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文斌第11周教案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780559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狄文斌第11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狄文斌第11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狄文斌第11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狄文斌第11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狄文斌第11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狄文斌第11周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托物寓意,写冥想文课题:托物寓意,写冥想文 课型:作文课型:作文 上课日期:上课日期:2012 年年 11 月月 14 日日 作者:狄文斌作者:狄文斌 单位:滕州姜屯中学单位:滕州姜屯中学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13563270318托物寓意,写冥想文托物寓意,写冥想文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1 预习作文训练上的第三单元托物寓意,写冥想文 2 网上查阅白杨礼赞 ,进一步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相关课程标准:相关课程标准: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 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 内容。 ” 教学目标:教学目

2、标: 1 感受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 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并且运用这种手法写冥想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探究鉴赏、掌握“托物言志”作文的技法。评价任务:评价任务: 1 读文章,写句子,感受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互读文章,互相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新课,感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导入新课,感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 什么是托物言志?你能举一篇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文章吗? 2 教师以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 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导入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于谦写这首诗所赞之物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

3、?二二如果要写这一类的文章,我们该如何着手呢?如果要写这一类的文章,我们该如何着手呢?出示蜡烛1、 两支蜡烛,点燃一支,你想到了什么?(一支奉献,一支没有奉献。)你要赞美哪一支?为什么?(奉献的那一支。因它燃烧了自己,给人带来了光明。)那两支蜡烛可以象征世上哪两种人?(奉献者和不奉献者。一个发光发热,无私奉献,一个耗费青春,拥有才能却不利用。)2、 大白天点蜡烛浪费自己。那没点的那根呢?是把自己保存起来,等需要的时候。那应该在什么时候发光呢?在黑暗的时候。白天呢?就保存起来。这可以象征哪一类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黑暗中发光,正上英雄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黑暗中发光,正上英雄们危难

4、时刻显身手。)危难时刻显身手。)3、 用风吹灭,又能有什么寓意?蜡烛燃烧的时候,火势很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要保持不灭,光靠一根不行。要火势旺,就要团结起来。对,要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人是一根蜡烛,我们整个班团结起来,就能形成熊熊大火。4、 快烧完的、不成型的蜡烛。已经没有形状,仍然坚持燃烧。这可以象征那些意志特别顽强的人,即使身残,依然发光。象。它的“志”就是自强不息。5、 包装华美的与普通的蜡烛效果一样吗?说明了什么?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外表,应该在于他给人奉献了没有。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给蜡烛设置了无数个情景,也因此体会到了无数的“志”,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写出常人所未写出来的“志

5、”,我们的文章就别具一格了。小结: 物为志设,首要立意物为志设,首要立意。出示白杨礼赞选段A 描写了白杨的哪些方面? B 抓住了什么特征?小结:物状描绘,抓住特征物状描绘,抓住特征。将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加以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作者所要表达的志趣和感情有一个实在具体的依托。A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B白杨具备了哪些内在美?小结:分析内在,暗合立意。分析内在,暗合立意。继续出示白杨礼赞选段精神揭示之后,联想到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有哪些相似之处?小结:物人合一,浑然一体物人合一,浑然一体。三、小结: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掌握了写好三、小结: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掌握了写好“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作文的一般步骤:的作文的一般步骤:物为志设,首要立意物为志设,首要立意 物状描绘,抓住特征物状描绘,抓住特征分析内在,暗合呼应分析内在,暗合呼应 物人合一,浑然一体物人合一,浑然一体四、写作训练:四、写作训练: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选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注意“物”和“志”要和谐统一。字数 600 字左右。作者所借之物是表情传理的外壳,所言之志是表情传理的精神内核。内外之间的联系纽带常常是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