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唐诗五首_第2课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369137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唐诗五首_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唐诗五首_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唐诗五首_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唐诗五首_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唐诗五首_第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唐诗五首_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唐诗五首_第2课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2 唐诗五首唐诗五首 第第 2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唐诗,并引导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复习背诵野望 黄鹤楼和使至塞上三首诗。二、课文学习二、课文学习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一)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

2、“李杜” ,被后人誉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乐府诗行路难 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望庐山瀑布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身心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写作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

3、是诗人于青年时期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2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

4、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我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上奔流,浩浩漫漫。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它们不远万里,一直陪伴着我这位游子。(三)理解研读1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这也正是诗人

5、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这一联中的“随” “尽” “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4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3“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

6、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6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

7、限眷恋之情。(四)品味鉴赏1品析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1)借景言情,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表现艺术之一 ,送别诗也往往如此。如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创作特色上的又一个特点。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设计意图学习写作技巧,让学生把古诗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现实的写作中。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一)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之称。他的诗在中

8、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享年 75 岁。叙事诗中琵琶行 长恨歌极为著名。2背景介绍公元 822 年(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825 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写出了作者看见早春风景时的开心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4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9、/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根据注释解读诗意。(三)理解研读1诗歌鉴赏。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译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10、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译文: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

11、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5以“早” “新” “争” “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 “浅” “渐欲” “才能” ,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4)最爱湖

12、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足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2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

13、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与“浅草才能没马蹄”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四)品味鉴赏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诗人选择从孤山写起,然后顺序写来,把我们引入胜景。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2)寓情于景: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3)炼字精妙: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其实都是“吟

14、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三、课堂总结三、课堂总结读读这些优美的诗句。6饮湖上初晴后雨苏 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山居秋暝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古诗句,有助于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精彩,提升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四、拓展练习四、拓展练习1简析野望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_2对于黄鹤楼一诗的理解,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3 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7对此的认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