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80732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本文由 54 刘丹丹 0 贡献doc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摘要: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中, 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 进而强调了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 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两个“突出”表明现阶段对我国就业矛盾要高度重视,它关系 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全体社会的 共同努力。 本文

2、将从理论上回顾西方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论述, 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深 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非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隐性失业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 萨伊(JBSay) 最早提出了“充分就业论”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 (1803 年出版)中提出 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论断,被后人概括为“萨伊定律” 。该定律认为一种商品的生产、 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生 产过剩。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 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继萨

3、伊之后,马歇尔的学生庇古(CAPigou)在论失业问题 (1914 年出版)提出了“自 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就业理论。庇古认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要不要劳动,能不能就业, 取决于对劳动者的需求方和劳动者的供给方。 凯恩斯 (JM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年出版)中,在评析庇古的“自愿 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自愿失业”论。首先,他说庇古的就业理论奠基于 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之上:“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2.当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 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他进而分析到第一个假设会由于竞争和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二者的相等会受到破坏; 第二个假

4、设不仅会由于竞争和市场具有不完全性而受到限制, 而且 还会由于劳动者联合成为工会组织而遭受破坏。所以“非自愿失业”是存在的。其次,凯恩斯 还从总量分析的角度论述了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必然性, 即由于投资需求不足, 就不能使得由 于消费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样就会产生“非自愿失业” 。 “非自愿失业” 就是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都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缺 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 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 资本家不仅不能按 照预期的最低利润出售商品, 而且会有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 资本家因得不到利润而减少产 量,解雇工人,从而带来失业人数的

5、增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 性因素, “有效需求”就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就 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也就是预期能为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 因此,凯恩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与总产量,而不是像萨伊所说的“供 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 ;二是充分就业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特例” , “是各种可能的均 衡位置的极限点” ,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经济学 所说的宏观经济只有在充分就业上才达到均衡的观点。 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 政策建议是: 刺激消费, 扩大有效需求

6、, 鼓励投资 (包括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和降低利率等) , 增加就业等。 托宾、杜生贝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理论,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 一种情况是, “某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路易斯所罗门: 经济学入门 ,北京出版社,1983 年版,第 97-98 页。 ,但是从旧工业 ) 部门被排挤出来的工人,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另 一种情况是,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发展迅速,有的地区发展缓慢。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 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 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 )简言

7、者失业。 ” (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53 页。 之,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一种形式是某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因市场需求的日益减少而进入萧条期 或衰退期, 而劳动力素质不适应新的就业标准所形成的失业, 另一种形式则表现为地区之间 的供求结构不平衡。 三、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带来的企业 亏损破产和行业萎缩衰败,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失业工人;我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职 工下岗分流;乡镇企业资本深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业不断产生剩余劳动力;机关 事业单位、 军队人员精简等等, 这些都进

8、一步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因此我们要加强重视, 努力缓解我国的就业矛盾。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必须保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劳 动力要素更是首当其冲。 坚持市场化改革就要保证劳动者自由流动和平等就业的权利。 我国 长期以来实行户籍管理制, 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造成农民在进城谋生时遭遇普遍性的就 业歧视, 而且使已经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农村人口也面临许多城市人口所没有遇 到的困难,如子女的上学问题等。与廉价劳动力相结合是资本的天然特性,许多用人单位为 外来人口进城工作是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效 降低成本而有着使用外

9、来劳动力的强劲动力。 补充,而不是竞争伤害。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立和全面落实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 二,我国农村存在着大规模的隐形失业,有学者曾指出这是中国潜在的最大危机。研究表明 虽然城市自身就业形势趋于严峻,但并未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减少, 其原因之一就 在于农村蓄积的劳动力总量过大。 因此首先要继续严格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农村人口的 自然增长速度和规模。同时,继续加快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其对劳 动力的吸纳能力。 第三,不仅要在数量上控制人口增长,更要在质量上改善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我国劳动 力素质一直很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84.27以上,与技术要求日渐

10、提高的就业岗位不相 适应,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其就业能力,减少结 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同时提高在职职工和后备劳动力的素质。首先,我国要进一步深化 教育体制改革,要构建起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培养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性社会,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国家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确保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特别是要普及农村 学龄人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同时要控制教育收费水平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 始终坚持 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并重。其次,我国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的 做法总之, 要努力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11、。 第四,为加快就业信息的流转,减少摩擦性失业,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我国 现有的就业服务组织数量不多,而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功能不全、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容 量不大、相互封闭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要建立更多公益性的就业服务机构,同时加强劳 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举办经常性的招聘会以及在报纸、 电视和网络等各种 媒体上的信息公布,及时、全面、便捷地向劳动者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增加其就业机会,还 要注意使信息获取的费用控制在广大劳动者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范围之内。 另外, 还可以加快 建立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手段,保持信息更新, 给劳动力的供求双

12、方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和帮助。 第五,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预期的重视(如弗里德曼的“心理预期” ,托达罗的“收入预 期”等)看来,我国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失业保障制度,以避免人们对一旦失业所面 临的经济状况的恶化做出过分消极的心理预期, 同时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慌而造成对消费和社会有效需求的抑制作用。因此,我国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失业保险制度,总之,要扩大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覆盖面与社会化程度,提高 人们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心理预期, 进而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促进充 分就业的实现。 另外,还要通过结构调整培育长期的就业增长点,开拓新的就业空

13、间,使非农产业的就业 增长能够维持较快的速度。一是要调整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进一步巩固 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 鼓励、 支持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发展, 注重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是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其大量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作 用。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发展中求稳定,以发展保稳定,建立起“就业市 场化、失业公开化、劳动有保护、失业有保障”的新型就业制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2

14、) 杨宜勇: 失业冲击波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年 9 月版。 ,三联书店 1995 年 5 月版。 (3) 厉以宁: 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课题组: 缓解就业压力要坚持城乡统 筹城市中的农村劳动力问题 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8 年第 65 期。 , (5) 唐绍欣,刘雯: 年代以来西方失业理论的新进展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 , 1999.1。 (6) 郭庆松,马道双: 国外失业理论述评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 ,1999.2。 (7) 李俊: 失业及其替代关系选择我国失业的对策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 , 1997.5。 (8) 张烈军: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 ,19978。 (9) 陈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失业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 ,1995.7。 (10) 曾康霖: 就业与通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理论经济学 , , 2001.3。 (11) 余恩海,刘德中: 中国就业问题研究综述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 ,1999.6。 (12) 李先锋: 试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 理论经济学1998.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