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比赛阅读材料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81889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比赛阅读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说课比赛阅读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说课比赛阅读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说课比赛阅读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说课比赛阅读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比赛阅读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比赛阅读材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说课比赛阅读材料专题一:科学素养一、科学素养相关概念1、科学素养的概念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它的四个核心因素即: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2、科学素养理念的基本特征1)基础性,2)丰富性,3)公平性,4)开放性,5)操作性。3、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由于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不同,科学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同,在制定科学教育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可操作的目标决定着科学教育的范围、内容及教学方法。在各科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可以归纳为: ( 1)

2、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 ( 2)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 ( 3)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4)了解科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二、科学素养内容1、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1)科学知识。包括概念、定律、理论等。2)技能。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3)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活动形式、方式和程序的总称。4)价值观。

3、在复杂的问题,多重价值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要能进行价值判断,并在冲突的观念中寻找妥协的途径,要具有与人、与自然进行协商的能力,尊重他人的意见。5)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鉴定作为全国和地方的决策的基础的科学问题以及表示在科学上和技术上有见识的观点。6)创新精神。7)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8)科学精神。A.求真、求实、客观精神。B.合理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C.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D.人文精神。E.不断求知精神。F.超功利精神。G.探索精神。H.原理精神。I.独立精神。J.群众参与精神。K.高瞻远瞩、超越前人的精神。L.宽宏大度、谦恭能达的精神。M.顽强执著、

4、锲而不舍的精神。9)科学态度。10)科学伦理和情感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5、。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三、科学素养培养策略1、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1)要求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始终全面把握课程三个领域的目标,不可有所偏废。在具体的章节教学中,从课程目标的三个领域出发,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在每节课中侧重或突出某些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章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课程目标。2)在学习方式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探究式学习的环境。探究式学习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

6、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3)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精神,即领悟科学的本质,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2、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1)课程牵动策略A、主体学科优化,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教学评价。B、其他学科渗透。C、校本课程拓展。2)活动推进策略。日常活动,竞赛活动,科技节,主题活动,自由活动。3)环境熏陶策略。4)发挥家庭、社区互动策略。5

7、)优化教师队伍策略3、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策略1)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2)创设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3)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4)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外部环境5)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方法。总之,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要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专题二:教师素质一、高师生培养的“四维目标”31、知识(知识与技能)(1)基础性的本体性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建构: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与教学的一般原理、

8、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课程研究与评价的知识等)和心理学知识(教材的呈现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的结构等)以及与教育学有关的其他领域知识(3)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课程实践时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例如教育机智、教学经验等实践性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成分,是缄默的知识,这类知识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课堂情境性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领悟并积累(4)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的文化知识即指教师的知识面。广博的文化知识可以提供开阔的视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提升文化品位,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2、 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校要学习与专业有关的各学科领域

9、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中,要特别注意选择与各学校、各专业相适应、广度和深度适宜的内容,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使用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技能、网络的计算机教学等。3、德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师生在接受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教职志向和一体感。所谓的教职志向可以理解为从教的欲望,一体感则是在从教欲望促使下的一种进入角色的体验,也就是学生找到自己已成了教师的感觉教职志向和一体感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发展的进程,可以通过对全部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坚定教育信念。4、创新素质二、高师生的教学能力要素分析心理学对“能力”的界定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

10、性心理特征” 。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所组成,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 。教学能力是由教师个人的智力和智慧以及从事学校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建构而成的一种职业素质。1、 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理解和概括化程度,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了解程度。它直接影响了教师对所教学科内容的分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2、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应该是一个引领学生的向导。教师的教学并非是将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简单的重现,更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要根据知识的特征和学生的特

11、点,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有关知识加以提炼并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因此,在教学准备中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职业专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教学实施能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进步,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以及价值观念都深受影响。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拥有运用多元!新颖的教学技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以及懂得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以及多媒体教材来丰富内容的能力。44、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组织能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各种因素与变量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5、

12、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对教和学的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教学评价能力的核心,因为,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是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作为参照指标。它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整体性、客观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效果。6、教学研究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要促进教学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还依赖于教学研究。教学研究能力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各种课题的试验、研究、创新以及形成研究成果的能力。三、基于生师互动的教学培养策略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潮流是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收获” ,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13、,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秉承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应该进行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坚持双向互动的教学,引导激励学生更加重视良好的学习方式,真正从发展的角度去学习。1、建立师生教研共同体是培养高师生教学能力的有效形式在“研讨与对话”的过程中,师生教研共同体围绕课例,展开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审视教学内容。这样,高师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以科学、理性的思考为引导,方能真正形成和提高教学能力。2、完整的指导训练环节是培养高师生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对高师生的指导训练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的

14、课外基础作业。这两部分彼此衔接,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指导训练环节。3、理论教学和教育实践的交替进行是培养高师生教学能力的保障理论教学和教育实践的交替进行,使理论教学和教育实践之间建立功能性的联系。要重视教育见习和实习等实践环节。4、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是培养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结合教学内容,以模拟课堂、观摩教学、技能竞赛或兼课教师等形式开展活动,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教师示范指导与学生反复练习的结合。5、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培养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夯实四、师范生走向成功的四条路径路径一:学好专业知识,拓展知识覆盖面;路径二:积极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潜能,提高综合能力

15、路径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会为人处事;路径四: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择业时不盲从于别人专题三:专题三:STSSTS 教育与教育与 STSESTSE 教育教育一、一、STSSTS 教育:教育: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 STS 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5学、 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STS 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

16、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我国在 80 年代中期引进了有关 STS 教育的理论,并对大、中、 小学 STS 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1、在科学教育目标上,由过去片面追求个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转向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2、在内容构成上,倾向综合化。3、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如何在我国实施STS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全球背景和我国现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开展STS教育迫切性的认识,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第二,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开展STS教育研究的经费,突破资金短缺瓶颈;第三,要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既要对未来教师进行STS教育,又要对现有的师资进行培训。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办法可采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招收STS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进行第二学位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在职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