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70213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 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P48-P49。 教学目标: 1 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 出示题目: 口算。 (27+73)8=800 409+401=400 14(10+2)=168 106+104=100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 (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

2、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 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引起 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简单算式:让学生在这些算式中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并 进行全班交流。 (3 + 2)4 = 34+24 2(11 + 9)= 112 + 92 (20 + 4)5=205 + 45 (黑板板书) 结果知道:这个式子的得数相等。 2 出示课本插图 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 些数学信息?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 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 件教案习题汇总、估计

3、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用学过的知识 试着估计。、列式解答 学生在下面练习,老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要学 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全班交流。 方法一:69+49=54+36=90(块)教师试着引导学生说出这边的 69 和 49 分别是算什么?(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黑板板 书) 方法二:(6+4)9=109=90(块)引导学生说出:两面墙共有 9 列, 一行有 64 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 10 块,再用 109 算出共有多 少块瓷砖。 (黑板板书) 结果计算算出来的结果相等,那么用=表示这 两式子的关系。 (教师板书=。 ) 、观察算式与上面式子相比,有什么的特点? (等

4、号左边的 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 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 规律: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 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 的因数。 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的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 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 分配律。 、字母表示。如果用 a、b、c 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 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 c=acbc 并带读。 3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课文第 49 页的“试一试”第 1、2 题。2、P

5、PT 练习。学生独自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 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 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 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 五、布置作业。 六、本书设置。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47 至 48 页。 教材分析:教学乘法分配律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是本 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 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逼近有利于 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通过用两种

6、方法解决同 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 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 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 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 分配律。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 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 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 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7、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表达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1 创设情境,生成资源 1、出示情境 情境一: 四年级评选优秀少先队员,四(1)班有 6 位同学当选, 四(2)班有 4 位同学当选,奖品是每人一本经典童话,单价 12 元。 一共花去了多少元钱? 情境二: 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 12 厘米,宽 8 厘米,它的周长 是多少厘米? 情境三: 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客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相 对而行,3 小时相遇,小轿车每小时行 60 千米,大客车每小时行 50 千米,甲、乙相距多少千米? 2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3

8、、反馈: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情境一: 1、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出示:(64)12=12(元) 612412=12(元) 3、这两种算法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情境二、三反馈方法同上。 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1 观察以上三道题中的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 的探究,得出下列三组等式,并用语言描述: (64)12612412 (128)212282 (6050) 3603503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观察上述三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2)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反馈。 (3)小结: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

9、 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这样的等式写的完吗?能不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5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 代表爸爸,b 代表妈妈,c 代表我,代 表爱。即: (a b)c a c b c 爸爸和 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或 C(a b) c a c b 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 妈妈。 三、应用规律 1、判一判: 96+46=(6+4)9 ( ) (2+4)15=215+415 ( ) 5(20+6)=520+6 ( ) 247+776=(24+76)7 ( )2、填一填 (10

10、7)6 = 6 6 8(125+9)=8 8 748+752= ( + ) 539+947=( + ) 2 选一选。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254258; 254258; 254+8 3、做一做,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4)25 3537+6537 3829+38 2541 4 巩固运用,提高能力 送饮料: 24 箱苹果汁和 26 箱橘子汁。每箱 饮料 24 瓶。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得出 2624-2424=(26-24) 24 5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北北师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级上册上册 探索与探索与

11、发现发现(三)乘法分配律(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教学设设 计计 2010-10-25 12:59:58| 分类: 理想课堂 |字号大中中小 订阅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 说一说,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特点?( 用于“连乘”的算式, 乘法交换律:交换因数在的连乘算式中的位置,乘法结合律:改变连乘 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2.在

12、前几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不同点:用于 “连加”算式。不同点: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在的连加算式中的位置, 加法结合律:改变连加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二)、探究发现1独立解决问题:每件上衣要63元,每件裤子要37元。要买这样的衣服6套,共需要 多少元?2分析探究:(1)分析两种不同的算法的算理:算法一:636+376=378+222=600(元)(先算6件上衣的钱,再算6件裤子的钱,最后把上衣和裤子的钱全 部加起来。 )算法二:(63+37)6=1006=600(元)(先算1套衣服的钱,再算6套衣服的钱)(2)根据两种

13、不同的算法结果相同得出如下算式:(63+37)6 = 636+376(3)假如每件上衣 a 元,每件裤子 b 元,买的套数为 c 套,改写上 面的等式:(a+b)c= ac+ bc(4)观察分析上面等式的特点,理解“乘法分配律:两个数 a、b 的和乘另一个数 c,把左边算式括号外的“c”分别分 配给括号内的每一个加数(a、b),就变成了右边的算式。结合“乘法”、 “分配”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运算规律可以叫做“乘法分配律”。小结:两个数相加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加数 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a+b)x c = axc+bxc (5)通过练习体会乘法分配律

14、的“简便”作用:练习:(80+4)25 (6)分析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反向运算的简便作用:观察:3472+3428分析:分配进去的因数是什么?(34)括号内的加数是什么? (72+28)计算:3472+3428 = 34(72+28) = 34100 = 3400体会:为什么这样做简便?小结:如果使用“乘法分配律”或“乘法分配律”的反向运算,能使计 算过程“凑整”,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10+7)6 = 6 + 68 (125 + 9 )= 8 125 + 8 97 48 + 7 52 = ( + )2计算:(20 + 4) 25 35 37 + 65 37 25 41 32 (200 + 3 ) 38 29 + 38 39 101 (第1列为正向运算,第二列为反向运算,第三列为灵活运算)3. 解决问题:共有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饮料24瓶,一共有多少瓶? 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四)作业:省编作业本第21页练习。(五)家庭作业:小学数学当堂练第44页。(六)课后总结:谁能说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徐明宝【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