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373174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4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笔记笔记 第一编第一编 第五章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屈原和楚辞 第五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一、楚辞的名称 “楚辞”名称的两重含义: 1、指历史上战国后期,我国南方楚地出现的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 2、指把屈原、宋玉等诗人的诗歌选辑而成的一部分诗歌总集。 二、楚辞与赋的不同 1、体裁不同,楚辞是诗歌,赋是押韵的散文。楚辞毕竟是一种新体诗。后人因此把屈原一 派的作品,称为辞或称为骚,免得同诗赋混淆。文心雕龙内,分为辨骚、诠赋两篇,那界 限也很明显。赋这种体制是较为特殊的。由外表看去,是非诗非文,而其内容,却又

2、有诗 有文,可以说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锺嵘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诗品总论) 2、与音乐的关系上,楚辞同音乐近一些,赋同音乐距离远一些。 三、楚辞的来源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楚辞是楚国诗歌的代表。虽说楚辞接受着北方文化的 影响,但它仍然很显明地保存着南方文化的特性和风格。语言、宗教、乐歌以及地方色彩 各方面,对于楚辞的民族形式,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宋黄伯思翼骚序说:“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各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1、楚国社会风习和地方文化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楚人勤劳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反抗外侮的传统。 原始宗教的巫风盛行,民间巫歌对屈原的作品有

3、直接影响。 地方音乐的发达,源远流长的楚地民歌。南方乐歌与北乐北歌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富于幻想,变化曲折、悦耳动听的乐歌,也 就是后来所谓的楚声。这样的“南音”或“楚声”,对于楚国的诗歌,无论在形式和情调 上都是有影响的。九歌诸篇大部分是当时民间的歌曲,是楚国的巫风和南音的结晶,由屈 原加工再造出来的。在其他的古籍里,也还可以看到楚辞以前的南方歌曲。如刘向的说苑善说中有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楚地方言对楚辞的影响,形成它在语言艺术上的风格。 2、大量吸收中原文化也是其形成的重

4、要条件。到了战国,南北文化汇流的现象更加明显。许多南方学者,到北方留学,北方的人士, 也都到南方来游历。思想的交融,文学的感染,更加密切起来,这就加速了楚国文化的发 展。楚国的文学必然要感染着诗经的影响,楚国文人的思想,必然会感受着北方的思想。 桔颂、天问的形体源于诗经,屈原的政治伦理思想,受到儒家的影响,这是并不 奇怪的。诗经与楚辞,在创作方法的主要倾向和诗歌的形式、风格方面,虽具有不同的特色, 但在文学发展的源流与相互的影响,是有联系的。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一、屈原生活的时代 1、是战国中后期,中国由奴隶制跨入早期封建制时期。楚国由强大转入衰弱,中国在政治 上的统一快要完成。也是各

5、国军事、政治斗争最剧烈,纵横风气最流行的时代。 2、是百家争鸣,中国学术思想蓬勃发展、光辉灿烂的时代。当代有名的学者,稍前于屈原 的有商鞅、申不害、宋钘、孟轲、惠施、庄周、陈良、许行诸人,比他稍后的有邹衍、公 孙龙、荀况和韩非,纵横家苏秦与张仪,更和他一生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政治变化、 社会动摇而学术思想正在蓬勃发展的时代,一面是提高了屈原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就丰富 了他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屈原生平屈原名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他的生死年代,很难确定, 大约生于前 339 年,死于前 278 年。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 王商议国事。正如史记本传

6、所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他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 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亲秦派的排挤打击,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使得屈原被放逐到 汉北。顷襄王时期,屈原再次受到打击,被放逐到江南。 在长期的流浪中,他与人民更为接近,对现实更为不满,在忧愁苦痛的愤恨中,创作 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吐露出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和悲叹自己的命运。眼看楚国的政治日益 腐败,秦国的侵略日益紧迫,他既无力挽救,又不能坐视楚国的灭亡,于是写完了最后的 那篇怀沙,便自投汨

7、罗江而死。屈原的死,激起了楚国人民对他无限的敬爱。 三、屈原的思想屈原是伟大的政治诗人。他对于政治有高远的理想。对外是主张联齐抗秦,保全楚国: 对内是要严明的法纪,选贤任能,改革内政。这种政治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性和民主性 的。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代影响极大。屈原热爱国家热爱乡土的精神,在他许多作品 里有充分体现。他的爱国精神是有人民性的基础的,是能鼓舞人心的。他的愤恨和痛哭, 并不只是关于他个人的升沉得失,他念念不忘的是要保持楚国的独立,是要反对腐败的贵 族政治,这一切都符合楚国人民的利益。因此他是逐渐地离开了他自己的阶级,而同人民 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在国破家亡之际,他总是同人民生活在一

8、道。屈原把自己的命运, 和楚国及其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二千多年来,人民爱他敬他,正因为他有这种崇高的 思想和品质。 四、屈原作品见于史记本传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及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二十五篇,王逸的楚辞章句,篇数与艺文志相符。但是 王逸所收的这些作品,其中有些很可疑。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招魂一篇 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而王逸却定为宋玉。可见屈原的作品汉代人的看法已不一致。刘大杰先生认为屈原的放逐对于他整个的人生以及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起了决 定性的变化。所以将屈原作品分成前后两期。前期是放逐前的作品,主要有桔颂和 九歌。后期是流放后的作品,主要有抽思、思美人、招魂、离

9、骚、 天问、哀郢、涉江和怀沙。(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P108)也有根据内容划分如下: 1、以离骚、九章、招魂等为第一类,是政治抒情诗。 2、以九歌十一篇中一部分为第二类,是爱情诗。如湘君、湘夫人、山鬼 三篇就是十分优秀的恋歌。大司命、少司命和河伯或写愿结相知、顷刻别离 的悲愁,或写同游九河、日暮忘归的快乐,都是很好的抒情诗。 3、以天问为第三类,表现作者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离骚离骚是屈原在放逐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卓越的诗篇。全诗三百七十三行, 共二千四百九十个字,成为中国古代最雄伟的长诗。在离骚里,屈原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 和高度的艺术,表达出对于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流露出爱

10、国家爱人民的深厚的感 情。 一、篇名含义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 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说自己 遭遇忧愁而作。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 有人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二、写作时间书上说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已经被再次放逐。这个问题还在争论 中。有说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 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 原

11、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三、思想内容 1、第一部分是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顾。第二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 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通过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他与爱国感情和实现 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现实。 2、思想: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 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 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四、艺术特色 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

12、直接源 头。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篇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 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其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 征诗人的高洁。 3、篇幅宏伟。在构思结构上,诗篇将事实叙述、情感抒发、幻想描写以及某些故事情节巧 妙地交织在一起,使诗篇波澜壮阔,跌宕有致而又生动完美。 4、形式上,吸收了楚地民歌特点,又吸收了新体散文笔法,打破了诗经四言形式,把 诗句加长。扩大了篇幅,增加了内容,增强了表现力。5、语言上,非常精炼,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

13、的运用,既增强了 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第四节 屈原其他作品 一、九章 1、是屈原九篇诗歌的总集。题目大概是后人加上去的。朱熹认为九章乃“后人辑之, 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楚辞集注),较为合理。九章各篇 为惜诵、抽思、哀郢、涉江、桔颂、怀沙、惜往日、思 美人、悲回风等。(注:一说桔颂创作年代在放逐前,刘大杰中国文学发 展史上,P108,) 2、九章的思想内容九章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对 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在桔颂中,他以岁寒不凋的桔树的品质,来比拟他自己的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 精神。战

14、国时期,是纵横风气最流行的时代。游说之士,没有国家观念,“楚材晋用”, “朝秦暮楚”,当时的知识分子,不以为耻,反对为荣。屈原对于这种风气,深表不满。 因此他愿以抗傲霜雪、独立不迁的桔树作为他的朋友和榜样。抽思和思美人,这两篇作品,相隔的年代似乎不很久。写他放逐异域、孤苦 零仃的生活心境,表示出自己追念北上的君王,怀恋南方故都的感情。 哀郢和涉江在屈原生活史的研究上,是两篇重要的文章。在那里面,他告诉了我 们放逐江南的地点和流浪的路程。所以更觉得可贵。尤其是哀郢,具有更高的思想性 和艺术价值。哀郢和离骚,是屈原创作过程中两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深厚,文字清 丽,对于丑恶现实的愤恨,对于国土的

15、热爱与人民的开怀,充满着字里行间,构成完美感 人的风格。涉江是叙述他从湖北入湖南的经历。旅途生活的描写非常真实,其情其景,如在 眼前。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苦难的诗人,在辽远的旅途生活中流浪无定的影子。怀沙是叙屈原从西南的溆浦到东北汨罗时的作品,是他的绝命词。满纸愤慨怨恨, 比任何篇都要激烈。 3、艺术特色主要使用直接倾泄和反复吟咏的方法来表现其奔放的激情,因此,比离骚具有更 强烈的现实性。语言十分华美,富于表现力,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形式上九章散而不乱,跌宕有致,语气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而变化,深深地吸引 着读者。 二、天问天问是屈原作品中较奇怪的一篇。无论内容与情调,都与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全 诗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余字,为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长诗。天问的创作年代,王 逸认为是诗人放逐后所作。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 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天问难读,自古如此,其难并不在文学的艰深, 而在于我们缺少古史的知识。在文学的立场上看来,天问的价值还不如离骚,但 在古史和神话学的研究上,它却有重要的地位。篇中保藏着无数的古代史料和神话传说。 1、内容:天问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见诗人思想的博大 和探索真理的精神。2、艺术特色: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全用诘问语气,然而参差错落,灵活变化,并不觉得 单调。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