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728340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学案兰亭集序教学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 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吗?他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 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 样东西。 ”那位同学知道他要什

2、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 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 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此后传世的“兰亭”是 “兰亭”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 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中国人是形式美最发达的民族,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玉器、 陶瓷、亭台、园林无一不表现中国人对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 这种美。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 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 言简意深。在这里,笔墨光泽

3、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赏析王羲之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 者简介。二、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 ,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语以大纲” ,即有 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 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 “书圣” 。 王

4、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 、 黄庭经 、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丧乱帖 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 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 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 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

5、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 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 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 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 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

6、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 ,我 就把鹅送给你。 ”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 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三、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 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 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 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 ,不但 在东晋文坛上占

7、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 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 ,王羲之在会 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 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 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 , 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 四、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 ,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

8、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 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 ;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 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整体感知 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癸(gu )丑 会稽(kui j ) 修禊 (x) 流觞(shng) 曲水 游目骋(chng)怀 放浪形骸(hi ) 曾(zng)不知 临文嗟(ji )悼 趣(q)舍万殊 齐彭殇(shng) 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

9、兰亭优美 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 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 生与死的感慨。 六、研习第一部分(1、2 自然段) 1) 、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 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 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

10、“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 年是庚辰年;2002 年是辛巳年;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 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 诗经 、 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三国魏以后春禊 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

11、溪水进入弯曲的水 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 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次:旁边 一:一些,一点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仰观,俯察: 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所以:用来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 、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第一句:眼前聚会

12、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与:结交,交往 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或:有的人 晤言:对面交谈 因:就着 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趣:通“趋“,往,追求 曾:竟,乃 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 之:往,到达 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向:以前 俯仰:时间很短 犹:尚且 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况:何况 修短:寿命长短 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

13、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 充符 ) 朗读第二段 3) 、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 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固:本来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

14、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述:陈述,创作 所以:的原因 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1) 、文章思路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 、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

15、歌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 上 )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 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 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 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 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 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 “生死存亡为一体“ (庄子大宗师 )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 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 24 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 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 “、“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