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69148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法根: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一一】薛法根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组块”(Cnunking) ,而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知识单元(相似块) ,这些“相似块”有各种不同的类别,如语言相似块、情感相似块、形象相似块等,而“组块”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相似块”的存在和“组块”的心理活动。人们大脑中的相似块不是静止的,

2、它一方面和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和其他相似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新的相似块。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类似联想支配发明。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 ”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块”也不断地互相组合、深化,思维内容就不断丰富。李海林先生把人类的实践活动划分为工具实践、精神实践和符号实践,中小学的课程也就相应地被划分为工具实践课,主要是所谓的理科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工具智慧;精神实践课,主要是所谓的人文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情意智慧;符号实践课,主要就是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于是,我们可以发

3、现,语文教育,就其哲学实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简洁地说,语文教育就是言语智慧教育。其心理学原理是个体言语组块在言语实践中不断丰富、重组、生成,获得一种言语的心智技能,即言语智慧。从这个角度说,改进阅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就有比较清晰的学理依据,逐步让语文阅读教学从模糊走向清晰,实现可以把握、可以借鉴、可以模仿的教学样式。多年来,我基于组块及组块教学研究,探索了比较有效且清晰的阅读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批评。板块识记“厚积薄发”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俄国心理学家谢切洛夫明确指出:“一切心智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犹如计算机要有足够的“

4、内存”才能运行一样,学生头脑中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就难以有效地进行后继学习。研究发现,各个不同领域中专家的知识都是以组块的方式被存储和使用的,比如象棋大师头脑中有许多关于布局的组块可供灵活提取和运用,这使得他们甚至有可能同时和许多人从容对弈。据估计,无论是什么领域的专家,一般都需要 10-20 万个知识组块,而这个数量级的组块要经过 10 到 20 年的学习才能形成。事实上,学生语文能力之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记忆能力的差异、语言组块积累量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一般为 7 个组块,即 7 个记忆单位,并在 5 至 9 之间波动,也就是说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而只要在 7 个以内,就比

5、较容易记住了。可是,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十分奇特,它是以组块为单位的。这个组块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词组,甚至是句子。所以在形成组块过程中要将小的组块合并为大的组块,以减少组块的数量,增大总的记忆容量。例如:我们在背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古诗时,是把诗中的七个字看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也就是在记忆时把这七个字当成一个组块,所以容易记住。但“尽蚕死春到方丝”,同样七个字,却是七个独立的意思,我们在记忆时只能当它们是七个组块而分别记忆。这样记忆前面七个字相比于后面同样的七个字要容易多了。可见,恰当地组织材料成适量的组块是高效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组块识记就是要善于从文本中提取需要积累的语言材料,重新组合成

6、有内在联系的板块,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中,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编写了以押韵合辙的词串形式的课文“词串识字”,即围绕某个主题,选取相关的词语,编成“韵文”。学生在读写之中,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联想、想像,形成一个整体的“组块”,从而扩展了识记的组块容量,促进学生识记能力的发展。而在各个年段中,识字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也可以借助“词串”的形式,提高识记效果。 小露珠一文中,出现了大量“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这样的短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识记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将这些短语重组成一个教学板块,引导学生由易而难、由简单而复杂地朗读、识记

7、。小露珠闪亮的小露珠透明的小露珠圆润的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在这一教学板块中,学生对词语中重音的确定和转移有了切实的学习、体会。如“小露珠”重音落在“小”字上;“闪亮的小露珠”重音转移到了“闪亮”上, “小”成了次重音;而“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重音又转移到了“钻石”, “闪亮”、 “小”成了次重音。于是,重音的转移、停连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差异,在这样的对比朗读、辨析中自然生成了,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由于词语结构相同、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很快便熟记于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短语形成了小露珠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学生是伴随着对小露珠

8、的喜爱而主动而积极地识记的,是一种“语言合金”。因而,当今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情境,就会激活这些短语,化为现实的言语能力。同时,这样的短语结构作为一种新的“言语组块”融入了学生的语言素材库里,今后遇到类似结构的言语组块,就能产生聚合作用,从而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促进言语的发展。组块式的词语归类识记,简化了学生识记的头绪,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增强了记忆的容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词语可以组块,片段、篇章都可以抓住内在的联系,形成更大的组块。如螳螂捕蝉一文要求学生复述故事,一般来说,学生能复述大概,但是对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往往丢三落四,从而削弱了复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功能。我便重组了这样一个词语板块:

9、蝉 悠闲 自由自在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少年 弹弓 瞄准吴王 攻打楚国 隐伏的祸患前面四组词语勾勒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后一组词语勾勒了少年借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智劝吴王的历史故事。两组词语,两次复述,由于有核心词语作为线索,学生记忆起来简便、快捷、牢固,复述时便连贯、准确、生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词语是伴随着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植入学生的记忆的,是具有情境性的,不再是单个词语的简单堆砌。因此,这些词语因故事情节而结成记忆组块,对相似结构的故事具有摄取功能,学生会凭借这样的记忆组块熟练地解读与识记相似的故事,从而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自

10、己从文本中提炼、归类这样的词语组块,那么,学生就学会了发现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学会了重组言语材料的能力,也就学会了主动阅读。而这,正是组块识记训练的根本目的。形成期待学生不是以零度的“白板”状态去阅读言语作品的;言语作品也不是以冰冷的“静止”状态面对读者的。学生具有自身的阅读经验结构(阅读经验组块) ,他会主动地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去解读新的言语作品,对作品抱有一种预期和猜测;而每个好的言语作品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文章结构组块) ,对学生产生阅读召唤,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也唤起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而组块教学就是将学生的阅读经验结构和文本的阅读召唤结构联系起来,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推动阅读向纵

11、深掘进,以获得更为丰富与深层的言语智慧。小说爱之链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但却引人入胜。一个简单的故事为什么能包蕴这么丰富的内容呢?一个篇幅短小的故事为什么能拨动我们情感的心弦呢?这篇小小说是采用了一个“作品人物不知道,而读者全知道”的写作方法来展开构思和组织材料的。全篇作品是用“第三人称”一个看不见的“他”(故事叙述人)来开始故事的讲述,这种独特的结构中留下了许多悬念,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教学中,我从小说独特的叙述结构出发,唤起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师:这篇小说很有意思,你一读全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呢?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你知道哪些情节是你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生:我知道乔伊

12、刚刚失业,心情很糟糕,生活陷入了困境。而这是老妇人不知道的。生:我知道乔伊的妻子正是那个女店主,而老妇人不知道。生:我知道乔伊帮助了老妇人,而老妇人又帮助了他们一家。这是乔伊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师:居然有这么巧!生:我知道乔伊衣衫不整,是因为他失业了。而老妇人不知道,所以她害怕乔伊是个坏人。师:心理很是紧张!你读得很仔细,真不错!生:我知道乔伊的妻子很爱乔伊,很舍不得他这么奔波,轻轻地吻了他。(众笑,师插话:那是爱!)而乔伊自己却不知道。生: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才会在看到憔悴的女店主之后,想到要帮助她。而我却知道!(众笑)生:我知道是乔伊的爱传给了老妇人,老妇人又把爱传给了他妻子,

13、这是一个爱的链条。而乔伊自己并不知道。生:乔伊付出了爱,最后得到了爱!他不知道,而我却知道。学生阅读作品,都是凭借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结构) ,边读边想,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假设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等,这样的阅读状态正是学生产生阅读期待的表现。阅读经验越丰富,他的阅读期待视野也越宽阔,所产生的联想或猜测也就越丰富。这样的阅读者,随着阅读作品的深入,所获得的阅读体验也就越丰富。而阅读新手,就需要教师在旁作必要的点拨与提示:这里出现了转折,你要关注;这里形成了矛盾,你要留意;这里留下了空白,你要推测这个点拨与提示的过程就是形成学生阅读期待的过程。因为,学生一开始并不会自觉关注那些转折、矛盾、空白

14、,不会发现作品文本中的召唤结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作品的结构特点,促使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阅读欲望。如小说中的“折叠与跳移”、 “ 省略与延宕”、 “ 意外与巧合”等情节结构模型,阅读中不加以指导,学生就会“滑”过去,而不会在这些结构的精妙之处驻足欣赏,产生阅读的期待效应,从而难以读到作品的深处,也就体会不到阅读的无限乐趣。比照联想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里的“理解”,既包含对语言文字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包含对语言文字形式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包含思维与想像等复杂心智活动的实践过程,呈现为理解与感悟两种基本

15、方式。就理解而言,读者凭借先天遗传和通过后天学习、生活经验、实际体验而建立并贮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与文本中的内容或形式(言意组块与言语组块)产生比照的过程。由于每个人先天的生理结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小学生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人色彩、想象性的,但就是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的。如:“香气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中“袭”字的理解,学生说是“香气很浓,扑鼻而来”, “香气弥漫在整个枝头,让你陶醉不已”, “花香悄悄地浸入了我的心里,芳香宜人”这远

16、比字典上的解释“侵袭,袭击”要生动、形象。因为解释一般是指读者对文本经过自己的理解或创造而用语言来表述的一种行为,而理解则包含“悟”的成分,尤其是对那些高深的理论或包容性很强的阐述或描写,人们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已经理解的东西并不能完全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出来。高林生先生认为,感悟是“从感官接触认识对象开始的,通过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相应区域,与先前贮存在记忆中的相似块相互激活、相互联系,形成感知或感觉,进而通过不断的相似运动、相似匹配、相似重组,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或重构出新的相似块”。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由渐悟到顿悟,到大彻大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过程,凭借的就是丰富的联想力。人的言语智能和语文素养,正是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比如珍珠鸟教学中,学生对“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涵义不易理解,对课文中的鸟与作者逐步亲近的关系也无切身体会,如果引导学生联想一下遇到不适或在生疏、恐惧的环境中又哭又闹的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