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五首》教案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80486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杜诗五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李杜诗五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李杜诗五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李杜诗五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李杜诗五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杜诗五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杜诗五首》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杜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品味杜甫诗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点拨、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律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古诗的分类、律诗在格律(押韵、对仗、平仄 等)方面的特点要求及其分类。 二、补充律诗知识: 律诗在内容布局上都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实际上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 描之事、物,以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是律诗的第一联,即首联;承,是起 的延续,一般也是记叙或描写,是律诗的第二联,即颔联;转在律诗中的表现,有 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的笔法,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

2、或视角也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 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上来了,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 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是律诗的第三联,即颈联;合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突现中心 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 由此看来,任何律诗都有一个从记叙、描写到抒情、议论的必然过程,只是有时这种抒情 和议论不太明显,即使在尾联,也有将抒情、议论蕴含于记叙与描写之中的,而前两联 (或三联)的记叙与描写中都必然蕴含着诗人的感情或某种观点。诗的主题则不在别处, 就在尾联 三、李白、杜甫律诗的风格特点 : 总结: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

3、构成了唐诗的分 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 ;杜甫则于 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自评和诗评家公认的风格。 “沉郁”是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 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顿挫”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 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沉郁顿挫”风格的完美 体现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今天,我们从他成就最高的律诗入手体味一下他的艺术风格。第一课时 一、学习峨眉山月歌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检查前两首背诵,并鉴赏(一)峨

4、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他怀着 “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诗人乘着小船, 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 渝州的旅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这使踌躇满志的诗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山清水秀 的蜀地,又思念不已。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鉴赏这首诗,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思君不见”的“君”究竟指谁?有人认为是指蜀地的朋友,有人认为是指“峨眉 山月” 。其实李白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

5、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除了把酒问月外,还 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甚至还可以随便寄 赠,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称月为君,是 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故乡的亲人、 朋友以及一草一木。二是这首诗句句有地名,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 “峨眉山” “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 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点明了诗 人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

6、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 “下 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 “思”的情绪也就产生了。五个地名, 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侧重抒情。 (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 “暗飞声”写出了笛 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 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 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 “谁”字是写这笛

7、声出处 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 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 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 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 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 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 ,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 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何人不起” ,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

8、 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 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 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 第二课时 学习杜甫诗三首 一、咏怀古迹 (一) 自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二) 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共有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写庾信故宅、宋玉故宅、 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本诗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带着明显的感情倾向,要读出鲜明的沉郁怨愤之情。全诗前后两 层,宜用

9、叙事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首联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可读得平缓些, 不快不慢;第二联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声调上扬,顿挫更分明, “台” 、 “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三四两联宜用咏叹调读,读出鲜明的怨愤感情,第三联字字皆 泪,宜用沉抑、低回的调子读;末联两句要一气读出, “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 “作胡语” 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出最后三字,有余音绕梁之 感。节拍为二二一二式,第三联为二二二一式。 (三) 学生再读,讨论 咏怀古迹(其三)一诗作者借王昭君一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份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 么?作者与王昭君的悲哀的形成有无相通之处?

10、点拨:抒发了“分明怨恨”的情感,为昭君也为自身;于昭君而言,悲哀产生的原因是“ 画图省识” ,因统治者的怠慢和画师的贪欲,造成了一个孤单单的女子只身朔漠,怨恨 千载;应该说作者发觉自身与王昭君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一样的胸怀美好,一样的不屈从 于世俗, “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一去”表达出昭君走得很果断、很决绝;作者又何尝不 是如此,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左右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了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其实也在感慨自己的不 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在权位与刚直的本性之 间,作者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作者

11、笔下的昭君美丽、坚贞, 光照千古,又人性化地 写出了她的种种愁怨。四) 学生品读,读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沉郁雄浑的意境。边读边背。小结:作者借律诗这一抒情诗体,用炼字传情、选用古时题材和创设意境等方法,使其诗 囊括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形成唐衰落时期特别的沉郁风 格。二、 阁 夜 (一) 自读课文 边读边看课文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二) 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于一个雪后的不眠之 夜,诗中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诗人经历了徐知道的叛乱, 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遇上崔旰作乱,虽然已到距叛乱中心较远的夔州,但种种骇人 听

12、闻的消息不时传来,人心摇动。如此国无宁日,诗人怎不忧心如焚?他寒宵辗转,联想 到了国家的动乱、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这首沉重的诗。透过诗 句,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他那颗凄苦的心。 (三) 、介绍诵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的伤乱思乡之 情,要读得低沉,速度要慢,第一联平缓读出,体现出凄冷氛围,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第二联扬起,顿挫分明;第三联将伤感之情更明显地读出来;末联声调再上扬,表现出作 者的议论之声,在读出末三字“漫寂寥”之前要稍作停顿,以突出末三字的孤伤之感。节 拍为二二一二式。 (四) 、学生再读找出诗中有三处用典,并体味妙在何处?点拨:

13、其一,穿越时空,古为今用。从“五更”到“三峡” ,不仅完成 了时间至空间的链 接,而且更加深了读者对百姓之劳的领悟,而“卧龙”的用典则表现了作者思古幽情之后辗转难眠的凄苦。 其二,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达到了用事与意境水乳交融的地步, 显示了作者的功力。 “五更” “三峡”既是眼前景,又用了古时事, “卧龙” 既是古时事, 又是心中伤感, 三个用典深沉地传达了诗人在夜凉如水的夜晚,面对破碎的山河 、零落的知交而难以抑制 的内心的伤痛。 (五) 学生再读,根据刚才的引导,要求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蕴。熟读成诵。小结:本诗意境开阔,苍凉雄浑。五更残夜,鼓角声起,分外悲壮;倒映在

14、三峡中的星影 摇曳不定,增添了战乱中动荡不安的氛围,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新的一天。诗人回 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自我解嘲,故作轻松,这其实蕴含着诗人 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三、登岳阳楼 (一) 自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二) 介绍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公元 768 年冬,诗人从湖北公安县到达湖南 岳阳,这时的他,贫病交加,落魄潦倒,登上岳阳楼,作者感慨万千,忧国伤时之感和凄 凉身世之情表达到了极致,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贫困衰弱愁云满脸的老人形象。 (三) 介绍诵读的技巧,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本诗情感复杂,感慨深沉,要读 得缓慢,每句

15、五字,要读得字字顿挫,句句苍凉,声调要明朗,感情要沉痛。每句前两字 后停顿都要明显些,再缓缓读出后面的三字。末句“凭轩涕泗流”要读出深深的沉痛感, 沉沉的悲愤情。节奏为二二一,第三联另为二一二。 (四) 、学生再读,讨论点拨: 诗的第一层哪些字句暗示了主观感情?第一句主要表达的是不是作者的喜悦心情?第二层 “涕泗流”感情得直接抒发是因何而起? 点拨:“昔闻” “今上” ,表达了作者从过去到现在的数十年的心路历程,应该不是。登上 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 泊到此,流浪经过;已经不是年轻小伙,而是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 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也能体会到作者的 悲痛心情。 “坼”和“浮”两个字无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也表现了诗人的拿云心事。绵延数千里 的吴 楚 两地,单凭作者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是望不到的,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也只能齐聚于 作者的心 中,而作者能一下子将山川日月在笔下运转飞驰,栩栩如生,是非得胸有丘壑、 社稷不可的 。诗的背景色调也由此涂上一层苍凉广袤的底色。 第二层由个人的无所依傍、年老多病到展望国家社稷支离破碎,诗人的悲痛之情终于难以 克制,不禁老泪纵横。 (五) 、读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沉郁雄浑的意境。边读边背。 在这壮阔无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