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孙启耀 伊英莉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一、 引言近年来,我国外语界的研究热点正在从跨文化交际转向隐喻理论如果说 1996 年以前我国外语界语言学刊物发表的有关隐喻的研究论文还不足 10 篇( 束定芳 1996:10)的话,那么,从 1996 年截止本文写作时间为止,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 国内有关语言学的刊物发表的有关隐喻的论文已近百篇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隐喻的学者中,对隐喻研究贡献较大的当数北京大学的胡壮麟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束定芳教授了胡壮麟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理论方面,包括语法隐喻,隐喻与文体的关系以及对韩礼德隐喻观的介绍与评介等束定芳教授的研究在早期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亚里斯多德、理查兹的古典隐喻理论做了详尽的评介近两年来,束定芳教授潜心研究了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及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并对隐喻意义的推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独树一帜提出了建立现代隐喻学的目标并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此后,语言学界一发而不可收,许多外语界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有关隐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一个对隐喻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
二、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近三、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胡壮麟、 (1996) , 朱永生、严世清(2000) ,束定芳( 1996) , 吴莉、 (1999) ,林肖喻 (1994) ,范文芳(1997) ,刘振前(1999)等人从理论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探讨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涉及到的是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1.关于隐喻定义的研究讨论隐喻的人总免不了要给隐喻下一个定义国外学者给隐喻下了众多的定义,我们姑且不论,因为本文主要讨论国内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国内学者束定芳( 1996) ,王松亭(2000) ,谢之君( 2000 ) ,李鑫华(1999) ,胡世雄(1999)等对隐喻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束定芳认为“所谓隐喻,主要是因为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外一种理解 ”这个定义是从与语境有关的角度来考虑的,它只考虑了话语意义与语境的关系,而忽略了人类对意义的认识功能在论文的起始部分,束文将隐喻描述为… 一种人类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活动 ”这个定义又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两个定义各有侧重。
王松亭(1996)认为隐喻首先应当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义转化现象王文从隐喻的感悟角度讨论了隐喻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但语义如何转化,转化的原因什么?作者没有进行详细的讨论谢之君(2000) 认为隐喻指“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 ” 这个定义从修辞学的角度概括了隐喻的定义,但它仅仅描述了隐喻是由于其特征相似而被用来指向其他事物的作者虽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概念隐喻, 但却没有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做出系统的描述林肖喻(1994)认为隐喻是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从而形成一种抽象思维手段,发挥其思维功能林文是从抽象思维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的,只涉及了隐喻的功能的一个方面胡世雄(1999)也认为“隐喻是一种词语转义使用现象,其语义基础是两物“相似”,但这种“相似”不是词语本身具备的,而是作者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胡世雄的定义也是从语境的即上下文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上下文语境的意义也很模糊不清,界限不明什么样的语境?词语、句子、段落,还是兼而有之?刘振前(1999)则把隐喻看成是“…将文物重新分类的过程。
他把隐喻按照抽象的程度和复杂程序分为属层和种层两种这种仅仅把隐喻划分成为两种不同的类别未免太过于简单了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所给出的每个定义各侧重某一方面,从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看来,要给出具有高度概括的定义来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们认为要从隐喻是一种言语现象出发,把隐喻与与人们的认知功能、思维方式,语境、文化背景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2.关于语法隐喻的研究对隐喻理论的研究目前开展的比较少,目前国内仅有胡壮麟( 1996,2000) ,朱永生(1994) ,朱永生;严世清(2000) ,严世清(1995) ,范文芳(1997)等人从理论方面对隐喻进行了探讨胡壮麟教授对隐喻的研究比较广泛,但他对隐喻理论贡献最大的要属语法隐喻了在《语法隐喻》一文中,胡教授简单介绍了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中世纪的语法隐喻以及语法隐喻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胡教授认为语法隐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以语法术语来隐喻现实世界,以语法结构来隐喻现实世界,以及以语法理论来隐喻现实世界但胡文并没有对语法隐喻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且对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的语法隐喻及语法隐喻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介绍过于简单朱永生,严世清(2000)在《语法理论的理据和贡献》一文中讨论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之间的关系,对韩礼德理论中的“转义”和“一致性”等概念进行了分析,就语法隐喻理论对隐喻研究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归纳, 其目的是为语法隐喻的研究寻求理论根据。
语法隐喻的确存在但它是否像概念隐喻一样遍布语言世界的各个角落,如同 Lakoff 所说人类使用语言的 70%都是隐喻性的?语法隐喻占日常语言的多大比例?目前还没有人用统计方法做定量的研究从胡教授的论述及掌握的资料来看,语法隐喻的例子都是从书面语法中摘取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定,语法隐喻是书面语形式而非口语形式?而概念隐喻则包括书面语和口头隐喻两种形式?要检验这种假定,就要有人做大量的统计工作,对书面语材料和口语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如果语法隐喻在口语中所占比例过小,那么就不具有实际研究意义,也没有价值,我们不妨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书面语体的语法隐喻上胡先生认为语法隐喻在中世纪广泛应用并提出了两个原因:一是拉丁语在当时继续保持活语言的地位,影响较大,因而,人们喜用语法术语做为隐喻的基础二是人们认为语法是理智和自然的反映,这鼓励人们使用语法概念作为逻辑或自然的喻体一般认为,中国现代语法是在 1911 年五四运动之后引进的,在中国古代没有语法如果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法隐喻呢?或者是否可以这样假定,语法隐喻只局限于上层人物及一些受过教育的人使用这样,语法隐喻就不具有普遍性了?这一点胡教授没有提到。
除语法隐喻之外,胡教授从其他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在《语言·认知·隐喻》一文中,胡教授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语言与隐喻的关系,认为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在这篇文章中,胡教授提出了“隐喻是各学科通向未来的工具”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各学科之间,比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或反之,要进行沟通,使一个学科从另外一个学科中获得启示,那么,这种沟通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便是隐喻化,这就是说,人的认知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隐喻化来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最终认识整个世界的在另外一篇文章《隐喻与文体》里,胡教授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隐喻,认为隐喻既构成一个语篇的文体特征,同时又是作家的文体风格特征,即一个作家在他较多的作品中都讲究隐喻的使用时,便构成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特征但是,隐喻是否构成某一作品的风格的主要因素,各个作家所使用的隐喻有何差异?作者没有深入讨论3. 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的研究从 1996 年起,束定芳教授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的语言学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多篇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在 1996 年第一期的《外语研究》上,束定芳对亚里斯多德的隐喻理论及其对隐喻理论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亚氏对隐喻做出了定义和分类,对隐喻和明喻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隐喻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对隐喻的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隐喻具有创新的功能。
但亚氏对隐喻的研究是把他作为一种修辞格来研究的,而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探析的,没有从本质上对隐喻的功能、产生、发展进行探讨束文认为亚氏的隐喻观主要有以下的缺点:1)只看到了隐喻在语言中的表现,忽视了隐喻对人类思想形成的影响,即忽视了隐喻最重要的功能:认知功能2)忽视了隐喻与语境的密切关系3)把隐喻作为一种词语借用现象,无法划清与其他词格的界限(束定芳 1996:17) 在另一篇文章中,束定芳教授对理查兹隐喻的目的及其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进行了研究,认为理查兹对隐喻的研究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掌握语言技巧束文还探讨了理查兹的隐喻理论对隐喻的研究至少有三大贡献:1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把语言中的隐喻看成是思想和行为的派生物2.强调了隐喻意义产生的方式和过程,把隐喻意义与语境密切的联系了起来3. 把隐喻作为一种述谓现象,使得我们得以从句子层次来理解隐喻的特点(束定芳 1997:26) 范文芳(1997)也发表自己对隐喻理论研究的成果她认为隐喻的研究起始于亚里斯多德,而后来提出的“替代”和“比较理论”实际上都来源于他范文认为亚氏对隐喻的定义太宽泛,把隐喻仅仅局限于名词上是一种错误,并且“替代”的观点也站不住脚,范文还对“相互作用力论”进行了评介,认为此理论源于理查兹,而布来克是详细阐述“相互作用力论”的第一人。
范文还对塞尔(Seale) , 科恩(Cohen)以及里迪(Ready)等人的隐喻观点进行了评介严世清(1995)详细地介绍了亚里斯多德学派以及柏拉图学派(包括柏拉图本人以及华兹华斯、雪莱和柯勒律治等著名诗人)有关隐喻的观点严文对亚氏学派的观点描述的比较详尽,对柏拉图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有关隐喻的研究着笔较少,其可能的原因是柏拉图学派并没有对隐喻进行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只散见于他们的一些言论和其它著作中4.对隐喻理论的其它研究束定芳(1996 a,b) (1998) (2000 a ,b) ,王松亭(1996) ,沈黎(2000) ,谢之君(2000)等人多方位、多角度对隐喻理论进行了研究在《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一文中,束定芳提出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或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束定芳 1998;10) 另外,束定芳还提出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在描述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时,束定芳提出隐喻具有以下特征:1. 矛盾性;2. 临时性,3. 模糊性;4. 隐喻程度性;5. 系统性;6. 语义映射的选择性;7. 方向性;8. 不可穷尽性;9. 多样性;10. 回复性。
在另一篇文章《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语法和语义特征》 (束定芳2000:20)中,束定芳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除了对隐喻的语义特点进行描述之外,又从认知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对隐喻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隐喻的语用学》一文中,束定芳又从语用学的角度简要回顾了七十年代以来国一些语用学家对隐喻所做的研究Levinson 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合作原则可以作为识别隐喻的一个参考标准的语用学家 ”(束定芳 1996:36)但是他所提出的标准只能是识别隐喻的多重标准的一部分,由违反准则所引起的会话含义有很多种类Ortony 则认为研究隐喻离不开语境,词、句子本身不能成为隐喻Searle 则重点解释了隐喻是如何工作又如何被理解的他认为隐喻与讽刺和间接言语行为一样存在着一些超越话语表面意义的含义听话人必须根据某些准则来推断话语的含义束文认为Searle 注重的是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对隐喻的产生和使用没有关注另外,Searle 对隐喻的理解原则的描述过于模糊,无法区别隐喻和其他修辞格在另外两篇文章里,束定芳对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现代隐喻等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束定芳认为现代隐喻学应有两个目标:一 是对隐喻现象的描述,二 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充分的描述是解释的前提条件,而解释则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最高的目标之一。
布谷、布谷长鸣、农业百科、布谷新闻 OFx1yE3Ds3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