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 无 与 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653402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老子的 无 与 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老子的 无 与 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老子的 无 与 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老子的 无 与 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老子的 无 与 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老子的 无 与 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老子的 无 与 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老子的论老子的 无无 与与 有有 的二元辩证思想的二元辩证思想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本文来源:论文 http:/ 1,如“大小” 、 “有无” 、 “祸福” 、 “贵贱” 、 “上下” 、“难易” 、 “利害” 、 “强弱”等等,皆是其真实的思想精髓所在。尤其是老子的“有”与“无”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二元论”2 特征。虽然有人会说,这是拿西方哲学的套路来束缚古人思想的魅力,会造成哲学的混乱,但是笔者认为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来发掘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为后世所用,善莫大焉。 【关键词】:二元论 无为 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正文】 老子在其传世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十分

2、重要的概念,一曰“道” ,二曰“无” ,这在中国哲学史上都还是第一次。庄子在其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时,如是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3,庄子也是用“无” “太一” (即“道” )来总括老子的哲学。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这二者入手。又因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所在,要想讨论“无”与“有”的关系,则绕不开“道” ,所以在此从老子的“道”入手。 什么是“道”呢? 老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道”的确切定义,而是以“无名” 、 “朴” 、“无象” 、 “无形” 、 “无状之状” 、 “无物之象”等词语代之,道是“混成”之物

3、,是先天地而生的,用老子的原话说,则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在老子那里, “道”具体有三种含义世界本源、世界存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4 后来王弼在给老子道德经做的注中说: “所谓道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 ”5 “道”没有形状,没有名称,它作为万物的根本而存在,所以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什么是“无”呢? 老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中提到“无”的就达四十章之多,“无” 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6 在老子那里, “无” 是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什么是“有

4、”呢? 说文解字中“有”的解释为: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春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也。7“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8 在老子那里, “有”则是指形而下之实有,是实实在在的。 老子直接了当地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四十章)其意思是说, “有”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 “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任继愈先生在其老子绎读一书的前言中说, “无”也是“道” , “道”也是“无”。 9 二者均为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渺的。 “无”常用来指称最高本体“道”的特性, 这也是道德经中最常见的用

5、法。10 如道德经三十二章说: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之能臣也” 。三十七章说: “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 。 总的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 “有”为最高的原则,而“无”总是被看作是次等的、派生的、消极的(否定性的) , “有”高于“无” 、优于“无” 11。而在老子道德经里, “有”与“无”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明确提出有无相生,认为“有”与“无”是相互对立而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6、 )提出有生于无,12 所有的物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13 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从这一点也可看出, 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并非一时之功,就老子“有”“无”关系的前后变化亦可拆穿“老子一夜便作道德经之传说。在讨论关于“有”与“无”的具体关系时,许多学者都困惑于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第四十章中提出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这是与第一章中“有无相生”的观点相矛盾的,如陈鼓应先生说:今本“有生于无”之说, 显然与第 1 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无法对应。第 1 章的“ 无” 、 “ 有” 是“ 同出而异名” 地指称道的。14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

7、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 故在此将对“无”与“有”这一二元辩证的关系加以详细的论述,并阐释其与西方哲学的具体不同,意欲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老子思想精髓。 “有”与“无”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无相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有生于无”的阶段。 “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世界(亦即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或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一)第一阶段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

8、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正如其后几对关系一样,“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相生相随,相互生成的,相互对立而生的, “有”可以生成无, “无”也可以产生“有” ,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二者的相互生成应该是同一层次上的循环的过程。 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二句则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无”是天地的起始之处,是与“道”相同的概念,是万物生成或存在根源。此处“天地”与“万物”应为异词同意,都是指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然而,何为母也?说文解字中关于“母”的解释是:依礼记释文补,其意禁止其言曰母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婚礼,夙夜母违命,古文母通无,是古文礼

9、作无,今文礼作母也,凡母之属皆从母。15 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是老子对“道”的解释,所谓“母”者,河上公注:“母,本也。 ”16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魏朝王弼注曰:“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17 因而, “始”与“母”皆为根本,本源的意思, “无”与“有”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魏朝王弼注曰:有

10、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18 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陈鼓应先生说,此处就现象界层面来谈有无之相互依待的关系,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19“因此, “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 ,并且“无”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 “无”与“有”都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有”与“无”是相互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无相生”从相反相成这一观点,间接地呈现出老子的整体观与和谐观。20 下面,我们将进入“有生于无”这一

11、阶段,进一步讨论“有”和“无”的关系。 (二)第一阶段有生于无 老子在其道德经的后半部分中直接了当地说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四十章) 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21 天地万物都是从有形之物开始的,有形之物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并被人所感知的凭借和载体(如人的身体是有形之物,属于“有”的范畴) ,而有形之物是从无形之物中产生出来的,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所在,是有形之物的本源(如灵魂是无形之物,属于“无”的范畴) 。灵魂要依靠身体,然而身体有了灵魂才变得有意义。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形势与内容(质料)相

12、比,形势更为重要,形式是决定某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一事物的根据。22 有形之物即是内容(质料) ,无形之物即是形式,没有内容(质料)的形式,就如没有身体的灵魂,无所依托;没有形式的内容(质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无”则是“有”的本源, “无”是本源之源,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是作为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因而,在这一阶段, “无”是高于“有”的, “无”成为了老子思想的最高原则。引用哲学大辞典中的说法,老子认为, “无(名) ”比“有(名) ”更能反映“道”的性质。23 “无”作为老子哲学最根本的范畴,其最明显之处则在于老子对“

13、无为”的极大推崇。在这一阶段中,老子的思想是崇无抑有的(这和西方哲学中的崇有抑无的观念恰好相反) ,从老子对“无为”与“有为”的态度上 即可窥其一斑。 下面,我们转入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讨论中,从侧面来对老子在这一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崇无抑有”的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说明。 那什么又是“无为”呢?在谈论“无为”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为” 。“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母猴也,引伸遂为凡有所变化曰为。24 就是说, “为”是引起事物变化的行为。任继愈先生说,“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 实际存在” ,号称“无” ,并非空无一物, 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25 因而, “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在老子的道德经

14、中“无”不仅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功用,而且还是指导政治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辞海中关于“无为”的解释是: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 ,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要效法“道” ,也应以“无为”为主,顺应自然的变化。老子的“无为”是从“道”出发的,因而与其后的孔子的“无为而治”大不同矣。26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合乎“道”的,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在笔者看来,老子的“无为”指的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仅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还要在遵守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对于能够提升人类福祉的事有所作为。也就是说, “无为”不是毫无作为,它强调的是要有作为,但是统

15、治者的作为不能超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说,还是要从“道”出发,在“道”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为无为,则无不治。 ” (第三章) 如果人的行为是出于“无为” ,就没有什么是治理不了的,只有统治者按照自然规律地有所作为,才能治理天下。即是倡导“无为而治”27,就是要让按照自身的规定性而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妄加干涉。万物的生化是道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展现自身、检视自身, 但万物最终要“复归于无极” 。28 老子教导我们应以自然无为为本而不妄为。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拥有“上德”的人,即思想崇高者(圣人) ,常常是“

16、无为” ,是无所表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 又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第三十七章) 道常常是“无为”的,它总是顺应自然,而天地万物无不由“为”生成。正因为顺应自然,虚静恬淡,道的“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能生出天地万物。不仅天道是如此的,而且人事也是如此。29 因此,老子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好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第五十七章) 魏朝王弼注曰;此四者(指“无为” “好静” “无事” “无欲” ) ,崇本以息末也 30 。 仅就“无为”来说, “统治者”做到“无为” ,民众则可以得到教化。老子建议统治者要顺从民意,不能因一己之私而弃民意于不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第六十四章) 在此, “无为”与“无执”并举,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