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653274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最基本的婚宴婚庆礼仪一、 婚姻的语源(图)礼记昏义中的“昏” ,原文作昬,由于古人娶妻,婚礼 的亲迎仪式是在黄昏时进行, 这时太阳将要下山, 月亮就要出来,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 写作“婚礼” (图) 什么是“姻”?说文解字中对“姻”字 。 的解释为: “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姻”字在古代代 ” 表 “席子” 引申为凭靠之意, , 意思是女方到了婿家, 就有依靠了。 婚姻二字本作“昏姻”或“昏因” ,有三种意义: (图) 1 是指嫁娶之仪式: 汉代郑玄说: 婚姻之道, 谓嫁娶之礼 在过去婚礼以昏为期, , 男

2、方必须於黄昏时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嫁入男方家,透过嫁娶 而形成家庭,我们历代重视形式婚,没有仪式就不是婚姻,因此 所谓的婚姻所指的就是嫁娶之仪式。 2 是指夫妻双方之称谓: 男女双方於昏时进行嫁娶,所以称婿为昏,妻为姻,所指为婚 姻用语,是基於婚礼一义而产生的。 3 是指姻亲之关系: 因为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结合在一起。 所以由 姻亲关系又可分为亲家及两家亲属。几千年来,男方于昏时迎娶 女方,妇因男而来,并随而订定夫妻与戚属的关系,因此婚姻也 可用来表明夫妻一方与他方亲属的关系。二、结婚仪式的起源大部分研究中国婚姻史的学者们推测古代婚姻形式及其演变过 程。结果如下:1、 原始群婚阶

3、段(图)我国近现代学者研究上古时代的婚姻制度时,基本上都受到马克 思、 恩格斯以及作为他们重要理论叫摩尔根的影响。 马克思在他 的摩尔根记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 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但是在当时所行的“五 礼”中清代注重纳采、亲迎二礼,后来还增加女家铺房作为一礼。 清代末年,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1纳采纳采是古时婚礼之首。如果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先请媒人往 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人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 仪 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 雁,不但纳采要用雁,在整个“六礼”中雁也是最重要的礼品之 一。古人以雁为礼,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

4、时节南去、春分时 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 坚贞不渝;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 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 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由于雁是飞禽, 很难捕捉,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 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我国传统习俗还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 饮茶” ,认为喝了茶是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 ,媒成 能吃上“百餐” ,要酬 以“ 谢 媒 酒 ” ,但 婚 后 如 夫 妻 不和 或 婆 媳 不 睦 , 媒 人 则 有调

5、 解 责 任 。 2问名 问名为“六礼”中的第二礼,即第二个步骤。女方家长接纳 提亲后,男方再次让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女方的 籍贯及三代资料等,写在红纸上(称为“庚贴” )交给男家以占卜 吉凶,目的在于防止近亲婚姻以及占卜其婚姻是否适宜。 3纳吉 纳吉也称“过文定” ,也有少数人称这种仪式为“小定” ,乃 六礼之第三礼。古代婚姻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 则互换“庚贴” ,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 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 男家则请算命者“排八字” ,即通过“生辰八字”推算双方可否成 婚以及婚事是否吉利。经算命先生推

6、算后,如果男女双方年庚八字 不克不冲,即表示此男女结婚吉利。此时男方便有人带所备礼物到 女方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议婚可以进行,即两家开始商量订亲 条件。可见,对于婚事全凭算命先生的一句话。旧时有人还迷信所 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还有有关属相不和方面的,比如鸡狗不和(即鸡犬不宁之意) 、 龙虎不和(龙 虎相斗) 、虎羊不和(羊落虎口) 、蛇鼠(蛇吞老鼠)难以相配等很 多说法,但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在封建社会,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 ,男家开始针 对小礼讨价还价。古代小礼一般是食品“六十四” ,即包头 64 对、 油包 64 只、麻饼 64 只等,“四洋红”或

7、“六洋红”即绸缎衣料四至 六件, 以及金戒指两只和金耳环一副, 此外还有老酒 2 担至 8 担不等。 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家。女方回礼多为金团、 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 ,俗称“红绿 书纸” (纸张两层,外红内绿) ,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 定” 。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 ,以 此抑制丈夫。 4纳征 纳征又称过大礼,是六礼中的第四礼。简单来说就是男方向 女方送聘礼。此举是三书六礼中保留下来较完整的,同时也较受重 视的传统礼节,代表了男方对女方的爱护与尊敬,也显示着财势。 这种习俗在现在虽然有些变化或不同说法, 但仍是婚嫁礼仪中

8、极为 重要的一项。据礼记昏义记载:“纳征者,纳聘财也。征, 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可见,纳征这一礼节是在男方得知女 方允婚后才行的一种礼节。而历代纳征的礼物则各有定制,民间多 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纳征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 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 到女家, 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 (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 即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 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点收大礼的工作一定要由女家长辈代办。 男家备礼金和多种礼物送到女家,作为订亲仪式。通常过礼应用的 有

9、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除送 赠聘礼外,男方也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以便女家有所选择,但是 纳征当日女方必须决定大婚之期。男家聘礼送到后,男家的女宾便 会打开礼盒挑选几件精美的金饰一边为准新娘戴上,嘴里一边说着各类吉祥的言词,随后大家互相祝贺道喜,至此纳征仪式宣告结束。 女家收到大礼后,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俗称 “搬嫁妆” 。在封建社会中,嫁妆可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一 般来看,送嫁妆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其一为“送妆”就是女家让 人把嫁妆抬至男家 “送妆”时,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 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其二为“迎妆” ,嫁妆抬到男家后,男 家会

10、请亲朋好友出来迎接。在嫁状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 有许多具有不同寓意的物品,如: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子孙满 堂;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 鞋表示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指蝴蝶双飞;龙 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 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 5.请期 请期也称告期,是六礼中第五礼,通俗地讲就是选日子,是男家 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请期的仪式为男家派使人去女 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 者返回复命。请期这 一 婚 礼 仪 式 在 我 国 历 代 基 本 如 此 ,

11、 没 有什么大的变化。 6亲迎 亲迎也称迎亲,为六礼中最后一礼也,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 家的礼仪。而亲迎礼仪最早始于周代,此礼历代沿袭。在我国历旦 上亲迎礼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清代,亲迎的形式不但形式多样, 而上十分隆重。新郎亲迎时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 相赞引其拜岳父母以及女方家中诸亲, 然后女家为新郎加双花披红 作交叉,御轮三周,让其先归在家迎候。新娘由其兄长用锦衾裹抱 至轿内,同时有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 在亲迎前数天,女家会选择一吉日进行“安床”仪式,即由好 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 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要

12、让小孩跳床, 并吃喜果,古称“压床” ,有开枝散叶之意。此外,准新娘在出嫁 前一段时间留在闺房或阁楼之内,一般由闺中姊妹陪伴,暂时摆脱平日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 环境,这就古代所说的“上阁” 。到了亲迎当日也就是出嫁的当天, 新娘才离开阁楼,俗称“出阁”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有类似“上 阁”的活动,如新娘于婚礼前一晚邀请姊妹、密友在女家留宿整晚 互诉心事。 我国古代的婚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经过“六礼” 复杂漫长的过程才正式成立, 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从始至终均都 未直接参与,一般只有在新婚之夜才能看到对方的模样。如此玄妙 的结合不知经过几世的 修 缘

13、才 能 结 为 夫 妻 , 也 难 怪 古 人 云 : “千里姻缘一线牵。 ”古代婚礼仪式古 代 婚 礼 叫 做“ 小 登 科 ” ,可 见 人 们 对 婚 礼 的 重 视 程 度 。 结婚礼服以喜庆为特点,一般为大红色礼服。新郎打扮庄重,通常 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新娘着红色吉服,上绣吉祥凤鸾 的图案,将 头 发 盘 起 来 ,也 就 是 俗 称 的“ 上 头 ” ,化 妆 后“ 头 戴凤冠” 。 古代亲迎时,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花轿去 迎亲。花轿视个人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如四人抬、八 人抬,而十二人抬为最佳的。后来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而其中的 八人抬花轿是

14、最为常见。古代抬轿是一个很出力气的活儿,所以轿 夫必须由专门的人员来担任,只有身材魁梧、体格强壮的人才能适 应。此外,轿夫也经过专门训练,一乘轿子所有的轿夫必须有很好 的协作精神,比如前面发现石头、水坑等障碍物时,要用专用词 语来告诉后面的轿夫来保证轿子的平稳。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 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在迎亲过程中, 如果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此 外,迎亲队伍回来时,还要选一条与来时不同的路回去,以取“不 走回头路”之意。如果在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 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住,意为“避邪” 。如果在途 中遇见出殡

15、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出殡 怎么和财宝有关系呢?原来出殡必有 棺 材 ,而 棺 材 又 与“ 观 财 ”谐音,这样说法只是图个吉利。 出门迎娶新娘之前, 要先祭拜祖先, 禀告婚事已定, 祈求保佑。 在古代迎亲的队伍中,除去轿夫之外,还有笙锣、伞、扇等。一般 的轿队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很是壮观。在锣鼓、舞狮的伴 随下,花轿开始起程。花轿到达女家时,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 掩大门“拦轿门” ,待塞入红包后始开。然后女家有人燃着红烛、 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 。随 后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绞去脸上 汗 毛 , 俗 称 “ 开 面 ” ,

16、有时还有“开面汤果”、 “开面酒”等。 新娘上轿前佯装不愿出嫁,要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这是传统 中必需要走的一种形式, 最初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有特殊原因而不 愿成婚、 不进行梳妆的现象, 后来作为一种习俗和仪式保留了下来。 待新娘化妆完毕, (图) “哭嫁”仪式就开始了。“哭上轿”就是 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据礼记记载: “孔 子日: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离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会是一 些很难理解的事,但在古时,由于交通没有现在方便,女儿出嫁后 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可以像 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 准。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 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我国 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分布广阔,所以有些地方在新娘上轿前还有 一些特殊的习俗。如“喂上轿饭” ,就是母亲让即将出嫁女儿的坐 于自己腿上象征性地喂新娘吃饭,就像小时候喂孩子一样,其寓意 为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要孝敬父母。 (图) “抱上轿”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