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79606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王征兵 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政府所重视。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全球性粮 食危机爆发之后,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议题,并由此引发了国际上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 究。1983 年 4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总干事艾得华.萨乌马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 “粮食 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与此相应,我国的 粮食安全是指“国家满足所有人,以合理价格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并具备抗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 ”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本生活消费必需品,是具有战

2、略意义的特殊商品。 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经济 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 一、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状况和未来形势分析 1.粮食安全形势的历史回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粮食安全对世界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 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安全程度。 19491978 年,粮食总产量由 1132 亿 kg 上升到 3048 亿 kg,增长 169%,全国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 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 不断改善。 粮食总产量 1996

3、 年至 1999 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约为 5000 亿 kg,全国人均产量约 400kg,明 显改善了粮食的供应状况。 但是,我国粮食的生产与供给上出现了不容乐观的“三个下降”:即 1998 年到 2002 年,粮田面积由 11380 万 hm2 下降为 10390 万 hm2;粮食总产量由 5.1 亿 t 下降为 4.57 亿 t;粮食人均 产量由 414kg 下降为 353kg。 2. 粮食安全形势的未来前景分析 1998 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进入一个新的徘徊期,客观地讲减产趋势是对上一轮超常增产周期 的合理回归。 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粮食消费需求一直呈缓慢增长趋势。

4、虽然这几年出现了生产不足的 状况,但由于库存充足,近几年粮食供求的局面没有发生变化。 我国粮食如果继续减产, 粮食产需缺口将会 在现有的水平上继续扩大,就可能出现粮食供求偏紧的局面,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隐患。 因此,今后几年粮食 政策应由过去适当控制粮食产量转向促进粮食产量的合理回升,以保持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所谓合理回升, 就是努力使粮食总产量在今后 2 年内恢复到 4750 亿 kg 以上的水平, 也就是争取增产 300 亿 kg 左右的粮食。 在这样的产量水平上,再加上适度进口,我们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 从我国粮食生产与需要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

5、人口的总量仍继续增长,粮食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2002 年,全国总人口为 13 亿,今后每年仍将以 1000 万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 2010 年将达到 14 亿人左右,2030 年将达到 16 亿人左右, 与此同时,粮食的 总需求也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而增长,预计到 2010 年粮食需求量为 5.7 亿 t 以上,2030 年为 7.34 亿 t 以 上。 若按全国耕地面积 19851999 年间平均每年减少 34.9 万 hm2 计算,全国耕地将由 1999 年的 13004 万 hm2 减少至 2030 年的 11996 万 hm2,人均耕地降至 0.075 hm2,接近联合国粮食组织确

6、定的 0.05 hm2 的警戒线, 国土资源部近期公布数据显示,2002 年耕地减少 169 万 hm2,与前 5 年平均数相比是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 第二,粮食生产资源减少,作物生长环境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占用不断增加,致使我国耕地 锐减,19782002 年平均年净减少 30 万 hm2,高峰年达到 169 万 hm2 以上, 导致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 均值的 1/4, 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有的在 0.06 hm2 以下, 而水资源的短缺使农田灌溉危机频生,全国常年 缺水量约 3000 亿 m3,受旱面积达 0.13 亿0.20 亿 hm2, 此外,与粮食生产关系密切的生态

7、环境也日趋恶化, 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侵蚀、气候变暖以及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扩散,均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第三,粮食总量平衡、地区平衡、品种平衡和年度丰歉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构成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又一 障碍。 就总量平衡看,由于人增地减,可开发后备资源少且质量差,因而必须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增加总产。 这一目标虽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但任务艰巨。 从品种平衡看,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需求多样化,相对而言 解决的难度不大。 而实现年度丰歉平衡问题, 主要取决于仓储能力和运输能力。 在国际上,通用的粮食仓储 容量与粮食年产量之比为 2:1,而我国目前还不足 1:3,即要较好地实现丰歉平衡,按国际

8、标准需增加 5 倍于 目前的仓储容量。 在地区平衡上,难度更大。 一方面因粮食比较利益低,在非农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民 不愿种粮食,必须大量调入;另一方面,目前还有 2820 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二、粮食科技发展成果 1.粮食作物育种技术自 20 世纪 60 年代始, 我国就开始了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 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 育种、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基础研究。 近年来又开展了空间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一个涵盖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生物高技术研究、 新品种选 育及其推广的完整的科研体系。我国共培育出 40 多种农作物, 近 5000 个高产、优质、抗性强

9、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 45 次, 每更新一次的增产幅度可达 10%30%。 粮食作物单产已由 1950 年的 1.16t/ hm2 增加到 4.40 t/ hm2,提高了 2.8 倍。 目前,我国的粮食良种覆盖率达 95%。 2001 年,我国完成 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2.粮食作物生产技术 几十年来,我国持续开展以作物栽培、科学施肥、灌溉节水、植物保护和耕作机械化为主的粮食科技攻关, 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通过对多熟种植技术的大力研究和推广,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由 1949 年的 128%增加到 1995 年的 157.8%,近半个世纪增

10、加约 30 个百分点。 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我国积极生产、 推广使用化学肥料,广泛推广了配方施肥,研制成功各种化肥新剂型、新品种,在农业增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发展了喷灌、微喷灌等技术;近年来还采用了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与耕作保墒、增肥和 集雨补灌等实用技术集成,初步形成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抗旱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防治病虫害预测模型的研制 和应用, 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发生及危害强度,每年挽回大量经济损失。 以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 重点研制出了土壤耕作机、插秧机、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脱粒机等机械化农具,农机总动力近 5000 亿瓦 特,每公顷 3.45 千瓦,比世界

11、平均值高出 1 倍。 3.粮食储运和加工科技 基础性研究方面,包括储粮害虫、粮油微生物区系,粮油品质和品种资源调查研究,粮食储藏品质变化规 律,粮堆生态系统研究&储粮应用技术方面,主要有全调储粮技术、低温储粮技术、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粮食储 运装备技术开发方面,开发了鼠笼式初清筛、计量电子轨道衡、流化槽烘干机等设备。 在制粉科技方面,研制 生产了主要单机和不同规模的配套设备;碾米技术方面,加强了新型高效清理、除尘、谷糙分离设备的研制; 饲料加工方面,研制开发了多种饲料加工设备,加工工艺也由单一饲料发展到混合料、全价配合饲料;淀粉加 工方面,研制开发成功了管束干燥机、一级负压气流干燥等设备,并完善

12、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淀粉生产技术。 4.粮食科技信息化技术 我国目前已建立农业数据库 71 个, 其中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为粮食品种改良和更新提供了全方位 的信息;已开发出作物产量气候统计模拟模型、遗传育种软件包、作物施肥程序包等应用软件;研制出用于指 导小麦、水稻、玉米等品种选育的农业专业系统和粮食生产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并广泛应用于粮食生产经营。 三、科技在未来粮食增长中的作用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粮食生产能力连上 4 个台阶,达到 5 亿 t 的历史 新高度,为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人口供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尽管我们面临着耕地、水资源 等方面的限

13、制,粮食生产力继续增长的态势仍旧是可观的。 各种预测表明,我国可望在未来 20 年内粮食生产 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即在保持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于 2010 年粮食产量达到 5.4 亿 t、2020 年达到 6 亿 t 的水平。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 按照过去的经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办法大致可分为 3 个 方面:一是制度和政策创新;二是科技进步;三是物质和劳动的投入。 制度和政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曾经起 过关键性作用,然而由于其影响力并不必然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一旦经过转型期而进入一个制度稳定期后, 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力度就会降下来。 物质和劳动的投入从总体上已经逐渐走出其贡献高

14、峰而成为一个相对减少 的贡献因素。 只有科学技术会对未来的粮食增长产生持久的推动力,其贡献份额将继续增加。 在我国科技进 步贡献率不高的情况下,科技促进未来粮食增长的潜力较大。 据预测,“十五”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将达到 50%左右,再过 5 年即 2010 年可望达到 60%的水平。 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促进作用可通过以下途径实 现。 1.科技进步可以提高有限资源要素的利用率 无论是大量新技术的诞生,还是改变原有技术的应用方式,都会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益,从而 产生重大作用。 例如,采用配方施肥一般可使各种作物增产 8%15%,高的可达 20%,比传统施肥方法节约肥料 约 1

15、5%。 2.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善粮食作物生长条件而扩大种植区域 推行粮食生产设施栽培技术,可强化作物生活要素调控力度、改善作物生产条件、促进粮食持续增产。 如 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 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 200300。,可弥补我国高寒地带及大 部分地区早春、 晚秋及冬季温度低、积温不足的缺陷,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 24 度,向高海 拔推进 10002000m。 3.科技进步可通过不断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性能而增加产量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水稻超高产(超级稻)育种,已育成 1 季亩产 800kg 左右的品种,进一步研究可望使 1 季亩产达到 9001000kg, 几

16、乎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 1 倍, 必将带来水稻生产的飞跃。 四、我国粮食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1.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粮食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调整、优化我国粮食结构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今后,我国粮食结构 调整优化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继续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善 品种品质,提高质量,促进产品优质化、多样化;以推进粮食科技进步为中心,加强粮食科研重点攻关;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促进市场流通为重点,提高粮食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成融粮食科研、生产、 加工、销售、食物卫生检测以及现代管理为一体的现代粮食生产经营体系, 以达到不断满足消费者对粮食结构 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提高生产效益。 2.我国粮食科技发展战略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农业服务的粮食科技必须调整其战略重点,这样才能满足粮食科技的 发展。 我国粮食科技发展要继续坚持深化粮食体制改革,贯彻实施“科技兴粮”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坚 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粮食科技发展的一些普遍性、基础性关键技术和迫切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