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学习纲要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743110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学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态学学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学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学习纲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学习纲要生态学学习纲要第一章 绪论(2 学时)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于生态科学的整体框架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学重点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和趋势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生态学 1.1 生态学的定义 1.2 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节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2.1 生态学发展研究简史 2.2 现代生态学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8 学时)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存活,需要对异质性的环境不断的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教学重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

2、因子的区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1.1 环境的概念1.2 环境的类型1.3 环境因子分类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2.1 生态因子的概念2.2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2.3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第三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学生主讲,教师总结、归纳)。3.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2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3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4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5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种群是生态学各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它具有许多不同于个体的特征,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

3、位。教学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动态教学难点 单种种群增长模型及其生态学涵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1 种群的定义及其内涵1.2 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简史1.3 种群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种群动态2.1 种群动态及其研究意义2.2 种群密度与分布2.3 种群统计学2.4 种群的增长模型2.5 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第三节种群的空间格局3.1 种群的空间格局的概念3.2 种群的空间格局的类型第四节种群调节4.1 气候学派4.2 生物学派4.3 食物因素4.4 自动调节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2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史研究主要是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4、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教学重点 生活史和繁殖策略的概念、r-对策和 k-对策的概念及其生态特征教学难点 生活史对策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活史概述1.1 个体大小1.2 生长与发育速度1.3 繁殖1.4 扩散第二节繁殖成效2.1 繁殖价值2.2 亲本投资2.3 繁殖成本第三节繁殖格局3.1 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3.2 生活年限与繁殖第三节繁殖策略3.1 r 选择和 k 选择3.2 R-、C-和 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3.3 波动与稳定第四节 性选择4.1 植物的选择受精4.2 动物的性选择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5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在普通的生物群落中都可见到,对于两个具体

5、的物种而言,相互作用的类型可能会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变化,也可能在其生命史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类型。联系第三、四章,在实施生态恢复、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种内及种间关系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种间模型教学难点 生态位的概念;种间竞争模型教学内容第一节 种内关系1.1 密度效应1.2 动植物的性行为1.3 他感作用第二节种间关系2.1 种间关系的类型2.2 高斯假说2.3 Lotka-Volterra 种间竞争模型2.4 生态位理论2.5 捕食作用2.6 寄生与共生课堂讨论:思考和讨论 2-3 个有代表性的种群生态学问题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

6、学生认识到生物群落学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发展的必要理论基础,在土地利用、自然保护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教学难点 层片及生活型的概念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1.1 生物群落的定义及其内涵1.2 植物群落学的概念1.3 植物群落学的发展简史1.4 群落的基本特征1.5 群落的性质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2.1 研究种类组成的意义和方法2.2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2.3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2.4 种间关联2.5 群落的综合特征第三节群落的结构3.1 群落的结构要素3.2 群落的外貌与季相3.3 群落的垂直结构3.4 群落的水平结构3.5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第四节影

7、响群落的因素4.1 生物因素4.2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4.4 岛屿与群落结构4.5 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4.6 平衡说和非平衡说第七章生物群落的动态(3.5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群落的动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掌握和应用生物群落的生态规律,控制、利用、改造、创造生物群落,进而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群落生产力。教学重点 群落的形成、变化类型和演替类型;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形成1.1 裸地的类型及其成因1.2 植物的侵移1.3 植物的定居1.4 生物群落的形成第二节群落演替的类型2.1 植

8、物群落变化的类型2.2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第三节群落演替顶级学说3.1 单元顶级论3.2 多元顶级论3.3 顶级-格局假说第四节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4.1 去除植被的影响4.2 植被的恢复过程4.3 生物调节的恢复4.4 群落的发展与稳态4.5 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第五节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5.1 植物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5.2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5.3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5.4 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5.5 人类的活动第六节两种不同的演替观6.1 经典的演替观6.2 个体论演替观课堂讨论:分析引起自然群落退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第八章生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1.5 学

9、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群落分类的意义及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及单位;初步了解群落分类和排序的数量方法教学重点 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及单位教学难点 群落分类和排序的数量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分类1.1 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1.2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1.3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1.4 美国的群落分类1.5 群落的数量分类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排序2.1 间接梯度分析2.2 直接梯度分析第九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2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与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级的概念和区别;生态效率的概念与特点;生态系统

10、的自我调节机制教学难点 同一营养级内与相邻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类型与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1 生态系统的概念1.2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3 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简史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1 非生物环境2.2 生产者2.3 消费者2.4 分解者2.5 生态系统的类型第三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第四节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第五节生态效率5.1 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5.2 营养级位之内的生态效率5.3 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第六节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第十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5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中的能量产生和流动。教学重点 生产量、生物量、生产效率等基本

11、概念、表达方式及其测定方法教学难点 不同组织水平上的能流分析及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1.1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1.2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1.3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子1.4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2.1 次级生产的生产过程2.2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2.3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分解3.1 分解过程的性质3.2 分解者3.3 资源质量与分解作用的关系3.4 理化环境对分解作用的影响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课堂讨论)4.1 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4.2 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4.3 实验种群层次上的能流分析4.4 生态系统层次

12、上的能流分析4.5 比较不同生态系统中限制初级生产力的因素。第五节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第六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第七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第十一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5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结合第九、十章内容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发展趋势以及自我调节机制等,了解生态系统研究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当前全球所面临的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演替、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的研究。教学重点 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不同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基本途径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循环的一

13、般特点1.1 生命与元素1.2 物质循环的模式1.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第二节水循环2.1 全球的水循环2.2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第三节气体型循环3.1 碳循环3.2 氮循环第四节沉积型循环4.1 磷循环4.2 硫循环第五节有毒有害物质循环5.1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5.2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实例第十二章陆地生态系统(2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学重点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植被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三相地带性

14、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1.1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1.2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格局1.3 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格局1.4 我国陆生植被分布特点第二节主要陆地生态系统(自学、课堂讨论)2.1 森林生态系统2.2 草地生态系统2.3 荒漠生态系统2.4 冻原生态系统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自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学重点 湿地特点及功能;水体污染及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第三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第四节海洋生态系统第十四章景观生态学系统(2 学时)教学目的与

15、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层次,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和迅速发展中的学科。教学重点 景观结构、功能、动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1.1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2 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简述。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2.1 尺度及其有关概念2.2 格局与过程2.3 空间异质性和斑块性2.4 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2.5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2.6 异质种群2.7 景观连接度、渗透理论和中性模型2.8 等级理论和斑块动态理论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3.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3.2 景观结

16、构分析的数量方法3.3 景观模型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第十五章应用生态学(2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无节制的索取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真正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的原则。教学重点 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的基本概念,应用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应用实例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球变化1.1 全球环境问题1.2 全球变化1.3 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1.4 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2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2.3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2.4 濒危生物的评估与分级2.5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第三节可持续发展3.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2 生态恢复3.3 生态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