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712319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再思考几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主张上海要建成包含贸易中心在内的“四个国际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在去年末、今年初,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可见推进此项工作之迫切性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最根本的含义看, “中心”就是一个较小的空间,但是它往往又对一个较大空间具有某种集聚和辐射的能力。比如,北京之于中国,成都之于四川。所谓国际贸易中心,也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在贸易方面有集聚力和辐射力的一个城市或地区无论在货物和服务的买入还是卖出上,在一个区域内(一国、一洲甚至全球)都做得很大或是最大。比如,20

2、07 年,香港的货物贸易出口额、进口额、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占全球总额的 2.5%、2.6%、2.5%和 1.3%。相应地,新加坡分别占 2.2%、1.9%、2.0%和 2.3%。若以城市为计量单位,以上两个城市在世界上皆名列前茅,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而在这些方面,纽约和东京更是毫无疑问地居于鳌头。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课题。借此论坛,我与大家分享几点自己的思考。战略需要与发展空间从贸易数据看,上海一直保持着作为我国的一个贸易中心的地位,并已初步具备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的规模。但是,如果将上海的贸易业同东京、香港、新加坡、纽约这四个国际城市的同业相比较,

3、上海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历史经验,但凡希望成为贸易强国的国家,都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实力:产品和劳务遍及全球;需要的资源可采自世界各地;贸易效率较高。若以以上“标准”来衡量我国,可以看到,目前前两项的发展趋势相当明朗,且势头不错。但客观而言,我们的贸易效率仍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主品牌的缺乏,高级贸易专才的稀缺,贸易通路、贸易信息的缺少,贸易法规的相对谨慎,低俗贸易文化的侵蚀,等等。同时,这也同中国市场的三个特点不无关系,即国土辽阔,本土需求分散;产品众多,海外需求分散;企业众多,国内供应分散。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三分散”的特点还有继续强化的趋势,也意味着提高中国贸易效

4、率的艰巨性。当然,提高中国的贸易效率,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并非可以一蹴而就。但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就从国家角度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应选择几个具有相对贸易优势、可能较快提高贸易效率的城市,建设成国际贸易中心,成为实现中国贸易强国愿景的桥头堡和重点基地。上海,就是具有这种可能性的主要城市之一,应该担当起责任。而且,可以同时肯定的是,上海贸易产业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不仅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强大的货币流基础,也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可靠的实物流基础。更何况,上海人多地少,商务成本高企,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已无优势,着力发展服务业是上海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载体是贸易业,而

5、贸易业作为主要的服务业,不仅人均经营占地较少,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还能催生和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贸易业,并向国际贸易中心挺进,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需要。实际上,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已经牢固确立。尽管在 20 世纪下半叶几经曲折,但到 2007 年,上海的商品购销总额已达 36929 亿元,占全国的 10.01%,居中国各城市之首;上海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则为 5209 亿美元,占全国的 23.9%、全球的 1.85%。从贸易数据看,上海一直保持着作为我国的一个贸易中心的地位,并已初步具备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的规模。但是,如果将上海的贸易业同东京、

6、香港、新加坡、纽约这四个国际城市的同业相比较,上海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可获得的四个国际城市的贸易数据,可供比较的有 6 大指标(即商品销售额占本国比例、口岸进出口占本国比例、商贸业增加值占本地 GDP 比例、对外商品贸易总额、外贸总额相当于本地GDP 增加值的倍数、商贸业增加值) 、覆盖 10 项数据。若把这 10 项数据的差距量化并从小到大排列,可得3%、13%、18%、19%、26%、27%、41%、54%、61%、76%,中位数为26.5%。而这个中位数粗略地、综合地反映了上海同当代其他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如果再考虑到,26.5%以上还有 5 个差距更大的数据,则证明了上海贸易业还有

7、巨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还任重道远。可能性、必要性与功能定位根据世界和中国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地位应当定位于“国际的贸易中心” 。之所以强调是“国际的贸易中心” ,是把中国放到了全球经济格局中来看问题,是从中国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对未来更高地位的追求出发的。那么,上海到底能不能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呢?一般认为,上海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比如,有地理之便,有历史积累,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优越的金融条件、门类齐备的服务业、丰富的人才来源、现存的贸易基础,更有广阔的腹地,等等。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比如,疑问之一,上海已经不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制造业中心了,能不能成为贸易中心呢?对

8、此,我认为,制造业优势的确有助于贸易优势,但并非绝对。例如,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但香港和新加坡都不是制造业中心。这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主要条件,是它的腹地和它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信息、金融、法律、人才和生活服务等。以此来看,上海的综合条件不仅使它能避开某些制造业弱势发展贸易,而且,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光是上海的制造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这一点,也为上海建设成为贸易中心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疑问之二,现代电子商务突破了交易的时空限制,导致交易分散化,如此背景下,上海是否还可能建成相对集中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呢?答案也是肯定的。首先,电子商务本身就是国际贸易中

9、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并不相悖。其次,无论是 B2B 还是 B2C 电子商务的顺利运转,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商品相对简单,无需当面辨认或确认;二是交易条件(尤其是价格及其条件)是明确的或统一的,无需当面磋商。总之,电子商务不仅不会阻止,反而会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疑问之三,如今全国已经对外开放,各地皆可直接对外贸易,上海是否还需要、还可能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呢?对此,我想说的是,正如过分集中会降低市场效率一样,过分分散也会降低贸易效率。因此,一方面,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效率,我们需要包括上海在内的若干个服务发达、经营商品层级高、品种覆盖广、交易流量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存在;另一方面,

10、国际贸易中心当然首先但并非仅为中国自身服务,它的服务功能应扩展到世界贸易的角度来看,为世界服务。所以,即使各地已具备直接对外的条件和能力,也不能否定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且综合上述分析,根据世界和中国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地位就应当定位于“国际的贸易中心” 。于是,一定有人会问, “国际的贸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仅一字之差,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吧?当然不是。前者,强调的是国际的、世界的一个贸易中心,是把中国放到了全球经济格局中来看问题,是从中国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对未来更高地位的追求出发的,是把国家的要求充分考虑进去了;而后者,容易被误解为仅仅是一个进出口贸易的

11、中心,其规模是相当有限的。显而易见,应该把上海定位于国际的一个贸易中心,而不是一个仅仅服务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贸易中心。根据上述定位,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应该包括下述三个层面。首先,上海应成为中国国内贸易的大平台,这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础。综观世界上几个著名的贸易中心城市,无不是国内贸易的大都市、大平台。上海在上世纪 30 年代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时候,也是国内贸易的大都市、大平台。其中的道理是,国际贸易是比国内贸易层级更高的阶段,只有在国内贸易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才能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上海历来是国内贸易的平台,为了夯实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础,同时,也为了向兄弟省市产品提供国内市场服务,上海必须

12、成为国内贸易的大平台。在以往关于国际贸易中心问题的讨论中,国内贸易的基础性作用历来受到忽视,这种思路应该改变。其次,上海应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平台,这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一条主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不同。前者是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的,后者是从全球角度出发的。从中国的角度和需要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当然要为全国的进出口贸易服务,而且要成为一条主线,这也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目的和国家的大战略所决定的。离开了中国进出口贸易这一条主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意义就不存在了。最后,上海应成为世界各国间贸易的大平台,这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一条副线。中国以外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没

13、有必要一定要在中国实现。但是,只要上海成为一个大的贸易中心,集聚了各国众多的贸易主体、贸易企业及其代表,自然而然地就需要为各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便利,成全他们的交易。尽管各国在上海开展贸易,其交易对象大部分未必是中国货物,但是,将大量使用中国的劳务资源,这同样也是含有中国利益的重要领域,需要我们用心开掘。比如,新加坡就在自己的领土上推动各国间的离岸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体策略设想围绕着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上海应牢牢抓住货币大流量贸易,在空间上集聚海内外贸易主体,大力发展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商务信息系统。这不仅需要政府细致的工作,也需要上海真诚地与各地合作,争取共赢。而今,针对

14、如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各种研究已经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以后还将有更多、更好新的想法。在这里,我先围绕实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提出三项主要策略措施。首先,牢牢抓住货币大流量贸易,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将大货币流量或较大的货币流量作为贸易的重点,不仅是贸易中心提高能级的需要,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国际金融中心,除了全球既有的格局之外,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争,国内也在争。上海现在已经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与肯定,但不等于必然成功,走什么道路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走实体金融优先的道路。实体金融和虚拟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两个

15、必备的组成部分,但虚拟金融是要建立在实体金融基础上的,离开实体金融的基础片面发展虚拟金融的教训,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已暴露无遗。同时,坦白地说,中国和上海大力发展虚拟金融的法规、知识、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准备也还未完善。所以,在实体金融和虚拟金融的双轨道路中,优先发展实体金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如果上海能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中牢牢抓住货币大流量贸易,则金融中心的建设就会坚实和顺利得多。当然,在以上前提下,还要辩证地处理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就几个被公认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心城市来看,其在发展上呈现出同一趋势,即货物贸易的比重逐步下降、服务贸易的比重逐步上升。须知,这是由这些城市

16、所依托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所决定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未来长远发展的方向。但是,根据中国的发展现状,在中期以内,我们恐怕还不能过分地强调服务贸易,还是要以货物贸易为主,还是应当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抓住机会积极地发展服务贸易。尤其要注重发展对人力资源要求并不高的服务贸易,如服务外包、劳务外派、来华旅游等。其次,在空间上集聚海内外贸易主体,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一项主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集聚”同“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几乎是同义语,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同样要讲究集聚。其中,贸易主体的空间集聚,尤其是以专业属性来进行空间密集集聚,是将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国际间贸易融于一炉,大幅提高贸易效率的一项重大措施。具体而言,上海在以专业属性密集集聚贸易主体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始终注意货币大流量贸易的要求,选择大宗货物和中高端货物,尤其是中高端货物。其次,讲究纵向集聚与横向集聚的结合,形成十字形产业链条。即以产品为核心将产品(含中间产品)制造商、批发商、代理商或零售商集聚在一起,形成行业的纵向集聚;将各种服务商集聚在周围,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