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684024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幼儿心理学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幼儿心理学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幼儿心理学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幼儿心理学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教程(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篇第一篇 导导 论论教育者必须了解教育对象。托幼儿童心理学是托幼保育员的必修课。学习托幼儿童心理学应该了解心理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树立有关托幼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观点。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心理现象有称为心理活动,或简称心理。人具有复杂多样的,心理现象。当人觉醒的时候,心理现象无时不在生活中发生作用。 人是积极活动者,人通过实践活动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在游戏、学习、劳动以及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中,由于心理现象的作用,认识周围事物及其特性。比如:人可以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各种声音、气味、味道以及空间远近和时间长短等,这是由于感觉和知觉的作用。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

2、物,这是记忆的作用。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人还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心理现象,心理学把这些心理现象称为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不会漠然无动于衷,总会同时发生喜爱、憎厌、淡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有时会引起狂喜、暴怒、惧怕、焦虑等状态,这些也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人还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或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集体的要求而克制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此外,各

3、个人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接受不同的教育,加之各有不同的禀赋,因而逐渐成为不同的个性,形成比较稳固而又和别人不同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点。例如不同的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这些心理现象,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的来说,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它们在人的生活中是时时起作用。所以心理现象也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对于复杂多样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深入研究,求得规律性知识。具体说,心理学研究下列内容:一、心理过程一、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

4、和思维等;(二)情绪和情感过程;(三)意志过程。此外,还研究不属于心理过程而和这些过程密切联系的注意、动作、言语、社会性等。二、个性心理二、个性心理(一)个性积极性:它的源泉是需要;(二)个性倾向性:常在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方面表现出来;(三)个性个别性:特别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来。2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一、认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识是人们掌握事物特征及关系,达到对事物的认识的心理过程。人有以下几种认识形式:(一)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通常是连在一起的,统

5、称为感知觉。 人的感知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现实的知觉。(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感知过的事物、做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思考过的问题等等)的反映。 人的记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等。无意识记:事前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机械识记:不理解识记材料,依据一些外部的简单的联系,机械重复地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运用有关的经验而进行

6、的识记。 形象记忆:以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的结果是在头脑中留下表象。 语词记忆:以语词为内容的记忆。 (三)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人的想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等。 无意想像:没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像。有意想像: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像:根据语言的描述、文字的描写、图样、符号等示意进行的想像。创造想像: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形象的想像。(四)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任何事物都具有外部特征和内部本质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既有外部联系又有内在

7、的规律性联系。间接反映指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来反映,概括的反映指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得出结论,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前述几种基本的认知形式,各有区别,都在不同层次水平上反映客观事物。感知是最初级的,思维是最高级的,但这些认知形式之间都有相互的联系,互相影响制约、互相渗透。认知过程是各种认知形式有机结合,达到对事物从浅到深、从表到里、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心理过程。二、注意二、注意3注意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平时我们常说的“目不转睛” 、 “侧耳倾听” 、 “聚精会神” ,指的就是人在注意时的外部表现。心理学上所说的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

8、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生活在客观环境中,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但人在某一特定时刻,不可能同样清晰地去反映所有接触到的事物,而只是有选择地反映其中的某些事物。凡是与反映这些事物有关的心理活动(如看、听、记、想等),都指向和集中到这些事物上。当人的心理活动处在上述这种情形下的时候,就是注意。注意总是有一定对象的,注意听广播时,它的对象是播音员说话的内容;注意看电视时,它的对象是电视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形象。可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例如,幼儿在教室里竖起小耳朵用心地听老师讲故事,两只小眼睛仔细地盯着黑板上的挂图,聚精会神地思考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里的“用心”

9、 、 “仔细” 、 “聚精会神” ,就是幼儿上课时注意集中的表现。根据注意有没有自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它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须作意志努力。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迟到,当他走入教室,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注意他。这种注意是被动的,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 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两类:一类是刺激本身的特点,这主要指周围事物中一些强烈的、新奇的、巨大的、鲜艳的、活动的、反复出现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但这些强烈、新奇等特点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上课时一支铅笔落地,它的声响会引起注意,而在课外活动时铅笔落地的声响就不足以引起注意。当

10、一个新奇的东西长期存在或重复出现,也往往失去吸引注意的作用。 产生无意注意的另一类原因就是人们本身的状态。同样的事物引起这个人的注意,而引不起另一个人的注意,这取决于人们不同的主观条件。这主要指人对事物的兴趣、态度。一个人感到兴趣的、或符合一个人倾向性的事物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幼儿在“自选游戏”活动中,首先就不由自主地注意他最感兴趣的玩具。此外,无意注意也和一个人的经验、对事物的理解以及机体状态(如饥、渴等)有关。例如饥饿的人对食物最容易注意。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如幼儿要用积木搭一个动物园,他就要集中注意,不受其他活动干扰、并坚持努力才能把它

11、完成,这样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这是一种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着质的不同。 三、言语三、言语 言语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人在和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运用某一种语言,如汉语、藏语或英语、日语,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运用的语言,都是词的符号系统。它的构成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语言因为有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因而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语言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语言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为人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言语

12、活动是受个人心理现象调节的活动。人们运用一定的语言,进行各种形式的交际。一方或者说出,或者写出;对方或者聆听,或者阅读。从而交流思想、相互了解。这种说、写、听、读是不同形式的言语活动。言语与其他心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言语的概括作用4言语中的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它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对象或现象。言语不仅标志着个别对象或现象,还可以标志某一类的许多对象或现象。当我们指着某一个娃娃说“这是娃娃”时, “娃娃”一词只是某个娃娃的符号;但当我们说“娃娃是一种玩具”时, “娃娃”一词就不是指某一个娃娃、积木、胶粒、玩具汽车、皮球等多种多样的东西。(二)言语的交流作用人说出

13、的有声言语或写出的言语都是表露在外的,因而能为别人感知和接受。而人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内部活动而产生的思想、愿望、需要、情感、体验等,必须凭借言语才能表达出来使人感知和理解。此外,前辈的知识经验要传递到后世,也必须依靠言语活动。这些正表明了言语的交流作用。言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情感的桥梁;是人们相互影响、进行交际的工具;也是传递世代经验的途径。(三)言语的调节作用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通过言语,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也能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自觉的性质。人在活动之前,可以在头脑中以词的形式预定行动目的,设想行动结果,订出行动计划。而在心理活动进行过程中,

14、又能按照预定的计划,用词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动,以求达到预定的结果和目的。言语对心理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四、情感过程四、情感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现实时,常常伴随着不同的态度,或喜爱、兴奋、愉快、赞赏,或厌恶、痛苦、愤怒、恐惧,这些都是人的情感体验,所以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 情感,指的是人在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肯定的(或称积极的)情感,如满意、兴奋、喜悦、热爱;而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追求满足需要的努力遭到挫折时,就产生否定的(或称消极的)情感,如失望、忧虑、愤怒、憎恨等。 高级情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情感

15、,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复杂而又系统的情感。这种情感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调节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是不是正确、高尚,取决于他的行为和思想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准则。道德感就是从社会道德准则出发,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思想产生的情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常常在道德感中表现出来。 道德感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他人的同情感和对同志的友谊感;对敌人和社会丑恶现象的仇恨感以及对自我行为的评价(即“良心”)等。 (二)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人在认识

16、客观世界的智力活 动中总是伴随着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决心、必胜的信念等心理活动,同时又会体验到探求 新知时的惊讶、疑惑,获得成功时的愉快、自豪和遇到困难、挫折时的焦灼、烦恼。这些 情感体验就是理智感。对于学生来说,理智感激励他们追求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为探索真理作不懈的努力。(三)实践感:实践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 产劳动,它为人类创造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生产劳动的各种活动形式也就必然会成为情 感态度的源泉。实践感表现为人对参加生产劳动的喜悦和感到光荣、掌握新的劳动技能的 紧张、高兴以及获得劳动成果时的兴奋、愉快等情感体验。实践感还体现在人们的创造性 劳动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深切地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给自己带来的艰辛和欢乐。(四)美感:美感是人对美好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美,其标准5决不是凭空捏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