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78338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关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案例及评析的教学案例及评析朱建廉朱建廉南京市南京市 金陵中学金陵中学 (210005)背景:背景:应邀赴四川省南充市为教师作“新课程”培训:先上一节课,然后再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做一个辅导性的讲座。邀请方确定上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模块第七章中的第 6 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选题的理由是:第一,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特色;第二, “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针对教材的相应文本作深度研究时发现:“功”是力与位移的标量积, “速度变化”是始末速度的矢量差。欲使作为标量的“功”

2、与作为矢量的“速度变化”之间发生某种确定性的一般关系,似乎不太可能。而教材在表述中的某种欠妥之处,恰恰为相应的教学实施过程预留下了可贵的创造空间,也为相应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特殊的教育因子。基于上述思考,于是在把握住相应要点的基础上,完成了如下所给出的相应教学实施过程。案例:案例:(教学过程清晰的分如下几个环节而有序的实施)1、课题引入的阶段、课题引入的阶段师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七章的第 6 节(板书课题) 实验实验:探究功与速度:探究功与速度变变化的关系化的关系 首先,老师想向大家提一个建议:建议同学们针对课题作点研究,尝试着将课题所表达的含义分为若干层次而逐步深入、逐步精细的表达清楚。当然

3、,大家也可以相互讨论。2(同学的自主性思考与相互间讨论约 1min)师师: :大家的思考与讨论好像已经较为充分了,谁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生生 A: :我觉得可以将课题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来表述。师师: :请给出具体的表述。生生 A: :第一层次:探究关系;第二层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借助于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师师: :层次分明,表述精准。很好!大家应该有所表示。生(全体):生(全体):(掌声)2、探究方式的选择、探究方式的选择师师: :接下来我们该干什么?生生 B: :做实验。师师: :大家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吗?生(全体):生(全体):是!师师: :大家的意见

4、居然高度一致,让老师有些不理解。生生 B: :老师,这应该很容易理解课题不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提示吗?师师: :哦!教材怎样安排,我们就该怎样做。是吗?生生 B: :?生(全体):生(全体):?生生 B: :老师,您觉得我们接下来该干什么呢?师师: :尽管课题确实明确的要求我们以实验的方式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间的关系,但老师总觉得在具体实施相应的探究之前,还是应该对一些问题作冷静的思考。生生 B: :问题?什么问题?师师: :我们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间的关系之前,是不是应该对作为发生关系的主体的“功”与“速度变化”做一点研究呢?我们在运用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相应的关系之前,是不是应该对如下所述的相

5、关问题作一些思考呢?譬如:“为什么要用实验的方式来探究呢?”、 “实验的方式是最佳的吗?”、 “实验的方式是唯一的吗?”、 “难道不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吗?”。生生 C: :对!其实我们对“功”和“速度变化”这两个量都有所了解了,所以在探究其间关系时我们既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计算探究的方式。3师师: :有所了解都了解了些什么?计算探究方式指的是什么方式?生生 C: :功,是力与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之积;速度变化,是始末速度之差。师师: :力与位移之“积”,什么“积”?始末速度之“差”,什么“差”?生生 C: :?师师: :对不起!老师的问题不太明确。老师是想问清楚:作为力与位移之“积”的

6、“功”和作为始末速度之“差”的“速度变化”分别具备怎样的特征。生生 C: :哦!“功”是标量,而“速度变化”是矢量。师师: :那就是说:“功”是力与位移的“标量积”;“速度变化”是始末速度的“矢量差”。那么,计算探究方式呢?生生 C: :在一些具体的物理过程中我们把功和速度变化分别计算出来,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来探究其间关系。师师: :哦!原来是这样:通过理论计算的方式取代实验的手段而获取相应的数据。现在我们有两种选择:理论计算的探究方式和实验操作的探究方式。大家讨论一下我们作何选择。(同学间的热烈讨论、甚至是争论)生生 D: :老师,我主张选择实验操作的探究方式。既然课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那一定

7、有道理。师师: :我们如果不按照相应的要求去做,难道就不能体察到其间蕴含的道理了吗?生生 D: :?生生 E: :老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们如果在理论计算的探究方式中碰了钉子,可能会对实验操作的探究方式中所蕴含的道理形成更深刻的体会。我主张采用理论计算的探究方式。师师: :大家同意吗?生(大部分):生(大部分):同意!师师: :其实老师也是同样的主张。只是,老师想兼顾到两种探究方式。其实,老师选择理论计算的探究方式其现实的原因是:老师刚下飞机、刚知道课题,所以来不及准备实验的器材。生(全体):生(全体):(笑声)3、理性探究的案例、理性探究的案例(1)理论计算探究案例)理论计算探究案例 1:如图

8、 1 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在水平恒力 F 作用下以初sF图图 14速度 v0沿水平面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动摩擦因数为 ,重力加速度取 g=10m/s2,当物体运动位移为 s 的过程中物体速度变为 v,则在如下三种情况下考察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W)与物体速度变化(v)间的关系。mFsv0vvW1120.11.51211.52120.21.511003120.31.521-1-1.5说明:说明:表中前 5 列数据为提供的题设条件,后 3 列数据为同学们通过理论计算所得。所有数据对应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下同) 。师师: :请同学们针对最后两列数据作简要分析,并就功(W)与速度变化(v

9、)间的关系作简要判断。生生 E: :似乎有如下两个层次的关系若 W 0,则 v 0;若 W = 0,则 v = 0;若 W 0,则速率增大;若 W = 0,则速率不变;若 W 0,则速率减小 (4)老师,对吗?师师: :对!老师还可以给大家交个底:H 同学概括出的关系(4)不仅对上述三个案例成立,而且对所有的物理过程都成立。生生 I: :老师,有一点我不理解:既然功与速度变化之间并不存在具有一般意义的确定关系,那么教材为什么还让我们去探究呢?师师: :这就需要我们潜心研究教材后再作回答。(布置阅读教材)5、实验探究的剖析、实验探究的剖析(1)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探究的过程:初速为零的变速运动

10、过程。(2)实验探究的设计:)实验探究的设计:第一, “速度变化” (v)的测量由于初速度为零(v0 = 0) ,所以运用纸带处理的方法测出“末速度” (v) ,即为“速度变化” (v = v) ;第二,功(W)的测量取一根橡皮筋形变后贮存的能量为“功” (W)的单位而实施测量。(3)实验操作的要点:)实验操作的要点:第一,木板适当倾斜而平衡摩擦;第二,改变橡皮筋的数量7而改变“功” (W)的数值;第三,取相同的橡皮筋并使之发生相同的形变;第四,选取纸带上的适当位置出计算“末速度” (v) 。(4)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处理:“图像法”处理数据,并注意“换元法”的运用(如图 2、3) 。

11、.(5)实验探究的结论:)实验探究的结论:在初速为零的运动过程中,功与末速度平方成正比。说明:说明:针对实验探究的剖析所得到的上述要点,或者由同学通过自主性研读教材文本而概括,或者由教师概括而呈现。6、探究结论的概括、探究结论的概括(1)实验探究结论的推广:)实验探究结论的推广:由下述教学片断完成。师师: :教材安排的实验探究是针对初速度为零的特殊过程实施的,所的结论为当 v0 = 0 时,Wv 2 (5)请同学们考虑:怎样将关系(5)推广到初速度不为零的一般过程中呢?生生 J: :由于初速度为零时末速度就等于速度变化,所以关系(5)可以一般性推广为W(v)2 (6)师师: :有不同意见吗?生

12、生 K: :好像有问题。因为关系(6)与关系(3)是相悖的。师师: :很好!K 同学敏锐的发现了“J 推广”的弊端。如果我们确认了关系(3),那就不得不舍弃关系(6)。但是,实验探究所得到的关系(5)又该做怎样的一般性推广呢?生生 K: :我觉得:在初速度为零的条件下,末速度的平方固然等于速度变化的平方,但也可以认为是等于速度平方的变化呀!师师: :说的太好了!在初速度为零的条件下, “末速度的平方”、 “速度变化的平方”和“速度平方的变化”均相等,即当 v0 = 0 时,v 2 =(v)2 = v 2 v0 2 (7)于是,我们可以考虑将关系(5)推广为一般性的结论为图图 3W0v 2图图

13、2W0v8W(v 2 v0 2)=(v 2) (8)(2)实验结论推广的验证:)实验结论推广的验证:在三个理论计算探究案例中,分别有案例案例 1 的数据验证的数据验证mFsv0vvWv 2 v0 21120.11.51211.532120.21.5110003120.31.521-1-1.5-3案例案例 1 的数据表明:的数据表明:推广所得到的关系(8)被认可。案例案例 2 的数据验证的数据验证阶段阶段第第 1s 内内第第 1s 内内第第 1s 内内第第 1s 内内第第 1s 内内v1010101010W50150250350450v 2 v0 2100300500700900案例案例 2 的

14、数据表明:的数据表明:推广所得到的关系(8)仍被认可。案例案例 3 的数据验证的数据验证过程过程转转 1 圈圈转转 1/2 圈圈转转 1/4 圈圈转转 1/6 圈圈v02vv2vW0000v 2 v0 20000案例案例 3 的数据表明:的数据表明:推广所得到的关系(8)仍然与之相符。探究结论:探究结论:“功”与“速度变化”之间并不存在具有一般意义的确定关系, “功”与“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即W(v 2)思考题思考题 1:在三个理论计算的探究案例中,关系(8)中的比例系数等于多少?思考题思考题 2:在三个理论计算的探究案例中,关系(8)中的比例系数其物理含义是什么?9评析:评析:针对上述案例及实施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作简要评析如下所述。1、教学实施的相应流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较为清晰的逻辑线索;2、针对课题作分层研究,其实质应被认为是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3、教材文本中瑕疵的敏锐发现,表现出施教者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 4、教学内容的智慧处置,实际上把文本表述瑕疵整合为有效的教育因子;5、探究方式的讨论与选择所荷载的相应功能,实际上就是科学精神的培养;6、理性探究活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较好的启发与调动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性;7、两种探究方式的相互配置与相互支撑,对相应的目标达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8、两个思考题间的逻辑递进关系的精心设置,为后续动能定理的教学打下了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