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六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80436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418 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4.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3 分)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雁荡具体而微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5选出下列句子中古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一项是( )(3 分)A蚓无爪牙之利B非蛇

2、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蟹六跪而二鳌D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6.这节文字调动了多种修辞手法,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 个 1 分,共 3 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17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节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节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3 分)21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分)(二)(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418 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3、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4. 三句话中都有通假字,请分别找出来。(4 分)(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 ) (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 )15. 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

4、项是( )(3 分)A而闻者彰(显现)B而致千里(达到)C善假于物也(借助)D故不积跬步(半步)16.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 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B. 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C. 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D.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富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17. 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8. 文中哪一句话对你的启发最大?并谈谈你的感受 ?(3 分)(三)(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

5、418 题。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4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6、B因之以师旅 因:因为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15“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 )A他 B你 C自己 D其中 416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方六七十A有朋自远方来 B今齐地方千里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_ 18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我与点也”?答:_ _ _(四)(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418 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有传道受业解惑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5之不复,可知矣。巫医

8、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4下列句子中“师”字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3 分)A惑而不从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师道也 D吾从而师之15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6下列对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3 分)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不同B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亦相同C与的“惑”不同,与的“所以”也不同D与的“惑”不同,与的“所以”相同17从句式

9、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18将下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五)(五)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519 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10、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 疾:洪亮 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B.而闻者彰

11、彰:清楚 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C.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 假舟楫者 假:借助D.吾尝跻而望矣 跻:踮起脚后跟 君子不齿 齿:提及16.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B.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C.其: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8.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

12、认为圣人与愚人分野是我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7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19.翻译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六(一)六(一)14.D15.D16排比 对偶 对比 17.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六(二)六(二)14.(1)有又 暴曝 (2)生一一性

13、(3)知智15.A . 816.B17.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18.言之成理即可。六(三)六(三)14B 15C 16B 17我也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让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明白为人的道理。18曾晳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 。六(四)六(四)14D 15D 16C 17A18所以无论地位高、地位低、无论年纪大、年纪小, (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六(五)六(五)15、B 16、D 17、B 18、B19、不知道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