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366489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化县梅城镇栗山村“十一五”组建扶贫整村推进规划(2009200920102010 年度)年度)第一章 自然状况与贫困原因1.1 自然状况栗山村位于梅城镇的偏远山村,东临柘河线的双富村,南靠新化县的和睦村,西北与滔溪,铜市交界,距县城 65 公里,到梅城镇 36 公里;全村总面积 6.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45 亩 (稻田 162 亩,早地 183 亩),荒抚林地 5987 亩;全村辖 7 个村民小组,计 100 户农家,总人口 422 人,其中男性 226 人,女性 196 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落后的贫困山村。1.2 贫困现实21.2.11.2.1 村民

2、致富难。村民致富难。全村剩余劳动力长期靠在外务工谋生,村民想富、思富而无致富门路,唯一途径是外出打工。其中长期在外的达 125 人,占总人口的 29.5%,占青壮年男女劳动力 246 人的 50.8%;多数村民由于文化程度低,没有技术特长,只能找苦力活干,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居住环境差,工资收入低。1.2.21.2.2 群众生活难。群众生活难。我村现有民政救济 12 户,特困户21 户,贫困户 58 户,2008 年人平纯收入仅 860 元。人均粮食产量 165 公斤,甚至远远低于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在为解决温饱而劳碌奔波。1.2.31.2.3 盖房住宿难。盖房住宿难

3、。全村除少数人家在外打工或经商赚点小钱修了几栋普通砖房外,其余大多为低矮的木制或泥砖房。火灾、山洪、狂风、冰雪自然灾害的侵袭,危险隐患大,村民长期处于提心吊胆的防灾日子中渡过,直接影响到村民人身安全。31.2.41.2.4 学生读书难。学生读书难。因经济困难有极个别农户的子女不能完成 9 年义务教育而辍学;考上大学的也无钱送读,只好找亲朋好友借贷,结果父母欠一身债,很难实现大学梦。1.2.51.2.5 治疗看病难。治疗看病难。医疗保健条件差,全村没有医疗点,村民大小疾病都得到乡分院医治,看病买药十分不便。1.2.61.2.6 交通通讯难。交通通讯难。全村至今尚未通客车,因村级简易公路无钱养护,

4、路面坎坷不平,雨雪天,泥泞不堪,村民进城办事,都靠步行。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肩挑、马驮;没有开通广播电视线网,村民只能自筹资金架设电视接收器。由于贫困,还有 50的农户没有买上电视机,仅有的文娱乐趣是围在“火灶边”谈古论今。1.2.71.2.7 产业发展难。产业发展难。载 2008 年底止,全村没有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种、养、加农业项目,更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村民们全靠种红薯、花生、玉米等粗放型农作物维持生计,况且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收入少;个别农4户一年出栏 l 一 2 头牲猪,几笼鸡,自宰自食,自给自足,全村的经济状况毫无活力,群众发展经济的意识十分薄弱。1.2.81.2.8 人

5、畜饮水难。人畜饮水难。全村有 2 个组的人畜饮水是吃溪沟水,受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的污染,极不卫生,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栗山村贫困类型分组统计表组名总户数民政救济户特困户贫困户相对富裕户一组2335132二组121371三组102242四组92331五组1513101六组2023141七组111271合计10012215895分布比例12%21%58%9%人平现金年纯收入350 元以下350-650 元650-860 元860 元以上1.3 贫困原因造成栗山村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有客观的,人为的;有思想观念认识方面的,也有主观努力不足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

6、方面:1.3.11.3.1 由于自然条件制约,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制约,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是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通村简易公路无法通车,交通困难,仅有的几分稻田,由于灌溉设施,只能“靠天”吃饭;二是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全村无特殊可利用的资源和种、养、加工业,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通信困难,信息不灵;电视、电话不通,形成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影响到村民产业信息的传播。1.3.21.3.2 村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村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6村级骨干力量年龄普遍偏大,且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是由 70-80 年代集体经济时期的“留任老将” ,况且村组干部

7、工资待遇低,工作任务重,都是凭着对党的事业一份忠心,对群众生活一份关心,对工作负责一份热心来肩负村干部职责的。1.3.31.3.3 政府引导不够,扶持力度少政府引导不够,扶持力度少近几年来,由于机构频繁变更,干部经常调动,驻村领导变动幅度较大,因此,对培育新型农民缺少教育和关心,对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缺少培养和提高,对村域经济的发展缺少引导和开发,对资金和物质缺少来源和扶持,对基础设施建设缺少规划和帮助等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1.3.41.3.4 村民满足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村民满足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驻村工作组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村民满足于“温饱型”现状,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耕作生产、

8、生活方式,对现代高效农业,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管理模式,7在思想上认识不够,标准不高,措施不利,办法不多,严重束缚着村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扶贫必须先扶志,骤步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功能式”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最后达到“致富奔小康”之目标。1.4 有利条件穷则思变。尽管栗山村目前相对贫穷落后,但是我们只要紧紧依靠党的“三农”富民政策,牢牢把握这次组建扶贫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科学客观地运用自然资源,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条件,通过实施栗山村组建扶贫整村推进工作规划 ,栗山村各项工作将上新的台阶。以下有利基础条件:1.4.11.4.1 政策优越

9、,领导重视政策优越,领导重视栗山村被列入 20092010 年第五轮市级扶贫村,这是上级领导对全村农民群众的关怀和厚爱,也是栗山村遇到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从被列入扶贫村以来,市、县、乡各级领8导对我村十分重视,领导亲自走访调查,规划蓝图,坐阵指挥,捐资助物,督查指导,一件件落到实处,为我们指明了搞好扶贫工作的方向,坚定了我们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信心和决心。1.4.21.4.2 班子团结,战斗力强班子团结,战斗力强栗山村村级领导班子团结,战斗力强,群众威性高,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一个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导班子,是一班能完成好扶贫工作任务的团队集体。1.4.31.4.3 村民纯朴,积极性高村

10、民纯朴,积极性高栗山村历来民风纯朴,重情益友,村民脱贫致富心情迫切,积极性高,又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村民们表示尽全心身支持、参与组建扶贫工作,决心把栗山村建设成美好的家园。1.4.41.4.4 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好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大。村民有传统的种植、养殖习9惯和经验,加上全村林地、荒山残林辐射面积较广,可以充分有效的进一步开发利用。1.4.51.4.5 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本次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规划科学,职责到位。符合上级组建扶贫规划要求,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符合栗山村脱贫致富远近发展目标。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原则1

11、02.1 指导思想本规划以国务院中央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指导方针,按照“项目到村,措施到户”的原则,在各级党和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扶贫攻坚工作思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村民收入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基础建设,深化栗山村改革步伐,全力抓好全村物质

12、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力争通过组建扶贫工作,为栗山村争取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的基础。112.2 基本原则2.2.12.2.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有步骤、按计划、抓重点,稳步推进。按照市场供需关系,确立重点发展项目和产业调整方向,避免盲目性和趋同性。坚持国家扶植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和突出重点,因户、因地制宜,参与式扶贫模式。2.2.22.2.2 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市场需求

13、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着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种、养、加为一体化农业。在项目实施中尊重村民意愿,用政策、信息引导村民自主调整产业结构,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重点向主导产业倾斜,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2.2.32.2.3 坚持整村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整村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2以村为单位全面展开,走综合治穷、开发致富的路子,在抓好整体规划的同时,首先解决村民盼待已久、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到改变基础设施硬环境和改变村容村貌软环境同时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2.2.42.2.4 坚持群众参与、政府引导的原则坚持

14、群众参与、政府引导的原则在制订、贯彻、落实、执行本规划实施中,群众要积极参与项目的选定与规划的制订,切实搞好规划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管理;政府要在产业布局,项目选择上做好引导,要为农户提供种子、苗木、原材料进购和产品销售信息及技术服务,全方位落实和实现本规划内容及目标。2.2.52.2.5 坚持国家扶持、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扶持、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在管好用好国家扶贫专项资金的同时,组织村民积极参加义务投工投劳,多方筹措资金,把有限的扶贫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效益,要在资金筹措中,教13育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形成“建设家园,匹夫有责”的良好氛围,要调动全体村

15、民“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积极性,确保规划的顺利进行。2.3 建设目标2.3.12.3.1 生产发展生产发展通过本规划的实施,要把栗山村的农村经济结构调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自然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构建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建立完善“种、养、加”三元种植结构, 大力推广“农、工、贸”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走“产、学、科”立体农业之路。在规划实施期内,全村达到饲养生猪 600 头,鸡 800 羽,羊 300 只,新增用材林基地 200 亩,垦复荒山育林 250 亩,垦复楠竹 100 亩,发展草本药材 100 亩,发展木本药材 200 亩,改良花生、水稻优质品种 220 亩。重点

16、围绕农、畜、山特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比14重,到 2013 年,我村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收入占村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过去的 1.52.35.8 调整到29.59.51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 89.1%以上,标准化养殖业比率提高到 43%,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特种种植业总产值达 10 万元,年均递增 5.8%;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 30 万元以上。通过规划的实施,用两年时间使全村人口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 1600 元以上,人均年产粮食 250 公斤,相对贫困人口及返贫人数控制在总人口的5以内。2.3.22.3.2 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到 2013 年,我村经济总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 7.2%,其中非农产业收入达到 35%以上。 “十一五”期末,村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 50 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5做到应保尽保。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