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381538 上传时间:2017-08-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煤矿井下延伸救护为了能够在第一黄金时间更好地实施煤矿井下工伤的抢救工作,根据伤情大与小,采取自救、互救与地面急救相结合,保证抢救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针对井下的路况差,湿度大的特点,医务人员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煤矿安检部门根据井下工作环境,使用延伸救护措施,一是分片、分点配备井下专用担架和防水急救箱(急救物品、药品) 。二是抽调各班组中文化程度高的职工,进行井下延伸救护的基本知识轮流脱产培训,培养成延伸救护卫生员(以下简称卫生员) ,使他们能在发生工伤意外的第一时间内,正确使用急救箱中物品和药品,同时把伤情情况及时准确汇报矿安全调度,卫生员在自己掌握基本医学知识的同时,按照地面医

2、务人员基本要求进行简单救治,保证伤员在黄金 5 分钟能得到及时处理伤情,同时与地面保持电话联系,保健站医务人员下井缩短了二分之一的时间或一半路程,在途中相遇时再检查伤情,进一步处理,完成了延伸救护全部过程。井下延伸救护是目前矿山救护新举措,也是前所未有的现场自救、互救新理念。从过去盲目生产只顾产量到目前科学管理注重安全一个新的飞跃,让煤矿工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真正认识到矿领导在重视生命前提下,进行安全生产,使职工深刻认识自己生命对家庭、对企业的重要性,在各项安全宣传教育中,也提高了职工在有序的工作中,2自我保护意识,如同战场,不能盲目冲锋。在各班组轮流训练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在班前会进行宣传安全

3、教育知识,井下工作面的互救常识是延伸救护第一要素,也是拯救生命最佳时段,避免了次生伤害。延伸救护是井下工作面互救挽救生命最快的一种方式,基本技术要求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简单通气与使用氧气。这就是矿山延伸救护的五项基本技术。一、 井下专用担架的使用1、氧气袋:从矿山救护急救箱取出氧气瓶,置入担架右侧氧气袋中(是一边固定在担架边上) 。便于患者吸氧,随时调整压力,氧气流量时间 34 小时。2、挂钩担架四个手柄,前方各有一个挂钩,它可以直接悬挂在猴车固定器上,主要是在猴车处,不需要更换担架,节约了时间,减少了搬运体力。3、担架缩带整个担架有三个固定缩带,分胸部、髋部、腿部,根据不同部位进行大

4、小调整,不宜过紧,主要目的在搬运中避免伤者滑脱。4、担架前轮井下改装后的行人车,比较低和窄,主要便于井下行人车推放。二、矿山救护急救箱配置31. 供氧器(2 L) 1 套, 2.表式血压计 1具3.听诊器 1 具, 4.手术剪(14 cm) 1 把5. 敷料镊(14 cm)1 套, 6.止血带 6 条7.夹板(大小号) 2 付, 8.三角巾急救包 2个9.绷带卷 2 大卷、3 小卷, 10.胶布 2卷11.棉签 2 包, 12.创可贴 10片13.碘酒瓶 1 个, 14.沙布 1包15.云南白药气雾剂 1 合, 16.生理盐水 1袋延伸救护卫生员培训井下各个单位每个班组抽调一名工人,脱产学习急

5、救箱物品的使用和基本技术培训。(一)止血的判断,光线较暗,利用矿工度灯照明止血种类分为三类:1、动脉止血:血色鲜红,呈喷射状、含氧量高;2、静脉止血:血色暗红,呈缓慢涌流状,含二氧化碳量高3、毛细血管止血:血色如同动脉,血液呈鲜红,主要4以流出为主。(二)止血方法首先通过照明进行询问、手摸、观看的方法确定具体部位,判断出血程度、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取出急救箱生理盐水,简单清理创面,用云南白药喷雾剂进行止血,打开无菌沙布,采取按压止血法,用绷带包扎固定,不宜过紧。动脉出血呈喷射状,直接按压,判断部位,四肢采取止血带止血法。急救箱常配备橡皮止血带,多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此外,还可用急救箱中

6、三角巾和绷带进行绞棒止血。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先在出血处的近心端用沙布垫或衣服手巾等物垫好,然后再扎橡皮止血带。其止血方法是:用左手(或右手)拇、示、中指夹板持止血带头端,将尾端绕肢体一周后压住止血带头端;再绕肢体一圈,用左手示、中指夹住尾端,抽出手指即成一活结。(三)骨折与临时固定骨组织受到外力打击,部分或完全的被动损坏,称为骨折。骨折是井下作业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在井下作业互救中骨折的固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一线能否对骨折及时、正确地处理,将影响伤员的预后和伤肢的功能恢复。若处理不当,将造成次生伤害,除了会增加伤员的痛苦外,更严重的是会造成伤员的终身残废或死亡。所以,掌握骨折临时简单固定的基本

7、技术,对完成井下作业互救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黄金 5 分钟”最佳措施。5骨折的原因直接暴力:是指暴力(钢丝绳、液压支柱、碳和矸子石等)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骨骼上,而发生的骨折。此类骨折多为粉碎性或开放性。间接暴力:是在距接触暴力很远的部位发生骨折,而受暴力的部位并未发生骨折。例如,跌倒时手掌或肘先着地,而锁骨却发生了骨折;因股四头肌强力收缩,而引起的髌骨骨折等。骨折的分类按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骨折时皮肤、粘膜未被穿破,不与外界不相通,也称为单纯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折时皮肤、粘膜被骨端穿破,与外界或空腔脏器相通,也称为复杂骨折。开放性者极易

8、被细菌侵入而发生感染,所以其后果比较严重。B.按骨质是否完全折断,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骨质未完全折断,如裂纹骨折、穿通骨折、 “柳枝”骨折。完全骨折:骨质完全折断,成为两块或两块以上,如横断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的症状与体征:A.局部症状与体征:a.疼痛;b.畸形和异常活动;c.骨6磨擦音(感) ;d.功能障碍;e.肿胀。B.全身症状与体征骨折轻者,一般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但在暴炸性长骨骨折或伴有出血、神经和脏器等损伤时,伤员因疼痛剧烈,而容易出现休克等。上述症状中,畸形、异常活动和骨磨擦音是骨折的确证。但如果没有上述确证或其不明显时,也不能轻易否定骨折的存在。根据

9、伤情和症状,凡有骨折可疑时,就应果断地依照骨折处理,以免延误或漏掉对骨折伤员的救护。骨折固定的概念A.骨折固定的目的加重损伤:骨折固定后,骨折端则不会移动,故可避免锐利的骨折端刺破皮肤和损伤周围软组织、神经及大血管。减轻疼痛:骨折固定后,肢体得以休息,不致于因疼痛而加重休克。便于后送:只有将骨折端固定后,才能在搬运和后送过程中,减少伤员的痛苦和避免加重伤情。B. 固定的材料夹板、扒片等。人体各部位骨折的固定法A.肱骨骨折固定法夹板固定法:可用法 1-3 块夹板固定。如用一块夹板时,夹板放在上臂外侧;如用两块夹板时,则放在上臂的内、外两侧;用三块夹板时,则在上臂的前、后和外侧各放一7块。然后,用

10、两条折迭成带状的三角巾或绷带,在骨折的上、下端扎紧;肘关节屈曲 90 度,前臂用腰带或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必要时,再以绷带将上臂固定于躯干上,以加强固定。肱骨骨折夹板固定法B.前臂骨折固定法夹板固定法:在前臂掌、背侧各放夹板一块,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前臂于中间位;屈肘 90 度,用三角巾悬忠于胸前。8前臂骨折夹板固定法C.股骨折固定法夹板固定法: 用一块长木板,放在伤肢的外侧。木板的长度必须上至腋下,下至足跟。在骨突出部、关节处和空隙部位须加衬垫;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腰带、米袋等,分别在骨折上下端、腋下、腰部、髋部和踝关节等处打结固定。股骨骨折夹板固定法D.小腿骨折固定法夹板固定法:用两块相当于大

11、腿中部到足跟长的木板,9分别放在小腿的内、外侧(如只有一块木板,放在小腿外侧) 。骨突出部加垫,用三角巾分别在骨折的上、下端,大腿中部、膝下和踝关节部打结固定。足部最好用三角巾条带作“8”字形固定,使足尖与小腿成直角。小腿骨折夹板固定法(四)三角巾及绷带包扎法1、三角巾的用法:撕开胶合边一侧的剪口,取出三角巾后将其下敷料放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包扎。2、胸(背)部一般包扎法: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胸部, 顶角从伤侧越过肩上折向背部;三角巾的中部盖在胸部的伤处,两底角拉向背部打结。顶角结带也和这两底角结打在一起。背部包扎则和胸部相反,即两底角于胸部打结固定。3、腹部包扎法:三角巾底边横放在腰部,顶角从

12、两大腿中间折向上方,打结固定。(五)危重伤员的后送体位与注意事项1、昏迷和颅脑损伤的伤员,应取侧卧或俯侧卧位,以便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10道通畅。为防止脑水肿,头部应用衣服垫高,不能低于身体其它部位,并略加固定,以免途中震荡。2、胸部损伤的伤员,应取斜坡卧位或侧卧位后送。侧卧们位时,应伤侧在下,健侧在上,以免影响呼吸。3、腹部损伤的伤员,一般应取仰卧位,亦可取斜坡卧位。为减少腹壁压力,可将伤员膝下用衣物垫高,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处于半屈曲位置。4、骨盆骨折的伤员,应先用三角巾将骨盆包扎固定,然后取仰卧位。膝下稍垫高,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两下肢略外展。5、脊柱与脊髓损伤的伤员,搬运和后送时都要特别注意,不可使颈部和躯干前屈和扭转,应使脊柱保持在伸直的姿势。绝对禁止一人抬肩,一个抬腿的搬运法,以免使伤员发生脊髓损伤或加重脊髓的损伤。胸、腰椎骨折伤员搬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