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70198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论文分层差异教学论文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差异教学,让“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叫“学困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差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要想达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育人目标,让“尖子生” “吃得好” , “中等生” “吃得饱” , “学困生” “吃得了” 。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符合

2、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实施分层差异教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分层差异教学呢?让“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叫“学困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发展。一、层次划分分层差异教学的基石实施分层差异教学,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按一定比例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A 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 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

3、上进心,成绩中等。C 层:基础和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较差。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成绩优秀的“尖子生”编为 A 层,1/2成绩中等的“中等生”编为 B 层,目前1/4成绩较差的“学困生”编为 C 层,重新编排座位(如图:BBCACABB) 。对学生的分层,我们要采取调查、测试、座谈等方法,作为划分学生层次的依据。对学生的分层也应该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采用“分层差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是让“

4、学困生”有更多的被指导的机会,培养“尖子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是目的,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二、因材施教分层差异教学的方法分层差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始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宋代朱熹将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面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优等生,也要有后进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的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尖子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尖子生”自学;对“中等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

5、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对“学困生”以辅为主,以辅促学,在教师的辅导下学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三、制定目标分层差异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与控制作用。而实施分层差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依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刻苦钻研教材,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制定分层差异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

6、时,要求 A 层的学生能根据题意初步学会画出简单的线段图,并能正确列式;而 C 层的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样能有效避免教学上的“一刀切”而造成的“尖子生” “吃不好” 、 “学困生” “吃不了”的局面。四、动态调控分层差异教学的舵手利用评价分层和层次调整对学生进行动态调控,对于成绩进步较快且稳定发展的学生要调整到高一层次,而对成绩下降迅速的学生转要调整到低一层次,从而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1.评价分层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

7、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学实践中发现,尝试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合理、适度的评价是对学生的最高“奖赏” ,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分层评价得当能够扬长补阙,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克服学习上的盲目性,低效性和不科学。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达到全体学生都跨上一步、递进一层的教学效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他们;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努力的方向;对“尖子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用高标准严

8、格要求他们,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2.层次调整如果固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学生就会有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及时调整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就会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跳层的可能。其操作方法为:假如 A 层中的学生成绩有所下降,现还不如 B 层中的学生,这时就可以把 A 层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 B 层,而将 B 层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到 A 层。依此类推,C 层可以调到 B层,B 层次可以调到 C 层。如果成绩进步特快的还可以从 C 层直接调到 A 层,如果成绩下降较快的学生,不如 C 层的学生,就直接从A 层调到 C 层。总之,分层差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的“当前层次”为“起步”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差异教学,让“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叫“学困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 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