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40 年代小说创作概述第二节 40 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 讽刺暴露小说(张天翼、沙汀、艾芜等)* 体验追忆小说* 老作家的创作* 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创作(王西彦、严文井、郁如、黄谷柳等)第三节 张爱玲、钱钟书及各沦陷区作家的创作 * 张爱玲的现代传奇*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 师陀的小说创作* 苏青与长篇自述传小说《结婚十年》* 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 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 后期浪漫派(徐訏、无名氏)第四节 赵树理、丁玲及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孙犁、刘白羽等人的短篇小说* 丁玲、周立波等“土改题材“的小说* 其他题材的小说创作第一节第一节 4040 年代小说创作概述年代小说创作概述40 年代国统区、上海孤岛和沦陷区的小说,从内容和主题的取向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一、 抗战题材小说抗战题材小说 这类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丘东平丘东平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有姚雪垠姚雪垠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牛全德与红萝卜》、自传性质的长篇《长夜》,语言通俗、内涵深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差半车麦秸》通过描述一个身上仍然保存着农民的落后、散漫及小农意识等习惯性弱点的、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农民,在抗日战争的集体队伍中逐渐摆脱自身的弱点成长为真正的抗日战士的故事,捕捉到了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文字真实自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内涵;此外,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萧乾的《刘粹刚之死》、陈瘦竹的《春雷》、李辉英李辉英的《北运河上》、碧野碧野的《乌兰不浪的夜祭》等,也是抗战小说的名篇。
二、二、 讽刺暴露题材的小说讽刺暴露题材的小说 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著名的有张天翼的《速写三篇》(包括《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勘察加小景》、长篇三记(《淘金记》、《还乡记》、《困兽记》);艾芜的《山野》、《石青嫂子》;吴组缃的《山洪》;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萧红的《马伯乐》;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黄药眠的《陈国瑞先生的一天》;钱钟书的《围城》等 三、三、 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 这类小说是作家对民族历史和现实进行文化探寻和反省的结晶,他们把抗战初期的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比较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沈从文的《长河》是追索传统的田园生活方式在现时代的“常“和“变“,隐含了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沉思;而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则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师陀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的《寒夜》;李广田的《引力》;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夏衍的《春寒》等,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第二节第二节 茅盾、巴金、路翎等人与茅盾、巴金、路翎等人与 4040 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抗战小说的蜂起“是抗战之初小说的基本态势,由此带来的影响是这一时期的小说艺术水准大幅度下滑1941 年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一些作家开始和抗战拉开一定的距离,并对其进行社会、历史、文化的整体反思在二、三十年代成名的老作家基本都居留在国统区,同时也出现了以胡风的《七月》《希望》等刊物为阵地的七月小说群,和 40年代中后期冒头的“新生代“,从而出现了错落有致、推陈出新的文坛格局、并出现了竞写中长篇小说的热潮这样,40 年代的国统区小说就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40 年代的国统区小说包含着讽刺暴露和体验追忆两大潮流一、一、 讽刺暴露小说讽刺暴露小说1938 年,张天翼在《文艺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因而在国统区引起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能否进行讽刺和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直到 40 年代不可遏止地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暴露作品张天翼和沙汀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继承了鲁迅的讽刺传统,成为这一阶段较为成熟的讽刺小说家一)、张天翼张天翼的《速写三篇》(《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速写三篇》揭露了抗战初期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阴暗面和潜在的隐患《华威先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争夺抗日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破坏分子的典型;《谭九先生的工作》里的地主谭九,是个封建气味浓厚的、在抗战中假公济私、但是未能得志的投机者典型;《“新生“》刻画了一个对抗战失去信心和热情的颓废知识分子的形象:知识分子李逸漠,被抗战打破了隐士梦,想要新生又被旧的生活方式箍得紧紧的,在华威、谭九、和抗日民众之间来回的摆动,成为时代的孤独者《速写三篇》标志着张天翼讽刺和幽默的喜剧才华的新发展,其中,尤其以《华威先生》最为著名《《华威先生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也是国统区讽刺暴露小说的起始,由它引发了长期的关于“暴露和讽刺“问题的争论。
作品发表于 1938 年 2 月的战时长沙,,正处于抗战初期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形成,无论是文坛还是战争,当时都是在一片昂扬的空气之下,张天翼是以喜剧的敏感反省抗战工作自身,在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之初,最早透过光明,揭发出内部存在的争夺领导权的严酷性的第一人,凭借着其长期丰厚的生活观察和体验 ,透过在当时高涨的抗战热情,而敏锐地发现了在其掩盖下的社会现实的严酷性和潜伏的危机小说的主要成就,就是提供了一个包而不办,到处出席抢权的国民党文化官僚华威先生的形象,暴露了在全民抗战的热情下潜藏的党派利益和个人私利之争,具有一定的时代典型性和历史预见性 华威先生(人物形象分析):华威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华威先生是抗战时期一个“包而不办“、到处出席强权的抗战文化官僚典型,具有“开会迷“ 、“会议阀“的外部特征,他的忙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包而不办“,具有强烈的权力欲、投机性以及虚伪而做作、色厉内荏的性格本质这个短篇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只有华威先生匆匆忙忙地钻进各种抗战会场表演的几个漫画式的片断:开会、赴宴、作报告、发指示、插手各种抗日组织活动、对不听他指挥的人进行讹诈和恐吓,像是一个人物小品。
华威先生可以说是作家对那个时代的新官僚进行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一个虚伪做作、自命不凡、夸夸其谈、虚弱无能、骄横跋扈、庸俗卑劣的国民党官僚,作者剥去了他身上“抗日“的外衣,而露出了内在的本质,通过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冷静分析,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限制、防范、敌视人民群众抗日活动的罪行而在华威先生的身上,一个党派的狭隘利益和个人的私利被充分地混合起来华威先生这一形象的出现,令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殊历史氛围华威先生所具有的这种攫取权力的亢奋劲头和狂热的性质,再加上他外部具有的开会迷的行为,都使这个典型特别的隽永人们不难在自己的周围看到类似的带点流氓的气质、要权不要命的小官僚,这样就使这个写的并不复杂,甚至还有点类型化的人物,具有了某种超越时代的意义张天翼是一个优秀的、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讽刺幽默短篇小说家,早在左联时期,就被鲁迅列为新文学的最好的、最优秀的作家之列,长于漫画式的、粗笔勾勒的夸张,批判尖锐、内涵深远、笔调冷峭、节奏明快、语言劲捷、体制圆熟,其短篇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只是不善于长篇制作他曾经写过长篇讽刺童话《金鸭帝国》但是还没有写完就陷入了贫病交加之中,最后令人惋惜地停止了创作生涯。
二)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在其香居茶馆里》》及“长篇三记“等 沙汀沙汀(1904-1992)1、抗战时期的创作概况沙汀沙汀是抗战之后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之一,具有和鲁迅相似的沉郁厚重的讽刺美学风格是鲁迅之后、赵树理之前,在讽刺中国农村现实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作家,被评论家杨晦称为沙汀及其塑像沙汀及其塑像 “农民诗人“ 抗战爆发之后,沙汀从上海回到了四川,1938 年赴延安,1939 年冬,又奉命重返四川,从事小说创作这种独特的经历,对沙汀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沙汀小说的主题取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和景仰,这也是其小说中的新的因素,如短篇《磁力》中篇《奇异的旅程》(即《闯关》)、大型传记性报告文学《随军散记》(又名《记贺龙》);另一种是专以苦涩、凝重的笔调描写闭塞偏僻、黑暗落后的四川农村乡镇的社会现实,表现中国农村黑暗生活的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代表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播种者》、《呼嚎》、《堪察加小景》、《医生》和有名的“长篇三记“(包括《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沙汀早在《防空--堪察加的一角》就显示出了他的讽刺才能,描写某县城的粮绅们争夺防空协会会长的丑剧,这是和《华威先生》同期产生的较早讽刺大后方的作品,从此跨入他创作的黄金季节。
2、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1940 年)《在其香居茶馆里》是沙汀的短篇代表作,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兵役问题,通过描写一个边远小镇中统治阶级内部狗咬狗的矛盾,揭示出国民党兵役制度的腐败本质,说明了其反动统治必然崩溃灭亡的历史命运故事情节川北回龙镇的联保主任方治国,因为新上任的县长扬言要认真地整顿兵役,不知是真是假,害怕担责任,为了保全自己,就把土豪邢么吵吵的已经推迟服兵役四次的二儿子密告到了县上,把他抓了壮丁邢么吵吵是镇上有头有脸的头面人物,一见儿子被抓,极为恼火,盛怒之下当众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方治国大吵大闹起来,并且渐趋白热化,在哥老会头目陈新老爷调解失败之后,双方大打出手,在两个人都打的鼻青脸肿,闹得不可开交的紧要关头,却传来了消息,经县里邢大老爷(邢么吵吵的哥哥)的疏通,和新任县长交易成功,邢么吵吵的二儿子已经被开革了出来,一场闹剧就这样地收场故事的结局说明新任县长的整顿兵役,也仍然是个骗局 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方治国和邢么吵吵是《在其香居茶馆里》着重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方治国是川北回龙镇的联保主任,国民党政权基层组织的当权者他凭借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敲诈民财;但是由于出身卑微,又缺乏强硬的后台,“在这回龙镇,还是有人能够压住他“,从而形成了他软硬人的性格特征。
而在和邢什么吵吵的争斗发生之时,他又为了“种种糊涂措施“而“正处在全镇市民的围攻当中“,他的性格,他的处境,决定了他在面对有强硬后台的邢什么吵吵的挑战时,开始是装聋作哑,后来是矢口抵赖,想以此逃过劫难,只有当邢什么吵吵要他把邢的二儿子弄回来时,他才由于吃不准新县长的路数,“怕杀头“,为明哲保身而断然拒绝从他施展的软硬两手中,暴露出了他狡猾、贪婪、毒辣而又懦弱的本质 邢么吵吵是回龙镇一个惯于仗势欺人的大土豪,有着强硬的后台,性格粗野蛮横,他可以在大庭广众的茶馆里用极其粗野下流的语言当面辱骂方治国,一点也不留情面地揭露方治国的贪污劣迹,把联保主任打得鼻青脸肿但是,从他对这场讲茶的精心设计中,也可以看出他绝非一个头脑简单的草包他开始是自己出马,对方治国施加各种压力,以令对方感到难堪和畏惧,然后让陈新老爷出面调停,调停不成再大打出手从这种安排程序上,便可以看出他在处理这类纠纷方面的老到这就活脱脱勾勒出了一个在地方上横行无忌,在使用手段逼人就范方面颇有手腕的豪绅的形象 艺术特点:艺术特点:① 成功地运用了客观冷静的讽刺喜剧艺术,以小见大沙汀继承了“五四“时期鲁迅等人的乡土讽刺,发展成为真正的喜剧型讽刺小说家。
他的讽刺带有农民的幽默和聪慧,浓厚的生活趣味,而又常常不露声色《在其香居茶馆里》,以一个极富世俗画色彩的“吃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