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782987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1 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谈谈你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谈谈你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认识。关系的认识。2 结合你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谈谈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结合你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谈谈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意义。解释教育实践 指导教育实践 推动教育改革3 试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试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

2、前提 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4 谈谈你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谈谈你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教育要现代化教育自身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教学现代化的内容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5 举例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举例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答: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先天的遗传

3、素质 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教育;即社会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的生理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

4、对人的自发影响。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6 联系实际,试论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联系实际,试论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务个环节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务个环节中。中。五育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 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形成着受教育者的合理素质结构。我们教育工作者

5、切不可厚此薄彼,有所偏废。帮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保证,为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一样都渗透于各育之中,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7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五个方面。智力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其次,智力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在智力整体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上。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时

6、期,教师应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要夸大它。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我们教育培养人不仅是给学生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要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磨砺他们的坚强意志,锤炼他们的个性。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而差异又往往比智力因素大,只是我们以往的教育未予关注重视罢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教师应全面培养、不可偏废。8 结合自身经验与教育实际,谈谈正确认识学生的意义结合自身经验与教育实际,谈谈正确认识学生的意义。地位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学生学习

7、的主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相对于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作用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的最终效果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也可促进发展,教育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9 请搜集资料或结合自身实践,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请搜集资料或结合自身实践,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0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认识。律的认识。学生认识的

8、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所谓间接经验,即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书本知识,理性认识;所谓的直接经验,即学生亲自实践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直接一间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任何知识都是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11 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答: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

9、规律和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喻小学课本讲到林巧稚小时候上生物课时老师提问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圆形、绿色。老师不直接回答把他们带到树林里,让学生采集树叶,然后加到教室里,这时同学就回答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多种答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教学中应从正面教育学生,童第周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经过努力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 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10、趣。12 根据你的的教学实际经验,分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根据你的的教学实际经验,分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主要由兴趣、叫维、情感、动机、意志、信念、性格等要素组成。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在认知中发展。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天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一种内驱力用于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泉。要按照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一般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增强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

11、。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动机、肖趣、情感、意志、性格等。13 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反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地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14 联系课程改革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联系

12、课程改革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一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贯彻一、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15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贯彻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贯彻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尽力性与量力性相

13、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能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是: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目前,学生有很大的潜力未被发掘。 要做到“及时而教”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所接受新知识的最高限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16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讨论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法的教学效果。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中心问题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可扩展学生

14、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深准确理解与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各抒已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全体学生普遍提高。讨论法可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整节讨论、短时间讨论,运用讨论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准备讨论时要对学生启发引导作好总结17 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分析一堂课教学的优劣。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分析一堂课教学的优劣。18 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知、情、意、行的关系?答: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 “言行一致” 、 “言行不一”就是人们对一个人思想品德作为的肯定和否定的

15、评价。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知、行、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行成的观念,与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 ,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的思想品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

16、、行的关系即要重视客观存在们的联系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知、情、意、行是教育学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的。19 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次教育就可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人生活环境和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的等等)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的制约作用。德育过程是多因素参与(有直接的、有间接的)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把握好以下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做好德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 ,而应当循序渐进,坚持“百年树人” ,长抓不懈。二是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反复,反复抓。20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