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69880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说教材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 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 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 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学习。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 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 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

2、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 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 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 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过一番思索,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 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使少年周恩来立下宏伟志向。教学 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 “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课标中对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程度适

3、合的文章,能理解 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 作者一些表达方法。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训练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紧扣本课教材,我设计 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 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 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 远大理想。 这两个教学重点也是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大胆采用“导读议评品”五步训练法,提出问题,放手让 学生去读,认真思考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评议,使学生得到的认识得以进一步升华。在此 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领会表达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 在学习本课时,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真正做到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重视语言的积累,并鼓励学 生在朗读中自主探究。协助合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课文内容

5、我准备了首先让学生搜集当时的社会背景,借此为学生学习做好铺垫, 围绕教学目标,遵循 “自主一探究”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一、 激趣导入,启动情感 1.交流资料导入新课,营造特定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 备。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应该以书本为依托,尽量增加信息密度,拓宽学 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搜集利用课外信息资料的能力。我准备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 关文字、图片资料,对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师:同学们好!十一假期刚过,我们还都沉浸在国庆节的欢乐氛围中,万众瞩目的 60 年国庆阅兵大典上那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新式精良的武器装

6、备方阵、气势恢弘的游行 方阵无不向世人昭示了我国在国防、科技、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我 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可是,当我们穿过历史的硝烟,回眸百年前的中国,我们 却看到看到另一番情景。课前我们已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谁来谈一谈?(生说) 师: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如同贪婪的野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的铁蹄 践踏了我们的土地,那高高扬起的刺刀肆意屠杀我们的同胞(述说时局图,八国联军入侵 图)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当时,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的豪言壮语!知道他是谁吗?(生周恩来)师:对!他就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忆那

7、段历史,感受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伟大抱负! 这样导入,过渡自然紧凑,同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自愿的 渐入文中情境,达到“课伊始、情亦动”的效果。 二、预习探究,渐入文境 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为:认识生字,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相关知识,感知文章大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乐趣。自读自悟是探究的基础,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小环节: 1、解题:你怎么理解“崛起”?那什么是“中华崛起”? 你怎么理解“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2、带着中

8、华到底怎么了?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想知道的问题自主 读书。 (要求:注意要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作下标记,写下感 受。 ) 三、合作交流,体验情感 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为:巩固字词,资料共享,感知课文内容。 1、全班交流生字、课文朗读情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形式多 样)对于学生易读错的音要强调纠错。 在此过程中一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2、交流读书收获。(1)以“通过读课文,你体会到中华到底怎么了?当时的旧中国给你怎样的印象? ” 让学生畅谈读书收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梳理并板书本课的主要内容(板书中 华不振)

9、 。 (2)此时指板书:又是什么事深深刺痛了周恩来,让他感到了中华不振的屈辱?再次 激活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的学习。 四、品读体验,感悟情感 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为: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阅读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三者之之间应充分交流,以问题为依托,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说见解,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则充分发挥师生交流平台中首席发言人的作用,适时点拨、引导、 激发,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具体操作如下:共分五步 1读一读第八自然段,画出表现妇女不幸的句子,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

10、么?是怎 么体会的。 2这里我们选取了 2 个重点句全班交流(突破重点的关键):(播放课件)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 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 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 把她训斥了一通。 分两层体会。第一层:妇女的亲人被压死了,很可怜。 第二层:中国巡警局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被训斥了一通。 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妇女的可怜吗? 过渡:这真是有理无处诉,有冤无处伸,此时你就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个,你想过渡:这真是有理无处诉,有冤

11、无处伸,此时你就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个,你想 说什么?你想做什么?就在当时,围观的中国人啊,你说了吗?做了吗?谁也不敢这么说,说什么?你想做什么?就在当时,围观的中国人啊,你说了吗?做了吗?谁也不敢这么说, 谁也不敢这么做。谁也不敢这么做。 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 个不幸的妇女。 分 2 层体会。第一层:从“紧握着拳头”体会围观中国人的愤怒。 第二层:从“只能”感受围观中国人的无奈与悲哀。 “只能”是说? 从这儿你感受到了围观中国人的?谁来读读这句话? 过渡:这就是中华不振的无奈,这就是中华不振的悲哀。让我们再读读第八段。过渡:这就是中华

12、不振的无奈,这就是中华不振的悲哀。让我们再读读第八段。 补充资料,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1. 此时他才真正体会伯父曾经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读“中华不振啊!”一声叹 息叹出了多少心酸,多少的无奈呀!再读 2.也正是因为中华不振: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感到: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侮辱) (四)抓住“沉思”一词体会周恩来立志 在回来的路上周恩来就在想(只

13、有中华振兴了,中国人才)?回到学校他还在想?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齐读最后一段) (五)对比中感受周恩来志向的远大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一直在沉思着,直到修身课上魏校长一句 “请问诸生为什 么而读书?” (1)同学们怎样回答的? 周恩来又是怎样说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的突发奇想吗?有一个词 静静地你体会到什吗? (2)朗读:我们听到了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声音(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再次听到那铿锵有力的声音, “请问诸生为 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至此,教学重难点已然突破。 五、巩固延伸,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的

14、学习目标为: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 课文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我们不能局限在这个小框框里,应为学生插上向课 外延伸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置身于课外这个广阔的天地里。 (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世 界翱翔)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周恩来毛泽东等革命先驱成长的故事,感受伟人的远大胸襟 与抱负。 ” 这样在教学的结尾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言犹未尽、意犹未尽。在丰富的活动中,在 情与理的交融中,升华情感。至此,本课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 七、板书设计 板书旨在体现文章的整体脉络,既简洁明了,又紧扣主体, “中华不振”一词就是整篇 文章的灵魂,既能引领学生理解课文,还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让每一个文字立在学生眼前, 活在学生心中。 八、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以“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 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畅谈、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会达到预期 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