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773947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加快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加快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加快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快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发布者:荣民集团 发布时间:2011-03-19 全国人大代表 荣民集团董事长 史贵禄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是我们国人都向往和关注的地方。前不久,我们几位在陕西 的全国人大代表赴延安、榆林两市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为期 5 天的专题调 研,感受非常深刻。一、陕北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情况我们看到,延安、榆林两市根据中央有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坚持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突破、试点示范、稳步推 进的工作思路,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支撑、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推 进农业产业化、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在推进新

2、农村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1、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方面,两市都能从本区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意形成农业 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延安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适宜农林牧多样化生产,是全国唯一符合世界最适宜区七项气象指标的苹果 优生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延安确立了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全面优化产业区 域布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加快建立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产业上规模提效益。2009 年底,全市苹果面积达到 280 万亩,总产 197 万吨,产值 36.3 亿元。洛川、宝塔、黄陵、 富县、宜川、延长、安塞、延川 8 县区被认定为省级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3、县,137 个、24348 亩苹果园被省果业局认定为省级优质苹果标准化示范园,65 万亩苹果园被国家农业部认定 为绿色生产基地。羊子、红枣、小杂粮等区域性特色产业也逐步形成规模。以苹果为主的 绿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成为农民名符其实的致富产业。榆林属我国北部独具特 色的农牧交错地区,农业人均占有耕地 5.6 亩,有 18 项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产量居陕西全 省第一,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 80%,已建成世界红花荞麦优质产区和产业化先进区, 全国优质马铃薯、春玉米高产区,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小杂粮和红枣生产基地,初步形成 了“四区一带”的产业格局。2009 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 152 万吨,创

4、历史新高,农业总产 值达到 120 亿元,增长 22%。2、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两市按照“一村一品” 、 “一乡一业” 、 “一县一特色”的产 业布局,重点抓了苹果、羊子、小杂粮、马铃薯、红枣、玉米、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 设,着力打造了洛川苹果、陕北羊子、陕北红枣、陕北杂粮、大明绿豆、大漠蔬菜、三边 荞麦、陕北杂果等名优品牌,积极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两市已建成省、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200 多家,拉动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超过 300 万亩,约 60 多万农户与龙头 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 1300 多个,带动农户 190 多万户,人均增收 40

5、0 元以上。农业产业化中“订单农业” 、 “公司+农户” 、 “科研单位 +企业+基地” 、 “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完善。3、在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方面,延安市注意政策引导,措施跟进,极大地促进了产业 的升级发展。2009 年,延安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三 个文件,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榆林结合其矿产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南部高点起 步、北部产业升级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北部六县按照省上“三个转化”要 求,加大了对资源的深度转化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完成了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到现代高 端、高附加值的转变,提高了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工业化水平得到了全

6、面提升。南部六县 重视发挥自身优势,综合加工能力增强,2009 年子洲、清涧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 83 个 县中位列第一和第二位。4、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延安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 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了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根据资源禀 赋和比较优势,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城镇主导产业,完善了小城镇规划,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培育和搞活了县城房地产市场,改善县域城镇 居民的居住环境。榆林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主要抓了四个一体化:一是城乡规划一体 化。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提升水平。二是城

7、乡经 济一体化。实施小城镇带动,引导农村人口到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实施中心村镇带动, 使分散居住的农户更多进入中心村,进行多种经营,实现农村公共资源共享;实施园区带 动,以能源化工重大项目生活基地为依托,通过政府组织解决土地供应、搞好基础设施建 设、开发商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有效转移农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了 对城乡基础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建设,重点加强了调整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加 强通讯和电力网络建设。四是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目前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及公共 事业加快发展,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 40.5%,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 30.8%。5、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两

8、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早,动作快,力度 大。2003 年下半年,延安市洛川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三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之 一;2005 年,由市、县政府和农民共同筹资,将新农合制度扩展到宝塔、吴起、志丹、安 塞、子长、甘泉六县区列入国家试点县区;2006 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新农合制度,在 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农合制度全覆盖,较国家预期目标提前了 4 年;2007 年,全市 13 个县 区全部列入国家新农合制度试点。2010 年全市有 144.6 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4.32%。榆林市从 2005 年首先在神木县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到 2007 年 6 月新农合制度 在全市提

9、前两年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又在全市 12 个县区启动了新农合门诊统筹试 点工作,目前,覆盖率已经达到 100%,初步建立起具有“住院统筹、大病救助”模式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2009 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达到 264.8 万人, 参合率为 95.84%,享受住院补助 2.25 亿元,住院补偿率达到 45%。6、在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两市鼓励农村居住的居民向城镇转移,吸引各方面 人才到城镇居住和创业,积极探索“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2009 年延安市取消城乡“农 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放宽 户口的迁移政策。凡农

10、村居住的居民要求投靠城镇居民的,只要属近亲属的,即可办理。 2008 年底,榆林放宽了对直系亲属投靠入户的限制,实行了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 件的户口迁移政策,对持有过期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户口迁移证件的,及时为群众办理落 户手续。7、在培育新型农民方面,延安市重视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截止去年底,对全市所 有的乡、村干部轮训一遍。目前已对全市 163 个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进行了培训,提高 了乡镇领导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同时,组织示范村两委会领导参加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现已培训 18 期 495 人次。各县区、乡镇也分别举办 了县区农口干部、乡村干部、产业

11、技能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举 办县、乡、村干部培训 844 期,培训 7.4 万人次,举办各类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和农民技能 技术培训班 1.3 万余期、128 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市、县还组织有关人员,赴四川成都、 江西赣州、山东潍坊等地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二、问题与建议近年来,陕北两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为陕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陕北农村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农业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相当大程 度上仍在靠天吃饭。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与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 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迫切致富,加快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1、

12、建议国家和陕西省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从加快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实际 出发,统筹考虑榆林“用地” 、 “用水” 、 “出路”的问题。随着榆林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 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必然给土地流转带来了机会。建议:一是调整现有的沙漠地使用政策,辅之于相应补贴办法,吸引白于山区的农 民将沙地进行耕地改造,发展设施农业。这样,既可以解决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农民 今后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还可以有效保护榆林脆弱的生态环境。二是把“引黄入榆”列入 国家和省上“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一并考虑,给予政策和资金方 面的支持,以解决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的用

13、水需要。三是把畅通“向东出口”作为实施西部 大开发重要内容,尽快规划西到连云港的铁路和公路干道,以解决陕北煤炭、能源、农副 产品等出省的压力。2、重视和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我们在陕北看到,一些地方发展大棚种植技术等设 施农业,缺少的主要是人才;不少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不错,缺少的也是人才。因此,建 议国家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扶持在每个县建立一个农民实用技术培 训中心,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 ,提高农 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为农业增产增收、改变乡 容村貌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建议国家和陕西省继续完善各项优

14、惠政策,加大工作力度, 吸引医疗、卫生、教育、农技等方面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安心服务,施展才华。3、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虽然陕北一些地区 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投资少,措施软,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同时 一些赌博、迷信等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很不适应,与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很不适应,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 重要任务,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地 优势资源和搭建文化市场

15、平台,使广大农民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4、着力解决城乡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解决城乡产业结构问题,不是要把乡村变成 城市,而是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同时,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城乡产业协 调发展。就是根据城市、城镇与农村的不同特质和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分别发展城市型产 业、城镇型产业和农村型产业,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中 心城市、城镇和乡村产业趋同,都在发展同样的产业,由此造成同一区域内的过度竞争, 各自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通过土 地置换,使大量工业、普通住宅等偿付租金能力差的用地从城市中心区退出,中心城区重

16、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工业逐步从中心城市扩散到卫星城镇, 同时使分散的农村工业向中小城市集聚。这样,就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 济技术联系。中心城区不再以生产性功能为主,而是以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 服务中心的功能作为周围区域的发展极;中小城市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中心城区向农 村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以及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农村以规模化、连片 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大中小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城市 化发展的整体效益。5、逐步建立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筹补结合的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的 新机制。目前,陕北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呈现 明显的“短腿”:占陕北总人口 60%以上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 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 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 4 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 38%。教育、卫生等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已成为陕 北农村发展中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当前农村改革的重点,已由规范 农村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