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712121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一)主要内容1.硅的用途。2.二氧化硅与氢氟酸、碱性氧化物、强碱反应。3.硅酸的物理性质,弱酸性。4.硅酸盐的用途。5.氯气的性质和用途。6.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的性质以及它们对大气的污染。7.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8.氨的性质、制法。(二)内容呈现特点本章与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第三章是按照单 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地介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而本 章的编排则是有分有合,有纵有横,突出重点。在本章的 4 节书中,前两节的编排是以某元素为主线,讲述其单质及

2、其化 合物的性质及用途。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知道地壳中含有大量的硅元素,而 且,硅及其化合物在学生较有兴趣的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 的用途,玻璃、水泥、水晶等硅的化合物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质, 学习起来令人感到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把硅元素的有关内容编写 在最前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通 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正 确的学习方法,进而了解其他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两节则是按照元素化合物的类,型,采取对比的写法,把硫、氮元素的知 识体系中与当代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的硫、氮的氧化物编成

3、第三节,把用途广泛 的硫酸和硝酸及氮的氢化物编写成第四节,突出了当代大家非常关注的环境问 题,也突出了重点知识,重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本章的内容结构如下页图。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第一节1.了解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知道二氧化硅的性质。3.了解硅酸的性质及制备方法。4.了解硅酸盐(Na2SiO3)的性质和用途。5.知道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6.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7.通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展示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学生之间 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第二节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

4、有关反 应,并能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2.理解漂白粉的生产原理和漂白原理。3.学会 Cl-的检验方法。4.了解卤素氧化性:F2Cl2Br2I2。5.运用科学史实,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6.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7.联系氯气的毒性及其广泛用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三节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工业上用二 氧化硫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2.了解亚硫酸的酸性和不稳定性。3.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以及与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区别。4.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并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

5、理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5.了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酸雨的形成以及防治。6.使学生正确认识有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7.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四节1.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酸性。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并理解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3.知道氨气的性质,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其检验方法。4.知道铵盐的性质。5.知道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与铁、铝的钝化作用。6.能用化学方程式列举出工业上生产硝酸、硫酸的基本原理。7.以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为内容,了解重要化工产品的主要性质,了解氮的 循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8.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进行学习。三、重点和

6、难点三、重点和难点第一节教学重点:二氧化硅的性质。教学难点: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二节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三节教学重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 化氮对大气的污染。教学难点:可逆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第四节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氧化性、氨的化学 性质。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硝酸的氧化性。四、教学策略四、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本章只是在第三节安排了 1 个“科学探究”,相对第三章来说少了很多。 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要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的。因此,

7、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亲身体验的同时,学会合作与分享,并使学生 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例如,在第二节中,对于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引导 学生参与如下探究:向一个装有氯气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1/2 体积 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塑料瓶内瘪,说明氯气 具有什么性质呢?经由学生思考后得出:氯气能溶于水;氯气可能与水反 应。教师补充解释:氯气确实可溶于水,1 体积水可溶解 2 体积氯气,氯气的 水溶液称为氯水。之后,教师继续追问:氯气与水发生反应,那么氯

8、水中可能 存在哪些粒子呢?请你利用给出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推测是否成 立,并完成下表。当然对于基础与能力不同的学生,探究的要求可以不同,使不同层次的学 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二)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联系与比较来学习新知识是一种有效的 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时,可启发学生根据二氧化硅和二氧化 碳都是酸性氧化物的特点,列出它们的化学性质。在通过比较、分析来认识二 氧化硅和二氧化碳都具有酸性氧化物性质的同时,又引导学生认识由于硅的亲 氧性大,致使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稳定,以及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二 氧化硅不能直接与水反应等个性。同

9、样,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也可采 用类似的方法教学。又如,在学习硅酸的制法时,先让学生写出 CaCO3与 HCl 的反应后,再启发学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原理(比较)推出制备 H2SiO3的反应。另外,二氧化硫与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区别(表一)、浓硫酸与稀硫酸性 质的比较(表二)、氨气与氧气(用高锰酸钾制取)的实验室制法比较(表三) 以及浓硫酸与硝酸的氧化性等均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表一表二表三(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进行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进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既可帮助学生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关

10、心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充 分体现元素化合物课的这一课型特点。了解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主要途径就是观察和经验。因此,在联系实际教学 中,一是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如展示刻有字画的玻璃,用于 说明 SiO2与 HF 的反应;家庭用于养鱼的自来水要晒一段时间,以说明次氯酸 见光易分解等。二是要充分用好教材中的图片,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本第 64 页图 4-5,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获得 SiO2的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等结论; 通过观察课本第 66 页图 4-8,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 三是可以利用师生搜集的图片、教学录像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11、如对于 SO2和 NO2对大气污染的教学,可以展示图片和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 SO2和 NO2的产生和危害以及它们在工业上的应用,从而引发对 SO2和 NO2评价的讨论。 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 SO2和 NO2有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 识和利用化学知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四)注意发挥实验的功能本章有 9 个实验,1 个科学探究,是全书中实验较多的一章。实验既是学 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利用来学习本章的工具。因此做好每一个实验,充分 发挥实验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教材中的实验多数是在叙述完操作步骤之后,随即给出实验现象和结 论,这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

12、培养。而新教材中的实验一改 过去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在实验之后,往往都要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写出实 验现象和得出结论,较好地体现了实验的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获取知识等功 能。教师要注意到这一变化,并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较好地发挥实验的功能。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例如,实验 4-1可这样来设计:先让学生写出 CaCO3与 HCl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启发学 生运用复分解反应的原理推出制备 H2SiO3的反应。再告诉学生 Na2SiO3溶液呈 碱性,并提出要使其与 HCl 较为完全地反应并得到 H2SiO3,应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照方抓药似

13、的操作了,实验设计能 力也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五)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指导学习本章的物质多,涉及的化学反应也多,其中不少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 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学习这些物质的性质和书写化学方程式,不仅可加深 对有关物质性质的理解,同时,也使已学过的理论性知识得以巩固。如在学习 SO2的性质时,可让学生根据 SO2中 S 的化合价来预测 SO2有哪些化学性质;在 学习浓 H2SO4和 HNO3的氧化性时,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 4-8的现象后写出 浓 H2SO4与 Cu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让学生分析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情 况,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然后利用该观点讨论在浓 H2SO4与 C 的反应,浓 HNO3、稀 HNO3分别与 Cu 的反应中 S、N 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从而再结合实 验现象推出反应的生成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