辨距不良 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 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 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距离、速度、 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 眼震 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 经核所致。 意向震颤 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 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 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 失平衡 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 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二、协调功能障碍的表

15、现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 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 种类型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 1、辩距不良 2、姿势性震颤 3、意向性震颤 4、轮替运动障碍 5、运动分律 (二)基底节共济失调 1、震颤 2、运动不能 3、偏身舞蹈症 4、手足徐动 5、肌张力障碍 (三)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1、闭眼或房间太黑,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易跌 倒 2、异常步态 3、辩距不良 三、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正常协调功能的人群应具有 以下特征: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具有良好的平衡 反应能力;当固定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具有能使 身体的其它部位完成平滑、顺畅运动的能力;观 察受试者在各种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停止动作 是否准确、运动是否平滑、顺畅。有无震颤。如 让受试者从俯卧位翻身至仰卧位,或从俯卧位起 身至侧坐位,然后进展至四点跪位、双膝跪位、 单膝跪位、立位等。 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