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66804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数学教学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发布者:苏扬纱发布日期:2010-12-21 10:59:05.0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册教材的教学要贯彻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针对第一学段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万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

2、容。我区使用本套教材已经有了 5 个年头,有 3 批教师在工作中已经或正在体验三年级上册教材。体验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广大教师做了有益的探索。不成熟的地方,愿与各位同行、专家共同商榷。一、在“数与代数”方面 (一)数与计算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四部分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

3、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发现问题:1、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过程中,不能再象以前那样进行口算,能直接说出得数时,不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迁移变化,导致数学计算能力严重下滑,计算的正确率急剧下降。2、教师过于

4、注重计算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余数、除数、分数等概念教学,学生的理解还处于浅层面上。3、部分教师和家长对计算持轻视态度,经常用“马虎”来掩饰存在于学生身上的真正的计算问题。尝试解决:1、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应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位加与退位减为基础,以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为重点,运用迁移、尝试的方法开展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学具操作、探索规律及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等,着重认识余数的意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突破余数与除数的单位名称这个难点问题。2、注重学生体验,关注习惯培养

5、: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经历数学计算的规则形成过程,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多位数的减法时,利用去丽江旅游这一情境,在计算里程前,增加一个乘车的情境, “两辆客车一共有 82 个座位,已经上去了 34 个学生,还有多少个座位” ,把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复习融于情境之中。又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内容时,以春游为情境,设计了准备行装、吃早点、游园路线、同学合影等情节,将教材的例 1 及练习二十五的 1、2、3 有机地融于一个情境之中。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就需要学生在计算时能比较准确的进行自我评价-明晰计算的结果正

6、确与否。可以采用以下小方法:(1)强化理解验算的重要性,学生亲历验算。如加减法的验算,过去是在加法和减法中分别进行学习,并且是直接告诉验算的方法。现在放在加减法之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验算的方法。学生从一年级就进行过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在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对加减法的关系已有认识,可以此为基础,观察加法算式各部分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加法验算方法,有了加法验算的基础,减法验算的探索就更为容易了。 (2)一题多练:在一道题的计算中,教师可以尝试多问题练习,如加法题可以尝试让学生列出2 中算式,再启发学生变化条件后,减法算式可以怎么样列出。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进行数据的计算,提高

7、计算正确率。(3)巧妙估测:在大数值的计算时,在不要求进行验算时,可以让学生将计算与估算相结合,估测自己计算的是否准确。(二) 、量与计量教材分析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测量、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发现问题1、学生在掌握测量与估测时,脑海中对长度、质量的数值缺乏有效估计,生活的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距离。2、学生对单位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合理构建单位的抽象含义,生活中经常不能用合适的单位去表示量。问题可以用 2 道题目来阐释:大树高()米

8、,成年人的体重是80() ,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尝试解决1、重视“经历”与“体验”:“经历”和“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过程性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结果忽视过程性目标的实现。新课程中十分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经历”和“体验”都十分强调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例如,千米:以学校操场为资源,先是量 100 米,10 个 100 米就是 1 千米,实际带孩子门走一下,感受千米的长度;吨:每个孩子的体重让学生自己测量清楚,若平均每人为 25 千克,那么 4

9、0 个孩子的体重和为 1 吨,各自互相背一下,感受一下,再想象一吨的重量;秒:带孩子一起数一发分钟,数 60 秒;再各自感受,并调查,亲自感受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跳多少个跳绳,能走多少步2、与生活相联系,合理估测,构建度量单位的概念:如教学千米概念的时候,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堂上,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

10、实际长度。然后出示课件(体育场、美丽的环岛路、长江大桥)等画面。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引出: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 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 (也叫“公里” ) ,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1 千米有多长,你见过吗?(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 1 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 1 千米的观念。二、数学实践活动

11、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学生观察与归纳时,经常出现“多”与“漏”的现象,对排列的和组合的标准与策略掌握不够准确。尝试解决 课标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依据这个指导思想,教师可以多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12、,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 “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 “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 ,将“落后”变为“跟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

13、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乐”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活”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

14、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发展思维能力。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如“走路中的搭配” ,

15、“早点的搭配”等等。 三、学生其他问题的反思: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而且普遍三年级的成绩开始有比较大的波动。原因有几个方面:知识复杂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差异也会增大,学生开始出现畏难情绪和厌学倾向。很多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随从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三年级的教学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保证基本练习的数量。教师要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努力缩小他们与全班的差距。现在课堂中较多地使用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这种学习形式下,不要使后进生处于一个随从的角色,要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大胆地发表想法,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得到启迪和提高。上一篇作业 下一篇作业 177811三年级数学教学问题以及解决策略15254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