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历史复习学案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75914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  历史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  历史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  历史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  历史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 历史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 历史复习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 历史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1、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距今约 170 万年万年的元谋人元谋人。 2、 生活在距今约距今约 7020 万年万年的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被称为“北京人北京人” 。 3、 北京人已经能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打制石器,已经使用天然火天然火,过着群居群居生活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氏族名称生活年代房屋建筑种植农作物使用工具陶器半坡聚落距今约 6000 多年半地穴式粟、白菜磨制石器彩陶河姆渡聚落(早) 距今约 7000 多年干栏式水稻磨制石

2、器黑陶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炎帝与黄帝、尧舜禹“禅让” 、大禹治水)P12-16 1、 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妻子嫘祖嫘祖 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养蚕抽丝技术。 2、 尧舜禹尧舜禹之间是通过禅让制禅让制先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通过推举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 “禅让” 。 3、 大禹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筑堤堵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 大海。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 5 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公元纪年) 1、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禹

3、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第一个国家夏朝夏朝,定都阳城。 2、 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是启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 约公元前 1300 年,商王盘庚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殷。 4、 约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周武王灭商纣商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镐京。 5、 西周末年,王室势力日益衰微,公元前 771 年,犬戎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周 平王平王迁都洛邑洛邑,史上成为东周东周。第 6 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P28-33 1、 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统治阶层 被统治

4、阶层第 7 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P34-391、齐桓公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葵丘盟会葵丘盟会标志着其霸主地位正式确立。 2、春秋五霸(两种说法)P34,晋楚争霸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4、合纵,连横 P37第 8 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P41 1、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反映了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 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2、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齐国邹忌改革,秦国商鞅变法 3、秦国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6 点 P43 影响 P44 第一段)第第 9 课课

5、甲骨文与青铜器甲骨文与青铜器 P46 1、甲骨文的意义(P46 第一段第 6 行“甲骨文卜辞记录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商朝 开始的) 汉字是由甲骨文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2、目前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 。第 10 课 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 P50 1、 孔子(生存时期春秋春秋,思想“仁,礼仁,礼” ,学派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 老子(生存时期春秋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3、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 P52 和 P53 的两张表格)第 11 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 都江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秦国李冰父子秦国李冰父子在

6、岷江流域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使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天府之国。 2、 都江堰由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 (分流功能)“飞沙堰” (泄洪排沙)“宝瓶口” (灌溉) 3、 编钟编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第 13 课 秦帝国的兴亡 P64 1、 秦统一中国:背景和原因(P64 第一段里) 意义(P65 第 2 段) 2、 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第 14 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 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 P7

7、0 3、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采纳李斯建议) 5、 军事方面:御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临洮,东到辽东辽东) 第 15 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西汉的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 2、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思想上: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提出, 影响:儒家学说 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政治上:政治上:“推恩令推恩令” (主父偃(主父偃提出, 内容内容 P75 最后一段)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地方:刺史刺史)第 16 课 秦汉开拓西

8、域和丝绸之路 1、 西域: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 西汉张骞西汉张骞第一次通西域(时间,目的,结果) 3、 张骞通西域的作用 P82 第 2 段。 4、 东汉班超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5、 丝绸之路(路线 P83 第一段,意义 P84 第一段最后一句)第 17 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第 18 课 昌盛的文化 1、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西汉末年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 佛教的教义(P92 第 2 段) 3、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东汉后期东汉后期结合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而形成。 4、 道教

9、的教义(P92 第 4 段) 5、 东汉后期,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儒家为主,儒、佛、道儒、佛、道三家并力互补的局面。 6、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纪传体通史。 (内容和特点 P94 第 1 段) 第 20 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P101 1、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P101 第 2 段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影响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3、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第 21 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P107 1、 人口南迁:(原因原因: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2、

10、东汉末年,开始南迁东汉末年,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南迁浪潮西晋后期,南迁浪潮。 3、 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岭南一带。 4、 淝水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意义: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再一次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意义: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再一次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 5、 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作了铺垫东晋的建立阻止了少数民族南进,为南方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北人民共同开发表现:农业农业:湖田,北方的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北方的先

11、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水利设 施手工业手工业:冶铸业中灌钢法灌钢法的发明,青瓷青瓷烧制技术,造船业,孙权派 人到达夷洲夷洲(台湾) ,织锦业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建康城建康城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第 22 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1、 少数民族内迁(原因 P113 第一段) 2、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P114、P115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P115 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P115 最后一段科技领域科技领域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时时 期期主要成就主要成就劳动人民劳动人民西汉时期西汉时期人们从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积漂絮成絮片“中

12、得到启中得到启 示,制造成最早的纸示,制造成最早的纸造纸术蔡伦蔡伦东汉时期东汉时期用书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为用书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为 原料,制成原料,制成“蔡侯纸蔡侯纸”,不仅降低,不仅降低 了造纸成本,而且提高了纸的产了造纸成本,而且提高了纸的产 量和质量量和质量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著有著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一书,全面 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 定了中医治学的基础,被后世尊定了中医治学的基础,被后世尊 称为称为“医圣医圣”医学华佗华佗东汉时期东汉时期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麻沸散”,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后世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后世 誉为誉为”神医神医”数学 东汉时期东汉时期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标志着以计算为中标志着以计算为中 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