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38131 上传时间:2017-02-2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学名词在出版物中的规范使用 一、以外国科学家姓氏命名的术语的 规范问题 以外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术语变动情况及依据原则。对外国自然科学家的译名过去多按英语发音翻译,因发音和用字不同产生差误,致使同一人名在不同学科称谓不同,或在同一学科有不同叫法。为了做好外国自然科学家的中文译名,全国名词委员会专门成立了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邀请了长期从事有关译名工作单位的人参加,诸如新华社、中央编译局、地名委员会、国家语委、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和辞书出版社等。制定了 “ 名从主人 ” 、 “ 约定俗成 ” 、 “ 服从主科 ” 、“ 尊重规范 ” 四条基本原则,并规定的 “ 氏

2、” 字的使用。 所谓名从主人,就是要判别科学家的国籍,然后尽可能按该国的发音或国际习惯发音确定其汉译名。例如生理学 “ s 条术语中, 定名为 “ 玛丽定律、马利定律 ” ,后来按德语发音将其译为 “ 马雷定律 ” 。又如: 许旺、雪旺、施旺 ” 多个译名,因 来按德语发音将其译为“ 施万 ” 。 所谓约定俗成,就是对科学界通行很久,人所共知的译名,即使发音不够准确或用字不够妥当,一般也就不再改了,否则会产生更多的分歧。如微生物学 为“ 革兰氏染色 ” , 德语发音拟译为 “ 格拉姆 ” ,但 “ 革兰氏 ” 已惯用了。故该条术语仍维持原译名 “ 革兰氏染色 ” 。 关于 “ 氏 ” 字的使用

3、:译出全名时后边不带 “ 氏 ” 字,只有单音节人名或简称名加 “ 氏 ” 字。如: 米氏常数(米夏埃利斯常数), s 鲍曼囊,不用鲍曼氏囊。 这次审定改动的一些科学家译名见附表 1。 二、生物学名词定名例释 对名词术语的审定遵循 “ 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约定俗成 ” 等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对过去定名错误或反映概念不准确的词做了订正(这次审定改动的一些名词见附表 2)。举例如下: 1. 有 “ 异种化感、化感作用、他感作用、异种克生 现象 、相生相克、异株克生、植物毒素抑制、植物化学相克 现象 、植物互感作用、种间感应作用 ” 等多个译名。含义为 “ 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

4、发育产生的影响 ” 。因其作用对象既包括与产生化学物质者不同种(异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生物,所以现将其统一译为 “ 他感作用 ” 。 2. 词,因其最初是从微生物发现的具有抑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及活动,甚至具有杀死他种微生物的性能的化学物质,所以将其命名为 “ 抗菌素 ” 。随着 “ 抗菌素 ” 的生产和研究的发展,发现包括高等动物、植物所产生的代谢物,甚至包括用化学方法或半合成的化合物;还有某些抗肿瘤、抗原虫、抗病毒的物质也都包括在这个范畴内。现根据其含义修订为 “ 抗生素 ” 。 3. 要由软骨组成,外观直视即能看清其形状和大小。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称谓,人体解剖学一直称其为 “ 耳郭 ”

5、。在医学、动物学和人们日常用语及一些工具书中,称 “ 耳廓 ” 和 “ 耳郭 ” 的都有。而 汉英医学大词典 (人民卫生版,1987)、 辞海 (上海辞书版, 1989)和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89)均订名 “ 耳郭 ” 。两词内涵相同,都是指外耳的一部分,有收集声波作用的耳壳。它们的差别在 “ 郭 ” 与 “ 廓 ” 字。解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查证经过审定委员会讨论,决定推荐用名为 “ 耳郭 ” (考虑到一些学科和人们日常用语有称 “ 耳廓 ” 的习惯,故其又称名为 “ 耳廓 ” ,以便逐渐过渡统一称之为 “ 耳郭 ” 。 4. 词 有 “ 卵蛋白、亲和素、亲和蛋白

6、 ” 等译名,因它是与生物素特异性紧密结合的一种糖蛋白,当喂给动物时能产生生物素缺乏的症状。为了表明术语的概念内涵,现将其定名为 “ 抗生物素蛋白 ” 。 5. 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有机物,是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的。这类物质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所组成,其分子式通常以 2O)于一些糖分子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往往是 2: 1,刚好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例相同,误认为此类物质是碳与水的化合物,故有 “ 碳水化合物( ” 之称。但实际上有些糖,如鼠李糖( (,它们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并不是 2: 1。而一些非糖物质,如甲醛( 乳糖( 乙酸( ,它们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都是 2: 1,所以称

7、“ 碳水化合物( ” 为并不恰当。故依据其内涵定名为 “ 糖类 ” 。考虑到人们称 “ 碳水化合物 ” 的习惯,故将其作为又称名,以便逐渐过渡统一称之为 “ 糖类 ” 。 6. 一词在国内对应的汉语译法有 “ 集合种群,异质种群 麦塔种群(音译)、 联种群、复合种群、聚合种群 ” 等。其含义为 “ 由空间上互相隔离,但功能上又有联系的若干地方种群通过扩散和定居而组成的种群 ” 。经过专家们深入讨论,确定推荐名为 “ 集合种群 ” ,又称“ 异质种群 ” 。 7. 称 “ 河豚毒素 ” ,以为是河豚分泌的毒素,是为河鲀鱼的神经毒素,是因人们混称了两类动物而讹传下来。为了表明术语的概念内涵,现将其

8、修订为 “ 河鲀毒素 ” 。 8. 词,原称 “ 蛙皮素 ” 。最早是在一种形似蛙的动物皮肤中提取的一种激素,后经分类学鉴定,那种蛙实为铃蟾,这种激素经分析测定是一种肽类物质。因此,将 “ 蛙皮素 ”正名为 “ 铃蟾肽 ” 。 9. 称 “ 神经降压素 ” 。首先在脑内发现,以为是激素类物质,后来证实它是具有明显降压作用的 13肽,因此将其修订为 “ 神经降压肽 ” 。 10. 是在对核酸或蛋白质进行同源性比较研究时,发现在结构域或重复序列中,有一些氨基酸残基是基本不变的,称之为 “ 曾译为 “ 基序、基元、花式 ” 等。由于 且适用于高级结构,蛋白质、核酸甚至糖类,不局限于在一级结构上的序列

9、,是有一定规范性质、模式化的实体,故将其修订为 “ 模体 ” ,且 “ 模体 ” 与 11. 词,是 3条补体激活途径所形成的、具有细胞溶破效应的共同末端产物,可插入细胞磷脂双层,致局部形成渗漏斑或穿膜通道,最终导致细胞溶破。曾称 “ 膜攻击复合体 ” ,但其是攻击膜的一种复合物,为了使其定名明确所指,将其修订为 “ 攻膜复合物 ” 。 12. 曾按英文直译为 “ 热休克基因 ” 。其含义为: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一组特定的基因,在高于通常生存温度的环境中能合成某些特定的蛋白质(即热激蛋白),以应对改变了的生存条件。即在环境异常时起动转录或转录效率增强的一类基因,并非休克,所以按其科学内涵修

10、订为 “ 热激基因 ” 。 13. “ 割裂基因 ” 和 “ 断裂基因 ” 之称。 它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基因的编码序列在是被非编码的序列所隔开,根据其含义将其定为 “ 割裂基因 ” ,又称 “ 断裂基因 ” 。 14. 果蝇中的一类在其胚胎发育早期发挥作用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果蝇体节图式产生间隙。曾称 “ 缺口基因 ” ,现修订为 “ 裂隙基因 ” 。 15. 是含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所以称其为 “ 甾类化合物 ” ,但它是 “ 醇,曾称 ” 甾醇 “ ) ”的前体,所以按定名的系统性将其修订为 “ 类固醇 ” 。曾称 “ 甾类化合物 ” 。 16. 有译名有 “ 抗原呈递细胞

11、” 和 “ 呈递抗原细胞 ” 。在免疫学审定时,根据其含义将其修订为 “ 抗原提呈细胞 ” 。因它是一类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类型,其功能为:摄取和加工抗原,并使抗原肽与 特异性 组成性或诱导性表达多种共刺激分子,通过与 细胞活化的共刺激信号。 17. 按 “ ) ” 的意思译为 “ 巢蛋白 ” ,实际上 “ 来源于 神经上皮干细胞中的一种中间纤丝类蛋白质,因其仅在此种细胞中特异表达而得名,与 “ 巢 ” 毫无关系。故按其概念内涵修订为 “ 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 ” 。 18. “ 细胞激动素 ” 、 “ 细胞分裂素 ” 等译法。前一译法是把 “ 解为从 “ 细胞 )和 “ 激动素类名)合

12、并而成。其实 “ 非由这两个词组成,而是由质分裂)变来,故定名为 “ 细胞分裂素 ” 更接近原意。将 “ 细胞激动素 ” 作为又称名,以便逐渐过渡统一称之为 “ 细胞分裂素 ” 。 19. 词 , 译为 “ 跨膜 ” 。 “ 跨 ” 是指两腿分开谓之 “ 跨 ” ,但物质转运是 “ 穿膜 ” 而不是跨膜, “ 穿 ” 是穿透之意,故现将其定名为 “ 穿膜 ” ,又称 “ 跨膜 ” 。以便逐渐过渡统一称之为 “ 穿膜 ” 。 20. 对一些音译词,如荷尔蒙 (维他命( 单宁 ( 芦丁( 几丁质( 不再使用,应该使用表明其概念内涵的意译名,即 “ 激素 (、 “ 维生素( ” 、 “ 鞣质 (、 “ 芸香苷( ” 、 “ 壳多糖 ”等。 21. 牙”和“迟牙”两种称谓。口腔医学界习惯称之为“智牙”,现修订为“第三磨牙”。 此牙的拉丁名为 体解剖学名词继承原来订名,未作修改。后来进行的口腔医学名词审定,对此牙的订名持有异议,认为不是所有人成年后都长出此牙,订名“迟牙”不尽合理。两个学科对此牙的汉文订名不一致,其涵义却相同,经过协商,统一认识,按牙的解剖位置订名“第三磨牙”,既科学又合理,其拉丁文名不变,英文名改为 明又称“迟牙”、“智牙”。 22. pepti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