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725386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初中 1 16 6 册课内重点现代文复册课内重点现代文复重点课文目录表(现代文)重点课文目录表(现代文) 藤野先生 白杨礼赞 孔乙己 变色龙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谈骨气 想和做 怀疑与学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麦琪的礼物 范进中举 向沙漠进军 鲁迅自传 谁是最可爱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 驿路梨花 一面 荔枝蜜 猫 敬畏生命 热爱生命 小橘灯 大自然的语言 社戏 背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最后一课 我的老师 春皇帝的新装课内现代文中考方向:考察对所学课文的整体理解,从大致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方面课内现代文中考方向:考察对所学课文的整体理解,从大致内容、思

2、想感情、写作特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方面 去复习。去复习。回忆回忆孔乙己孔乙己一课,回答问题一课,回答问题 阅读课文,简要回答课文描写了孔乙己在什么处所活动,人们对他的态度怎样,你认为在他的遭遇中哪一次最 悲惨? 鲁镇的咸亨酒店;冷漠、耻笑、不关心,认为他可有可无;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2、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善良热情,渴望倾诉 3“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 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孔乙己生存环境的恶劣,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标示了这是孔乙己后来消失的原因之一。 4、从孔乙己读书的经历,丁举人对待孔乙己

3、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1)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2)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封建科举的反动本质是培养残酷的统治者,而科举 失败者则沦为社会的多余人、牺牲品。 5塑造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反映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毒害;表现封建思想侵蚀下人情的冷漠、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封建等级制度的森 严 6、试比较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艺术形象。 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对孔乙己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范进的态度是 辛辣的讽刺。 7、现代社会里还有孔乙己吗?如果有,请你把他们的特点说出来? 有。他们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回忆回忆藤野先生藤

4、野先生一课,回答问题一课,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2、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3、“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6、“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 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7、文中哪两件事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在求学方面给你什么启发? 答案:答案: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

5、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 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 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3、“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物以稀为贵”表明鲁迅当年在仙台是仅有的一个中国学生,大多数普通日本民众都是善良友好的但作者出于强烈 的民族自尊心却不愿领受他们的关怀,宁愿把他们的关怀看成“物以稀为贵”,表达了鲁迅作为弱国国民的

6、辛酸和 强烈的爱国精神。 4、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 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 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作正面陪衬。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 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 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

7、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6、“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 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7“看电影”和”匿名信事件”,在求学方面我们应该以国家,以社会的利益为重,明确学习目的,当国家利益和自己 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选择国家的利益.回忆回忆孔乙己孔乙己一课,回答问题一课,回答问题 阅读课文,简要回答课文描写了孔乙己在什么处所活动,人们对他的态度怎样,你认为在他的遭遇中哪一次最 悲惨? 、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

8、效果 、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 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从酒客、掌柜、伙计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世态人情? 、从孔乙己读书的经历,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节,说明了什么? 、分析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塑造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11、试比较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艺术形象。 12、现代社会里还有孔乙己吗?如果有,请你把他们的特点说出来? 答案答案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

9、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但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又不会营生,却始终不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他早已成了一 钱不值的废物了。而丁举人却是沿着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人,可以行凶作恶,作威作福。两个人物,两种地位。 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全过程,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阴险狠毒,冷酷凶残,也告诉人们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阴险狠毒,冷酷凶残,也告诉人们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 两种命运两种命运: :或爬上去,作威作福;或跌下来,任人欺压、凌辱。或爬上去,作威作福;或跌下来,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则是后一种人。他在封建教

10、育和科举制度的 毒害下,精神受到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这说明孔乙己的悲剧主要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造成的。这是造成孔 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表明他生活更加贫困,精神更加颓唐,肉体成了残废,已经处在死亡的边缘。但他依 旧用仅有的四文钱来温酒喝,依旧死要面子,不敢正视现实,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潦倒终生的原因,可见他身 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这也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地方。 、分析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 第一,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为牺牲品,迂腐不堪,任人践踏。第二, 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封建等级

11、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乐趣。第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封建 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上了死路。 (二)个人原因: 孔乙己热衷科举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但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 脏又破的长衫,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鄙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喝懒做好喝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叉不能 正视现实,同劳动人民为伍。直至最后因偷窃被打折腿,仍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回忆回忆故乡故乡一课,回答问题一课,回答问题 1、这篇小说谁是主

12、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小说中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2、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雄”变成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原因是: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因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得高墙”,这“高墙”指 希望的有无,决定于什么? 答案: 反动统治压迫剥削的结果,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以及封建等级 观念,对神佛崇拜的思想束缚等因素造成的。 故乡的萧条衰败,与闰土之间形成的“厚障壁”,已觉得故乡不值得留恋了。 封建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是否去实践与斗争。 3、 小说

13、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与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 写他变得迟钝麻木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对闰土无比敬佩,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才 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 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

14、怀,所以在 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 是小说的主题所在。4 “我躺着,听船底瀑瀑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 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5、“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 样正确理解?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

15、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 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难题具体的出路。而闰土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相 对比较容易,因此说“迫近”8、“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 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9、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说说作者想通过这些变化告诉 人们什么。 通过这些变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生活困苦,精神麻木,揭示辛亥革命 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10、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20 年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是个安分守己的人。20 年后,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她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