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_第1课时教案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373028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_第1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_第1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_第1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_第1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_第1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_第1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邓稼先_第1课时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群星闪耀1 邓稼先邓稼先第第 1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强盛而献身的精神。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4体会并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学习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

2、分析邓稼先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介绍享誉中外的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多角度、多侧面追述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把读者带进往昔的岁月,从而使读者获得真切的感受。这不是一篇单纯的传记,而是一位友人写给另一位友人的最嘹亮的赞歌,最深情的挽歌。课文由六个小标题组成,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使我们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

3、献。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显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第四部分写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第六部分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也是全文的总结。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新课导入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出示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一首诗: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

4、人间。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这首诗是歌颂、悼念哪位科学家的吗?(邓稼先)设计意图由歌颂邓稼先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的一首挽诗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 年 10 月 1 日生于安徽合肥。中学还没有毕业,16 岁就考入了西南联大。20 岁时大学毕业,进入西南联大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 1945 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 年获博士学位。1949 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1956 年,和李政道合作发表论文相互作用中的宇宙守恒质疑。1957 年因此获诺贝尔物理

5、学奖。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的里程碑之一。2邓稼先简介:(1)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45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来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 岁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 ,取得学位九天后,邓稼先就回国了,进入中国科学院。1958 年以后神秘“消失” 。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1986 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但是党和国

6、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临终前他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2)问:谁还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师生交谈、展示。(3)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的地方。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埋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隐患。邓稼先生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

7、作照,请大家欣赏。小结: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条件下研制成“两弹一星”(核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二、二、课文学习课文学习(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2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鲜为人知 热泪盈眶 当之无愧 可歌可泣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鞠躬尽瘁 妇孺

8、皆知 马革裹尸 家喻户晓宰割 殷红 元勋 开拓 难堪 彷徨仰慕:敬仰思慕。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令人感动泪下。形容事迹英勇悲壮,感人至深。泣,小声哭。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锋芒毕露:比喻言词犀利,敢作敢为。也比喻锐气和才华显露无遗。毕,完全。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革,皮革。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至死不懈: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妇孺皆知: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孺,小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9、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3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邓稼先的认识。注意:(1)文中关键性的语句;(2)文中的小标题;(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明确: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两弹”元勋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理解研读1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明确:课文由六个小标题组成,分为六个部分:(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2)简介邓

10、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显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的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二部分是生平和贡献的介绍;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是从另一角度写贡献,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是对邓稼先由衷的赞颂;第六部分既是总体评价也是全文总结。2勾画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

11、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1)文中的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 45 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和“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这样的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好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议论、抒情句子的特点。三、三、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 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