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西路在哪里?别说新到上海的,即便是很多上海小年轻都未必知道它过去的名字叫“吕西纳路”,Lucerne Road;和伦敦一条马路同名——英国人命名马路有个特点,不是用王室的名字,就用伦敦一模一样的路名利西路也属于 20 世纪初,公共租界越界修路,筑路于 1912 年,东边接着忆定盘路(Edinburgh Road),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路因为接送小孩上幼儿园,每天都会路过那里,但从没有想过,这条连入口都那么不起眼的小马路,会有那么多的故事,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查阅老房子的时候,发现一幢利西路 44 号的保护建筑,这里就是 1889 年,李鸿章为其老母所建的别墅李鸿章的后半生,建家业于上海,至今在上海西区仍有不少李家的遗迹,如丁香花园,利西路 44 号别墅、延安西路李宅、华山路枕流公寓产业、复旦中学李公祠等利西路上的这幢别墅,外观看似中国传统的 2 层塔形建筑,据在此居住 50 多年的老住户说,李鸿章老母亲诚信佛教,故建成塔形,底层面积大,二层收小,底层方形平面均削去四角,成立八角形,二层重檐的八个戗角反翘,均有吻兽,二层屋顶顶尖,曾立有一只仙鹤这幢 2 层塔式建筑全系木结构,外墙采用钢板网浇混凝土 10 厘米厚,面贴小河卵石,外墙墙体中空,内层墙为板条抹灰,整个外墙隔热性能良好,使住房冬暖夏凉。
这幢建筑所有木料均为上乘檀木,自今一百多年,地板、门窗、楼梯主要结构和主要部件均基本完好,在木结构建筑中实为难得原建筑用地约 5 亩,建筑面积为 607 平方米建筑底层,南立面为开三个圆洞的廊墙,现已被封死,圆形痕迹尚清晰可见,圆洞墙后是约 3 米宽的门廊,门廊系暗红色磨石子地面,进户大门开在东南角,由室外拾阶而上,迎面是一扇双开黑漆大门,二扇门上有一对 30 厘米的铜质狮子头门扣,二个铜环穿在狮子的鼻子上,今东南侧大门已被封死,现门廊也被隔成房间经磨石子门廊向里即是别墅的厅堂,厅堂面积约 60 多平方米,堂屋地面系条形檀木地板,局部拼成各种花纹,厅堂层高约 4 米左右,在厅堂迎门处原有李家老太供奉的镏金弥勒佛坐像,约有六七十厘米大小佛像底座下是镏金紫檀木浮雕二十四孝图房屋大修拆除时还香气四溢楼梯扶手下沿是连续木刻花纹,每根楼梯栏杆都串着一个 18 罗汉木雕像,其面相、姿态各异,都是镏金的木雕,可见这幢建筑之气派室内一般门窗都有木刻浮雕,主要内门还镶嵌贝骨浮雕,东侧内室门罩是一檀木镂空挂落堂屋顶棚为 30 厘米原木大料成井字构架,至今完整挺立这幢房子的楼梯立柱,只雕狮头而不雕龙头,这也是因为仕途人家,不敢冒犯皇规。
李鸿章当时仅为总理大臣,雕了龙头,或者屋面用了黄色的琉璃瓦,都会冒犯皇室,要治罪杀头这座建筑内部的一些装饰,一直能够保留到“文革”结束以后,这是很是难得的但是,在 1978 年大修时,由于技术问题,屋面被改成了普通青瓦屋面,加上局部搭建和房间分隔,建筑面目已非昔日屋面戗角、楼梯栏杆、24 孝镏金浮雕、佛像等,也都在那一次大修时被毁据这里的老住户说,这幢李氏住宅在 20 世纪 40 年代,还由李鸿章的孙子居住解放前夕,李鸿章孙子移居美国,解放后此房分给居民居住,正房有六户居民,房屋内部结构尚好除了李鸿章的老宅,利西路上,还有一处在上海留下大量建筑作品的外国人的婚房,他就是邬达克只可惜,这“吕西纳路 17 号”的花园房子,早已成了历史1922 年,邬达克与苏格兰后裔伊丽莎白·吉塞拉·梅耶结婚与吉塞拉的家庭相比,邬达克属于正宗凤凰男1920 年时,他还是来到上海的前奥匈帝国军人,下船的时候一文不名而吉塞拉的祖先,穿越西伯利亚来到大清,住在中国已逾三代她的父亲是德国巴斯夫公司染料在华的独家总代理,母亲来自英国贵族家庭婚后,邬达克在吕西纳路(今利西路)17 号,设计了自己的家,这是一个有着4000 平方米大花园的宅子,建造经费,则是邬达克从岳父那里借来的。
邬达克新婚的住宅,距离他自己设计的中西女塾不远而随着一单一单建筑设计案子的成功,邬达克有了积蓄并且,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出生邬达克在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买了一块地皮,想要建一座比吕西纳路的家更大的房子不料工程还未结束,他就意外接到了购买请求买家是一位重要的、无法拒绝的中国客人,他就是当时的行政院院长、孙中山的儿子孙科,而这栋建筑就是番禺路、延安西路口上的“神秘别墅”——我们曾有一篇《番禺路上的神秘别墅》,专门介绍这处建筑的曲折历史于是,邬达克只能另寻地皮重建新家,他找到的地点也在哥伦比亚路附近,就是现在番禺路 129 号,邬达克纪念馆的房子——这座类似于英国都铎时期的“黑白”建筑,成了邬达克一家在上海的生活之所短短一条利西路,不仅有名人之所,官宦之家,还有民族企业家曾经十分精致的旧宅,这就是现在位于利西路 24 弄 5 号的“戴宅”这个“戴”字是谁?戴耕莘,当年上海滩著名的华成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老上海说华成烟草未必都知道,但是,要说“美丽牌”香烟,那一定是人人皆知,不仅知道,而且曾经还有不少老上海曾经追捧过戴耕莘,又名芳达,原籍宁波镇海城西虹桥村中戴家(又名洪桥戴家),1895年生。
父亲戴运来,系著名旅沪商人戴耕莘十六岁辍学就商,进英商怡大洋行作练习生三年后离开怡大,进利昌铁行,跟着父亲学经商1919 年,其父病故,他继承父业出任利昌铁行总经理,那一年,戴耕莘才 25 岁,不仅如此,他 30 岁时便被推为上海总商会会董——就在这一年,戴耕莘和他的同学挚友陈楚湘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盘下了华成烟厂20 世纪初,自英、美商人联合在上海设立“英美烟草公司”之后,外国公司制造的香烟,就源源不断地向中国各地倾销,中国的钱财自然也随之滚滚流入外商之手许多中国商人为了振兴民族工业,打破外商烟草垄断的形势,设法开设烟厂,却因资本、战乱等原因而失败老华成烟厂原先生产的只有 10 支装“三棋牌”香烟,质量根本无法与英美烟草公司产品匹敌戴耕莘、陈楚湘接手华成后,发愤图强,先是创出了“金鼠牌”香烟,不仅质量上乘,而且包装精美,售价又低于当时畅销的“红锡包”香烟,很快受到大众欢迎,从而打开了销路,时有广告语“金鼠牌香烟,烟味好,价钿巧!”随后,华成烟草公司还一度打破了英美烟草公司对北美烟叶的垄断,低价购入大量优质原料,着手推出新的品牌特邀请沪上著名画家谢之光先生设计包装据说,受托当晚,谢之光随手翻开一份画报,便以上面的一帧名伶肖像为模特,将她画在了烟标图案正中,并落墨取名为,“美丽”牌香烟。
据传,所画的人物正是当红名伶吕美玉(我们在介绍高邮路的文章里,讲述过吕美玉的故事),但这张肖像并不是她的素身照片,而是她主演时装戏 《失足恨》中的一张戏装像1925 年 3 月, “美丽” 牌香烟隆重登场,因烟丝纯净,烟味醇和,加上商标精致华美,一炮走红不久,已为阔太太的吕美玉,引发了一场 “肖像使用权” 的侵权案最终,华成烟草公司与吕美玉达成协议: 除重金赔偿之外, 每生产一箱 “美丽”牌香烟, 便支付肖像使用费大洋五角——“美丽”牌香烟在 1926、27、28 年间的销售量, 分别为 3258 箱、 14621 箱、22744 箱,仅这三年,吕美玉获得的肖像使用费,就高达两万多大洋五卅惨案”后,全国掀起了“抵御洋货,提倡国货”的呼声,“金鼠” 、“美丽”为中国烟草工业的发展争得了市场,公司也因此大为盈利——股票原来 100 元票面只值 30 元,后来涨到了 2000 元,还没有人肯脱手就在这时,戴耕莘决定为自己建一栋花园别墅,设计师是公立营业公司的顾道生工程师,位置就在吕西纳路和忆定盘路的转角处,法式风格,假三层砖木结构一层南面中部外凸,顶部形成了一个阳台,其东侧有一处较大的室外平台。
中部的阳台门是圆券形的,共有三扇屋顶呈荷兰式风格,挑檐处往外微翘,极为别致老虎窗的比例比一般的大些,原有的内部装修现在保存得比较好,尚有墙面壁画留存整体看上去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这幢住宅后来由戴耕莘的儿子、华成烟草公司股东戴伦庠继承1950 年,戴伦庠将它以人民币十四亿元,出卖给解放日报社作职工住宅,自己搬到了五原路现在的戴宅,已看不出烟草大王住过的痕迹住户们晾晒的衣服、放置的生活用具、外面随意搭建的遮阳棚使其看上去显得有点颓败唯有房前的树木、 花草还显出勃勃的生机,在阳光的照耀下,暗示着它曾经的美丽说过了利西路的晚清重臣、民族企业家、最后要来说说,这条小马路曾经住过的一位名媛,永安公司郭老板的四小姐,郭婉莹(Daisy Kwok)利西路上的“郭宅”在路的南边,从江苏路的路口转进利西路,不远就能看到一幢北欧风格的建筑,这就是上海永安纺织、百货集团公司的创始人,郭家兄弟早期在上海的花园住宅1909 年,郭婉莹出生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她的英文名字叫,“Daisy”在六岁那年,她随着她的家族,飘洋过海的来到了中国1917 年,郭标应孙中山的邀请,和兄弟郭杰一起,开办了上海当时最新潮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而郭婉莹妈妈的家,正是开办先施百货公司的富商“马氏家族”。
永安公司蒸蒸日上,家里也搬到了一栋带花园的大房子里,这是从一个瑞典人手里买来的,一栋很美的西式大房子,更美的大花园——这就是现在利西路“郭宅”的前生后来,房管部门在花园里建造了二幢六层住宅,使花园成为小小的庭院,至今仍居住着许多户居民郭婉莹一直是父亲郭标最心爱的孩子因为怕绑匪,郭家的孩子只有很少的机会公开社交,他们最好的朋友,差不多就是宋家那个时候,宋子文天天在利西路上的郭家吃饭,在宋家管账的宋美龄,和在郭家管账的二姐姐波丽好成一团,常常互相交流,怎么从家里的流水账里扣出钱来,结伙去看新出的美国电影郭婉莹中学读的是当时的贵族学校,“中西女塾”,大学是在燕京大学读的心理学,25 岁毕业后,嫁给了吴毓骧,他是福州林则徐家的后代,他出生时,他家已经姓了吴,也算是清寒的书香门第了然而,吴毓骧玩性很重,又是急想着如何一夜致富的人,即便是郭婉莹难产在家休养期间,他还是去俱乐部玩牌到深夜回家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吴毓骧抓住了一次快速发财的机会,家中的条件日益得到改善1951-54 年,他们家又经历了上海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直到“公私合营”开始,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波折,开始轮番打击这个家庭。
如果您对郭婉莹的故事感兴趣,可以翻阅陈丹燕为她写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一书,篇幅原因,我们不再赘述但是,在这炼狱般的生活压力下,郭婉莹并没有像当年很多“资产阶级反动派”那样选择自杀,或许,在这个天生骄傲的女子看来,没有什么可以打垮自己改革开放后,顶了多年右派帽子的郭婉莹,被人们恭恭敬敬地请回了课堂,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为所里的专业人员上英文课在此之前,郭婉莹又和大学时期的同事,英国牛津毕业生汪孟立结婚他们是多年的老朋友,汪孟立常常帮助处在困境中的郭婚后,两人常常一起去旅行四年以后,发现汪先生患了癌症,郭婉莹开始奔波于医院,直到两年以后,汪先生去世八十年代初,BBC 电视小组、美国 CBS 著名的六十分钟节目,都曾到上海采访郭婉莹,尤其是六十分钟节目著名的主持人华莱士,在采访完邓小平后,他来到上海,希望从郭婉莹口中说出那个苦难、遭迫害的年代——但是,郭婉莹拒绝回答任何那个苦难年代的任何问题,最后,两人不欢而散——或者,在我们看来一段传奇的故事,对“戴西小姐”而言,这只是一段人生1998 年 9 月 24 日黄昏,是她辞世的时刻她到底没有说出对自己一生的怨言,躺到自己的小床上去,只是轻声说了一句:“我怎么这么累啊”——也许,这就是她想要保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