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根本不懂老子易中天根本不懂老子系列之一:无为之辩 (一) 对于易中天,我还是很喜欢的自从他在《百家讲坛》从“汉代风云人物”到“品三国”开始,我就开始欣赏起这个会讲故事的“学术超男”来我觉得,能讲故事,尤其是能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吸引这么多人的注目,能让自己赚得名利双收的人,可称得上是智者 然而,当《百家讲坛》遭遇七年之痒,人气低落,不得不重新抬出“易大佬”寄希望能够力挽危局时易中天,这位研究历史学的教授,却偏偏要去解读《诸子百家》里的哲学思想,则必将遭遇“晚节不保”了 对于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我是没那么多时间去听的,只不过有时赶巧了,顺道听上一两集聊解无趣最近,自从易中天讲解儒道之争后,据说网络骂声一片,究竟老易说了些啥?我才忍不住找出他对于道家思想的有关解读,耐着性子地看了下去 (二) 易中天认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而老子和庄子虽然都谈无为,但二者的“无为”是有区别的这个观点,我认同 易中天说:“庄子是真无为,老子是假无为” 他认为,庄子的无为,那才是透彻,而老子的无为,则是为了有为,而先装着无为一句话说到底,老子是在“装” , “装孙子” 老易啊老易,你也可真会“装” 。
你明明“无知”却偏偏要装做“有知” ,难怪你对老子之道,有如此这般的解读 易中天认为,老子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就是不去做为,不去做事,也不应该存在什么成就感,因为没有了成就感就自然不去做事情于是,易中天得出一个结论,道家的无为,是“消极无为”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多次提到“无为” 例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为无为,则无不治”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也多次提到“不争” 例如:“夫惟不争,故无尤” , “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 ,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老子“无为” ,难道是真的劝人要无所作为吗?老子“不争” ,难道是真的要人放弃“争取”吗?历史上某些对老子学说一知半解的所谓“学者” ,断章取义地抓住了老子劝人“无为”和“不争”的论言,肆意地指责和攻击老子和道家学说“消极” 、“倒退” ,实在是非常无知和可笑 老子在《道德经》中仅谈“无为”的妙处,因为无为可以通向无不为,但是,老子却隐藏了无为的前提避而不谈,这个无为的前提就是有为老子谈到“不争” ,并非叫人真正不争,因为“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是为了更好的争。
但是,老子在“不争”这个概念上也隐藏和省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争” 为什么老子要省略和隐藏这个“有为”“有争”的前提呢,原来,老庄学说本来就是“君人南面之术” ,老子之学为君王之学,庄子之学为真人之学老子他针对的对象并非是普通大众,而是“侯王”和“圣人”这些特殊身份的成功人士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对于“侯王”和“圣人”而言,他们已经“为”过了,也“争”过了,根据道的循环律,如果此时不知节制和转换,就很可能遭来失败因为“有无相生,高下相盈,祸福相随,成败相连”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连“有为” “有争”都没有经历,连人生第一步都没有跨出,是没有资格去奢谈“无为”和“不争”呢所以,老子讲“无为” ,讲“不争” ,是有客观前提存在的,而这个客观前提,却往往被我们的解读者所忽视 太史公早就说过:“老子,隐君子也!”已经讲明了老子隐藏了自己“无为论”的一个前提所以,易中天道听途说地将道家“无为”简单理解为“消极无为” ,是非常幼稚和可笑的。
(三) 道家讲“无为”,还有第二层意思这就是老子说的,也曾被易中天引用讲述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易中天宣称, “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把所有的欲望都消灭掉” 他认为这是老子要统治者带头清心寡欲,让大家都能够小富即安,如此,则可以天下太平…… 易先生的解读,虽说老庄连读,对比分析可是,我不得不认定,易中天先生不但对《老子》一书他没有看进去,对于《庄子》 ,他也是一知半解的,甚至他连孔子,都没有读懂 孔子其实也非常推崇“无为而治” 《论语·卫灵公》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说,能够以无为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约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恭敬、端正地坐在朝南面的天子位上罢了但是,舜真的是整天就坐在“南面之位” ,什么事情也不做,天下就自然和谐了吗?然而,作为一国之君,坐在庙堂之上,就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其奥妙之处在哪里呢? 庄子在《天道篇》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履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 要想大为者,必须以“无为”为行为标准但是, “无为”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行为标准,而是适用于“上者” 、 “主者” 而“下者”与“臣者”的行为标准应该是与“无为”对立的“有为” 只有为君为王者的“无为”与为臣为民者的“有为”相结合、相统一,才能国泰民安皋陶虽然是个哑巴,但他为帝舜主管刑法时,天下没有酷刑;师旷是个瞎子,但他做了宰相后,晋国没有乱政不言语就能发号施令,不观望就能无所不见,这就是有道之士需要效法的这也是黄老道学的理论根源 欲大为者必须“无为” 大为者行于可行,止于当止,审时度势,其智若愚而那些善小为者,却总是以不知为知,新官上任三把火,处处显示自己的小聪明,喜欢与人进行政绩比赛炮制所谓“大手笔” ,以其有为之心而劳民伤财 (四)道家的“无为” ,还有第三层意思,那就是因循自然、顺应规律去作为,而不是去胡作妄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 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于是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从鲁国赶去中央政-府,向老子咨询:该如何策划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 ,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却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的告诉他: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订“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又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同时,老子针对当前孔子的状态,给出了孔子几条真诚的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顺应时机,时机来了,就要把握和发展(则驾) ;时机不到,就应该稍息与等待(则蓬累而行) ,把握“科学发展观” ,而不能人为的强行和冒进其次,应该去掉自己的“骄气” 、 “多欲” 、 “态色” 、 “淫志” ,这些都不利于你未来的发展 孔子曾周游列国,见识的人也不可谓不多可见过大世面的孔子在面对老子这位智者时,却感到难于把握对方,老子根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面对老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师,孔子感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然而,孔子发自内心地盛赞老子,把老子比作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龙,这既突出了老子学识的深厚,思想的高超,也表现了孔子的伟大,充分展示了孔子谦虚豁达的品德。
“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 ”这是决定君子是否“有为” ,是否“无为” ,何时“有为” ,何时“无为”的时代大前提 比如说,创立于 2001 年的央视《百家讲坛》 ,转瞬已整整 7年七年之痒,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讲坛》已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收视率下跌幅度惊人:刚刚过去的 9、10 月份,其收视率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同时,其娱乐化庸俗化的倾向也一再被学界和观众所诟病 对于《百家讲坛》的衰微气象,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高潮低潮,这是自然规律这就是符合于老子之“道”的演变法则然而,尽管 61 岁的易中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尽管易中天先生明白“我现在已经快退休的人了,我凭什么要这么累?已经够了,我想过一点没有计划的生活 ”但是,他却逆时势而动,承担着重出江湖,以“诸子百家”来“救市”的艰巨任务 易先生,你认为你现在的这种“有为” ,能带给你什么呢?势风日下,大气已泄,你若是君子,就当韬光待时,认清形势然而,遗憾的是你却还在如此“妄为”地不知进退,难道老子对你这种所谓瞎折腾式的“有为” ,对你的这种“多欲”表现的批评,还不够深刻,还不足以让你猛醒、回头吗? 未完待续:更多内容 请关注李海波[中国道商]博客本文作者:李海波,道学学者、知名商务策划专家、北京人文大学策划系客座教授、全国高校商务策划教程编委、上海道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策划、 《亚洲新闻人物》杂志社主任、中国总裁培训网“总裁课堂”主讲嘉宾、中国道商智慧经营学知识体系倡导者。
主要著作有《势—人生谋势之道》 、 《道商》等研究领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美容产业、总裁课程等查看 李海波 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