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题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808750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检测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班级_ 姓名_ 成绩_ 一、积累与运用(共 21 分)1、在田字格中续写下面的一句话。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 分)自然给我们阳光雨露,我们感恩;老师给我们关怀帮助,我们感恩;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3 分)A、诘(ji )责 畸(q )形 解剖(p u) 教诲(hu ) B、文绉绉(zh u) 眼翳(y ) 庶(sh )祖母 锃(zh ng)亮 C、胡髭(z ) 黝黑(y u) 一绺绺(li ) 鬈(qu n)发D、迁徙(x ) 藏污纳垢(g u) 颔首(h n)低眉 期期艾艾(i) 3、找出下列词语中书写错误

2、的地方用横线标出并改正(2 分)抑扬顿措 黯然失色 意趣盎然 正襟威坐 冥思遐想 翻来复去 美不胜收 不可明状 4、解释下列词语(4 分)文绉绉: 诚惶诚恐: 鹤立鸡群: 广袤无垠: 5、文学常识填空(每空 0.5 分,共 8 分)藤野先生节选自 这是一部 散文集。“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这是 的处世原则,他的字是 ,本单元我们学过他的一篇课文是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 ,作者是 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国作家,代表作品有 、 2再塑生命节选自 作者 , 国作家 1964 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海内存知己, 。7、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 “养儿方知父母恩。 ”你还能写

3、出两句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或格言或诗歌吗?(2 分)二、阅读理解(共 49 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 分) 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 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 有到下课的时候,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 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

4、 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 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后,我便觉 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 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8、甲段划线句子“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这样 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答: 9、文中 A、B 两处“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2 分)A、 3

5、B、 10、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不到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3 分)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欢呼。11、 “呜呼,无法可想!”指的是什么?(3 分)答: 12、从乙中看“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4 分)答: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2 分)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

6、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4(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

7、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

8、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13、 选文概括了母亲的哪些性格特征?(2 分)_14、 选文写了几件事?试概括出来。 (2 分)_ 1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 分)5_16、文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_ 17、

9、“母亲在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种方法指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3 分)_(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11 分)化在母亲掌心的糖 去年夏天,我带上儿子回到老家。老家有年过八十的奶奶,喜欢吃核 桃,我给她买了一盒核桃仁。 那些看着我长大的乡邻们,见远嫁的我回来了,会不时地过来坐坐, 聊聊我小时的趣事,打听我现在的生活情况,又告诉我儿时的朋友现在何 处,生活如何如何。 这天上午,住在奶奶家后面的一位大婶也过来坐,她女儿是我童年的 好友。闲聊时,奶奶把我带来的核桃仁拿出来吃,又抓了一大把递给她, 她十分客气地在一番推托感谢后接下了。在后来将近一个钟头的说话中, 我和奶

10、奶都吃了许多核桃仁,那位大婶,她从一片完整的核桃仁上掰下一 小块放在口里,细细慢慢地吃了许久,就再也不吃了。我有些奇怪,叫她 不要客气,吃完了再抓,她很坚决地拒绝了,让我不要讲礼。我向来大而 化之,见她不吃,也没有太坚持,就这样,一直坐到她离开,那把核桃仁,她都没有再动。那么炎热的夏天,我心想,核桃仁该被汗湿了吧? 大婶走后,我起身去后面的房间拿书看,透过那扇小小的窗户,我看 到:大婶正站在自家小小的厅屋里,身边围着三个十岁上下的孩子,我知 道那是她的外孙,其中就有我朋友的孩子。孩子们的小手都伸向外婆,而 她正一个个地把核桃仁分发给他们,三个孩子分光了外婆手中的核桃仁, 坐到门槛上用心地数,开

11、心地吃,而他们的外婆,从门后拿出扫帚弯腰扫 地,脸上极其平淡地没有任何表情。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怕被她看到会尴尬,赶紧缩回了身子。6依稀记得童年的我,许多次和哥哥骑坐在门槛上,满怀喜悦地分一颗 妈妈带回来的硬硬的黑红黑红的水果糖,不知道也不管糖从哪儿来。我总 是紧盯着哥哥用手小心地剥开已经和表面化了的糖粘到一起的糖纸,眼巴 巴地看他把糖放进嘴里用力咬成两半,再吐出来比较一下,大小差不多, 这才各自拿一小块,甜甜地吃,妈妈这时在哪儿,在干什么,我们不知道, 只知道那块化了的糖是如此的甜。 及至求学在外,每次放假回家,妈妈和奶奶会把积攒了好久的东西拿 出来给我们吃,她们留了许久的,也总不过是化成一团的糖,变了味的饼 子,长了霉的点心,蔫了干了的水果我常常会抱怨她们:自己吃了啊! 不用留着,都放坏了。可是她们依然一年一年地留。 结婚后,有一天带孩子去婆婆家,婆婆招手让儿子跟她到房里去,我 悄悄跟进去看祖孙俩玩什么花样,结果看到的是天下母亲都玩的游戏:婆 婆从枕头边拿出一个用手帕包得好好的饼子,笑眯眯地塞给我儿子,大概 是哪家新媳妇上门按老规矩分发的,也不知道放了几天了。 母亲和婆婆已经先后去世,我也很少再吃糖了,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