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论证11(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596846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设计论证11(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题设计论证11(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题设计论证11(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题设计论证11(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题设计论证11(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设计论证1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设计论证1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网络的教师教研实践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师教研实践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已经成为现在学校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成为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师【2002】2 号”中指出要逐步构建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要促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系和办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新模式。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利

2、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网络教研存在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博客、QQ 群、论坛、聊天室及教学资源网站等,这种新型的教研模式越来越让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接受。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平台,也是改变教师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本课题研究的概念介定为利用网络媒体与资源,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网络教研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以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学科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研究

3、模式。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在以往的教研中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教师技术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不够 利用网络优质在线资源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网络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水平,然而部分教师,特别是高年龄教师难于掌握复杂的信息技术,很难顾及网络环境的系统化设计与搭建,将知识的传授与网络有机地结合。2.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网络教学方式的应用 采用网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发挥网络技术其自身优势,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部分教师并未对课程自身进行深入思考,盲目地将传统教学改为网络辅助教学,不但没有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反而影响了教师对内容的讲授,进而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失去兴趣。3网络教研的组织与管

4、理有待加强开展网络教研,必须要有好的网络教研平台。但具有好的网络教研平台,只是技术的保证,而网络教研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才是开展网络教研的关键。在校本教研中,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网络教研意识和网络文化氛围,网络教研的功利思想较严重,缺乏计划性和延续性,将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割裂开来。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网络教研有利于克服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广网络教研,提高大家对网络教研的认识,从而带动本科组到本学校的各科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这种教研模式中来,形成学习共同体,让本科组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服务与教学的目的。(2)本课题研究是常规教研的渗透和延

5、续研究。传统教研方式与网络教研方式相结合,成为多主体的民主性更强的教研方式,使教研能够让人人受益。(3)通过网络教研,探讨更加行之有效的网络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敏锐性与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机智,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的目的。(4)网络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培养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培育学校教研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同时将网络教研的成果通过网络直接服务于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教学水平有提高,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

6、之处处研究目标:研究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开展实践研究;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1)结合网络环境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及教育管理者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教改科研和组织管理的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育理论水平。(2)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工作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方法,增强教研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教研工作的网络化。(3)探索网络环境中教研科研管理的内在规律,寻求提高教研科研及管理效能的有效策略和可行办法。强化网络教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益,逐步形成

7、我校网络教研的特色。(4)吸引不同地域的教师开展跨越时空的教研活动,所有上网的教师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共享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促进网络教研优质资源库的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网络教研中的课件制作研究、微课制作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网上集体备课研究、主题网站研究等。主要观点:主要观点:网络教研已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需要,正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行为。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和改善学科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研究模式。它有效地激活了教育资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宽了校本教研的途径。创新之处:创新之处: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及教师教

8、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传统教研方式与网络教研方式相结合,通过“且学.且行.且思”三位一体的实践与研究 ,构建“教学即研究”的校本研训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骤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1.基于网络平台的研训方式:远程研修、微课制作、视频互动、 QQ 群交流等。2.基于课堂教学的研训方式:集体备课;示范观摩;课堂教学达标;同课异构;课例研究等。3.基于课标研究的研训方式:课标研究三部曲:整体研读;切块分类研读;课时目标叙写。4.基于专家指导的研训方式: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秦荃田教授、1751

9、专家、县教研室各科教研员) ;交流研讨;名师工作室等。5.基于同伴互助的研训方式:以老带新(青年教师成长团) ;结对互助;教研活动等。6.基于专业发展的研训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班班通多媒体使用、信息技术等) ;论文撰写等。实施步骤:实施步骤:(1)制定课题研究制度。做好课题研究计划,并随着课题的推进做好“微调”工作,做到科学、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开展初期,制定详细的方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调整计划和方案,使课题更贴近学校实际,更能提高教师科研能力。(2)加强理论学习。首先,要求课题组成员寻找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然后寻找者对这些理论进行学习,提炼出精髓,发布在

10、课题网站上,供课题组成员浏览。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讨论。这样,每次学习都能收获很多(3)抓好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有关网络在教育科研中应用的情报资料;以我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开展前测、后测的形式,获得教师在实验前后信息技术应用和教育科研能力变化的理论数据;整个研究过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主要探索网络促进教师教研能力提高及发展的内容、方法、途径;在各阶段研究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4) 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充分利用半天无课日进行集中研讨,为课题搭建网络教研平台。针对课题方案如何实施、设想课题进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题研究进展、课题的推进等课题组成员可以各抒

11、己见。以研讨来促进课题的进展。研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讲究实效。总是依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做到有主题有效果。二是开放自由。研讨时畅所欲言,每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三是具有后延性。每次研讨除了解决问题,还会提出一些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下一步的目标。(5)建立网络资源库。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如何基于这样一个平台,及时、集约、整合和筛选好资源是校园网能否为教学所用的关键。按学科使用教材的章、节来建设教育资源。因为以教材的章、节为单位,每一节就是一个主题,每一主题资源又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素材作支撑,并有教学设计、个案等作参考,可保

12、证资源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盲目的素材堆积。关于网络教育资源我们作了如下分类: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题库:分学科、分年级建立单元题库。试卷素材:各个学科建立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各学科建立课件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论文及心得:教师及时将论文、学习体会、教学反思上传到资源库。 (6)开展各类评选。在课题研究中,要求课题组成员勤于笔耕,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反思。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论文、优质课等评选。促进课题研究,尽快尽多的取得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